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6 19:11:44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5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

  2、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做好记录。

  3、有积极的探索兴趣,有大胆发言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份水,一份醋、一份油,备用的水、醋、油。

  2、筷子若干

  3、记录板、记录纸(带标记的)、黄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一杯水,一杯醋。

  老师:老师这边有两个杯子,一杯是水,另外一杯里是什么呢?谁来猜一猜?

  幼儿:是醋!

  老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知道是醋了,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我是闻出来的。

  老师:你们真棒,小鼻子真灵,一下子就闻出来了,这杯子里就是平时我们吃的醋。

  2、老师:那如果把醋倒在水里,会怎样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幼儿:水会变成醋的颜色。)(老师:水和醋融在一起了)

  3、幼儿操作并观察:醋倒入水中发生了什么?

  老师:那究竟是不是和小朋友猜想的一样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和醋,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下,把醋倒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不过要记住在倒醋的时候要嘴对嘴慢慢的倒(老师示范),不要把杯子弄倒了。倒好了,你可以用筷子搅一搅,再观察。

  4、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

  老师:请你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

  出示老师的记录现象示意图:小朋友把醋倒在水里,这样你们还能分清哪边是水哪边是醋吗?(不能)原来醋和水融在一起了。

  二、第二次猜想。

  1、出示油杯:老师这边还有一点油,那如果把油倒在水里,又会怎样呢?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大胆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再进行自由猜想的表述,

  老师:老师先让你们的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那怎么记录呢?老师来说一说。

  出示记录纸:看看纸上有什么?(?眼睛 两杯水)

  老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把猜想记录在哪里呢?为什么?(记录在?的下面)

  老师:请你们把凳子下的记录纸和笔拿出来,黄颜色的蜡笔就代表油。好,开始记录吧。

  老师:先把记录好的纸放在腿的前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猜想的?

  幼儿拿好自己的记录纸上来表述。

  幼儿第二次操作,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老师:那是不是这样呢?等会儿老师还要让你们自己去试一下,看看跟你的`猜想是不是一样。在做实验时,也要把油轻轻的倒在水里,然后用筷子搅一搅,最后蹲下身子观察,观察到的现象才准确。观察时要等几分钟再观察,等到水面不动了,你才能回来把你看到的记在眼睛的下面。

  老师:我们要怎么观察?幼儿说一遍,老师补充一下。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

  老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把你记录的结果跟后面的老师说一说,也可以贴到前面黑板上和其他的小朋友说一说。

  让幼儿把带有标记的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让几个幼儿上来讲一讲。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我看到油在水的上面。

  老师:那你刚才猜想的是什么呢?哦,原来猜想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老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再来试一试,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实验验证

  小结:我们把油倒在水里,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都是油浮在水的上面。它们分成了两层,说明油是不溶于水的。

  三、延伸问题。

  老师:今天我们发现油是浮在水面上的,那能不能让油和水也溶在一起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来探讨,好不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皮球和橄榄球的特征,并对探索活动感兴趣。

  2.乐意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皮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之前玩过皮球,对皮球的滚动特征有所了解。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只橄榄球,两人一只皮球;活动场地在二楼多功能厅。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发现“皮球、橄榄球”会滚动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有趣又好玩的球球玩具。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这些球球玩具长什么样子的呢?它们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小结:圆圆的、胖胖的,是皮球;肚子中间鼓鼓的、两头尖尖的,是橄榄球。皮球和橄榄球都是球球,它们都会滚动。

  环节说明:此环节中,教师提供幼儿人手一只皮球或橄榄球,让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玩耍,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并发现皮球和橄榄球的外形特征及简单玩法。

  二、试一试,聚焦观察“皮球、橄榄球”的滚动路线。

  师:皮球和橄榄球有一个本领,它们都能滚动。但是,你知道皮球和橄榄球是朝哪些方向滚动的呢?它们在滚动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教师小结:皮球和橄榄球都叫球球,它们能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皮球的肚子圆圆的,它滚动的时候,能走直直的路线;橄榄球肚子中间鼓鼓的`、两头尖尖的,它在滚动的时候,能走弯弯曲曲的路线,好像爸爸喝醉了酒一样,走路走得歪歪扭扭的,非常好玩!

  环节说明: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选择皮球或橄榄球,自主探究皮球或橄榄球的滚动路线,集体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从而获悉:皮球滚动路线是直直的,橄榄球滚动路线是歪歪扭扭的!

  三、比一比,两两结伴进行“皮球、橄榄球”滚动比赛。

  师:皮球和橄榄球进行滚动比赛,谁来说一说,到底是皮球滚动的速度快呢?还是橄榄球滚动的速度快?我们一起到外面操场上去试一试吧!

  【活动延伸】

  幼儿带上皮球或橄榄球,到操场上“两两结伴”自由进行滚球比赛。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已配好的溶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边听音乐边进入吹满泡泡的活动室。

  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泡泡乐园。耶!

  师:刚才,你们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的?(看见了圆圆的泡泡)

  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喜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吹泡泡?师生共体吹泡泡(圆形的玩具)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吹泡泡玩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老师依次出示吹泡泡玩具)

  幼儿: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

  老师:你们猜一猜,用这些玩具吹出的.泡泡可能是怎样的?

  老师:我们再去吹泡泡,用它们吹出的泡泡跟你们说的到底是一模一样的吗?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吗?请个别幼儿说说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验证)

  老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老师压扁其中一个再次提问,“这样的图形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原来啊各种各样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游戏:吹泡泡

  老师:“你们还想不想玩啊?我们到外面去玩,看看泡泡在阳光下面是怎样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萤火虫的特征,并用发光物模仿萤火虫。

  2、仿照故事结构编故事。

  活动准备

  1、"故事":调皮的光光。

  2、手电筒。

  3、1~10的数字卡数套。

  4、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及方式介绍。

  活动过程

  1、结合幼儿用书,运用故事大书与幼儿分享故事《调皮的光光》。

  2、提示幼儿注意故事画面的变化,猜想故事的内容。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

  4、让幼儿边看书边欣赏故事。

  5、与幼儿一起展开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6、故事里有谁?说了什么事情?

  7、你喜欢光光吗?为什么?

  8、如果你是光光,会把发光的本领用在哪里?

  9、见到说明萤火虫发光的特征、原因及方式。

  10、谁见过萤火虫?(如果有幼儿看见过,请他讲述他的经验。)

  11、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玩"萤火虫找朋友"的`游戏

  1、将幼儿分为数组,每组6~7人,当雄萤火虫。

  2、将数字卡分给各组,每组数字卡的张数、数目相同;同时每组发一只手电筒。

  3、拉上窗帘,关上灯,教师持手电筒当雌萤火虫,一明一暗地打光数下。

  4、各组幼儿根据教师所打出的次数,找到对应的数字牌后,以自己这一组的手电筒打光响应;动作最快且正确的一组表示找到了朋友,请一名幼儿"飞"到老师身旁。

  5、仿照故事《调皮的光光》的结构,创编故事《我的昆虫朋友》。请幼儿结合个人的经验,想象一个自己与昆虫朋友的故事。

  6、指导幼儿用画面的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做成一本自己的故事书。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在资源库开课中我听到了胡吉吉老师的一堂大班科学活动课,我一直都觉得科学活动是很难上的,也是我第一次听科学活动课。在整堂课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评选择题材。

  都说“一个好的教材活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首先这次活动的教具都来源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瓶瓶罐罐。其次幼儿感受从易到难的叠高,让大班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与失败时的积极上进,很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评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我认为准确到位,可操作性强,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易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活动的目标制定最主要指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探究, “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尝试寻找使物体叠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 激发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学习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更是给了幼儿一个见证自己探究结果、获取成功的机会,有操作,有展现,有成功体验,这也开展科学活动的最大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和教具的使用。

  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这些科学活动课中最常见的方法,切实有效,通过老师精心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幼儿的探究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运用平时幼儿常见的旺仔牛奶瓶罐、纸杯、娃哈哈过奶瓶,排除了幼儿因为学具的生疏带来的不适应,孩子们摆弄熟悉的物品从而获取到怎么样才能叠得又高又稳,教具实用非常好。

  四、评教学过程。

  1. 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获得有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2. 活动内容生活化,选择的材料都是幼儿熟悉、喜欢的物品,更大程度地激发起了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3. 整个活动构思巧妙,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节过渡自然,层次清晰。整个活动保证了幼儿主体活动的时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使科学教育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探索并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

  4. 大班的孩子乐于挑战,教师设计的叠高一层层地加深难度,极大程度地激发起了幼儿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欲望,在不断探索、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的是不断的惊奇和喜悦,即使有时候他们的探索出现了一定的障碍,可是他们没有放弃,在老师营造的轻松的.探究心理环境下孩子们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锲而不舍,直到胜利,充分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5. 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的良好素质和精湛的教学魅力体现的一览无遗。整个活动的环节中老师的适时点评和点拨,使整堂课更加饱满。

  建议:我个人觉得在最后搭娃哈哈瓶第一次搭完的时候不仅要总结一组团结,还可以请幼儿去观察发现为什么有的组站得稳,有的组碰一下就会倒。(是因为下面的瓶子分得开,往上搭的时候一组比一组靠拢,这样会更加稳。)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2-2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5-05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25

科学活动教案4篇12-01

科学活动教案3篇12-0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2-11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12-1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4篇12-15

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