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0 12:03: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10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2

  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苏省首批名校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先生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

  确实,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归功于他对情智语文的倡导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是啊,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便成了孙双金语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孙双金所倡导和践行的情智语文,又具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呢?

  作为语文教育带有一定原创性的理念,当然必须对情与智的两极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寻。如此,方能为情智语文的系统建构和运作践行,确定方向和坐标,提供策略和方式。孙双金老师以“亲其师而信其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强调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率知识,“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怀海特语)的认识,凸显了智慧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情与智有别的一面。同时,孙双金老师更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系,认为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这是情与智和谐的一面。笔者认为,情智语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张力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

  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孙双金老师在躬身践行中更奋力于情智语文教学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复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1.入境——启动情智。即根据课文特点,寻找开读契机,以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迅速启动其情智,使其进入学习情境。这一层面的操作要领在于激发情趣,诱导情智合力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这一特点,同时实现情智合力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品赏中创新;教师在引导中以情牵情,在点化中以智激智,最终实现学生情智的生成和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学生个体智慧的发展升华,离不开群体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课堂交流便成了学生情智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说情智的火花是在群体碰撞中“擦”出来的,“交流”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场。

  4.表达——展现情智。语文教育中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无疑是学生情智的综合亮相。而表达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过程,这种宣泄过程往往又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孙双金老师对情智语文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语文课堂如此精彩美丽,才使他的语文教学如此靓丽芬芳。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所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问题在于如何唤起和激发。他曾经十分形象地描绘过情智语文课堂的外显特征,那正是儿童情智潜质得到唤醒和激发的生动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表现学生的智力冲动。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闸门被全部打开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

  小手直举”显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有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举起,去主动争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小嘴常开”体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只有在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畅所欲言时,才能达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那种境地。这同样是情智融通的一种外显特征。

  这种致力于开掘儿童情智潜质的指向,同时也表现在孙双金老师的具体课堂教学之中。请看他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一个片断: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

  (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7自然段)那个男孩的意思就是开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文中孩子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就是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发现得好!这句话非常重要,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生读)第8自然段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哪些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至此,学生的情与智的合力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也同时展示在教师的板书上:

  儿童多处春光美

  儿童朝气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儿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间最美的春光

  ……

  在情智语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与智慧的和谐融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之中。这里有语文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孙双金老师总是在敏锐地发现情智的结合点,奋力地追寻情智的生长点。下面是孙老师执教古诗《赠汪伦》的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不讲,同学们已基本上读懂了。但这还不够,读诗最可贵的是发现问题。你们轻声读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读书,再交流问题)

  生:(声音比较轻)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你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都听见。

  (该生大声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为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苏州的小朋友真厉害,孙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会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别过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这是你的理解,大家来点掌声。

  (生热烈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汪伦开始时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李白看到汪伦很忙,就不让他送。汪伦不忍李白就这样离去,又来送别。

  师:归纳一下,是两人的情意太浓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两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汪伦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伦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当地的风俗,朋友送行,有这种风气。

  生:汪伦不想让李白离别时心情沉重,所以踏着有节奏的步点,唱着轻快的歌来送李白。

  师:真是知心朋友啊,他们彼此了解对方。汪伦不愿李白伤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来道别。

  从这一片断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孙双金老师正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自然地引发探究,于是儿童情与智的花朵在读与思的交锋中竞相怒放。当然,这只是孙老师探究情智结合的一种方式。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寻求情智结合点的成功案例。

  孙双金老师创导的情智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人文情怀和时代亮色。他的情智课堂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他执教古诗《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种以“绿”字为诗眼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情智交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即回家)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见江南,但离家虽近只因来去匆匆,还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就不难明白圆月高照,但作者却难以合家团圆的蕴意。这样,随着学生解读的深入,教师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书:

  泊船瓜洲

  句面义句中义句外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读到这里,孙双金老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大家探究:为什么“应该还”“更该还”而又“不能还”呢?在穿插交代时代背景之后,师

  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于是,在共同的讨论中,学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为政务缠身而难遂回家省亲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为大家”。

  在下半节课里,孙老师又以“绿”为中心,引出了“炼字”的情趣

  训练。王安石曾经用过“到”“过”“入”“满”诸字,最后决定选“绿”,妙在何处?“红杏枝头春意()”“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分别可用“旺、浓、闹”和“翻、动、拂、皱”,又该如何填空?……如此练中见情,细处显智,又把学生的情智意趣不断推向纵深,成为他们对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种诗意享受。

  人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宁静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犹如明亮的星辰,让我们仰望终生。由此看情智语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语土壤里的大树,在油绿的枝叶上颤动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风里绽放的则是智慧的花朵,它们将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片绿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 精读1——5自然段

  1、 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 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 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 精读6——11自然段

  1、 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 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 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 精读12自然段

  1、 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 交流

  3、 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小结。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有许多与我们朝夕相处上的小生灵,它们一直与我们和谐相处上,我们要更加珍爱这个美丽祥和的大家庭,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人类与动物共享碧水蓝天。

  板书设计:

  自卫 攻击——狠狠地用利刺我

  发现刺猬 善游——松开刺毛游上岸 尊重习性

  陌生:朝四下望 试着跑 躺着不动

  刺猬 彼此相处 适应:跑来跑去 闻闻嗅嗅

  安家:拖报纸 刺苹果 科学相处 生活融洽 倒牛奶 喂面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思想品德要求: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知识要求:学会7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

  3、能力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天气转凉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

  难点:转黄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秋天景象的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秋天景象的图片。

  老师说:四季的`脚步走得飞快。转眼间,秋天到了。

  板书课题:秋天到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个字的读音应该注意,给大家提个醒。

  3、把你读的不通、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理解秋天天气凉的特点。用换词法,把凉换成冷,让学生说说行不行,为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为什么说田野翻金浪?

  ①请明白的同学帮助解释。

  ②老师小结:九月的田野里,稻子熟了。远远望去,黄澄澄的一片,在微风吹拂下翻着金浪。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老师小结: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

  3、学习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想象大雁飞行的动作和变换的队形,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表演。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性练习

  1、练习对对子,体会诗歌严整的格律。

  (1)老师举例:天对风,凉对爽。

  (2)老师出对子,学生抢答。

  鱼虾对()枫叶对()肥对()

  蟋蟀对()田野对()红对()

  2、练习续编课文。

  五、总结全文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师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天在八月到十月。秋天是天气转凉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

  板书设计

  八月:天转凉、风变爽秋天到

  九月:鱼虾肥、瓜果香喜爱秋天

  十月:枫叶红、菊花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课文:

  (1)齐背课文。

  (2)指名分小节汇报背。师生评议。

  二、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2、交流汇报。

  三、指导书写

  转: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第七笔过横中线后到竖中线自动折回。

  黄:第六笔起笔在横中线上。

  香:第三笔收笔在十字路口。应收笔到同一水平线上。

  四、扩词练习

  请学生充分练说。

  五、作业

  画一画秋天。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齐背课文。

  二、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拓展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四、作业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儿歌,能够背诵儿歌

  2.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学习创编肢体动作

  3.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做个自信的孩子。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小鸭子》、彩色卡纸、小朋友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带小鸭子入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小鸭子的图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鸭子?生答:(从颜色、翅膀、嘴、脚等方面)孩子们说的都很好,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学习儿歌

  师:孩子们,小鸭子看见你们这么聪明能干,想要送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给你们,想听吗?小鸭子说只给坐得端正的好孩子听哦(播放“小鸭子”)

  1.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儿歌

  师:小朋友。儿歌好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小鸭子的儿歌呢,大家想学吗?那好,我们和小鸭子一起学习这首儿歌!(板书:小鸭子的大脚丫)认读课题,小鸭子的大脚丫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歌吧(课件出示儿歌)

  A、老师范读儿歌(会读的孩子跟老师一起读)

  B、生跟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

  2.学习儿歌,并背诵!

  师:小朋友,咱们和小鸭子一起背诵下这首好听的儿歌吧!(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小组接力背。单个小朋友

  背、、、、、、、

  3.创编动作

  师:真棒!掌声送给自己吧!小鸭子说想看看你们带上动作和表情来背儿歌,你们能做到吗?(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小鸭子忍不住夸奖你们了,说你们是了不起的乖孩子呢!

  三.理解儿歌内容

  1.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儿歌

  孩子们,说到小鸭子,老师这儿正好有个故事,想听听吗?师:小鸭子长了一双大大的脚丫。他走起路来,像踩着两只小船一样,一摇一摆的`,样子很滑稽。他很怕小朋友们笑话他的大脚丫、笑话他走路的怪样子。在足球场上,小鸭子大大的脚,把一个个球使劲地踢进球门。大家都为它鼓掌,羡慕他有一双大大的脚丫,小鸭子高兴极了。孩子们,这个故事和我们今天学的儿歌是不是一样的?

  2.提问

  1).儿歌叫什么名字?

  2).儿歌中都有谁啊?

  3).儿歌里发生了什么事?(板书:画大脚丫)

  4).小朋友你们知道小鸭子的大脚丫还有什么用吗?

  四.活动延伸

  师:小鸭子的大脚丫真有意思,大大的很难看,却能踢球,画画还有游泳,用处大着呢!小朋友,我们每个人、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们不能去嘲笑别人的缺点,要学会欣赏他们的优点,谁愿意来把自己的优点说出来让我们学习呢?(记录下孩子们的话,配上照片贴到活动角)

  附儿歌

  小鸭子的大脚丫

  小鸭长着大脚丫,

  小朋友们都笑他。

  足球场上把球进。

  我的大脚有用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并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点拨、讨论、分析讲解,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 “荒”,杂草,“秽”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

  当一次主持人

  1课时

  授课者:朱苏兰

  学习目标

  1、 学会写开场白

  2、 学会写串联词

  难点重点

  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

  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1、 明确学习重点。

  2、 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 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 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2)、能紧扣节目内容。

  (3)、不冗长。

  (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

  营造氛围,重情感

  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1、 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 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 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 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 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 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 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 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附件: 节目主持人。ppt, 《江山如此多娇》联欢晚会开场白。MPG, 串联到小品《照相馆》。MPG, 串联到《绚丽的民族之花》。MPG, 串联到〈中国新世纪〉。MPG, 景冈山演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去。MPG, 刘德华 中国人。MPG, 串联到《中国人》。MPG, 当一次主持人。doc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其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知识点: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能力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①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②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课前活动】

  分角色朗渎课文,仔细体味,揣摩语气。

  【教学方法】

  导学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有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其中的“班”指的是鲁班。我们知道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概说文意。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放映幻灯片)

  翟(dí) 盘(bān) 侮(wǔ) 郢(yǐng) 见(xiàn) 舆(yú) 褐(hè) 犀(xī)兕(sì) 鼋(yuán)鼍(tuó) 鲋(fù) 姬(pián) 诎(qū) 圉(yù) 滑(gǔ)

  2、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 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胡不已乎?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四、自主学习

  1、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群策群力,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

  2、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3、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

  第二部分(“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必取宋”),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

  第三部分(“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五、课文导读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①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②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③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④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⑤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附: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怎么样

  怎么办

  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解

  1、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2、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2、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3、摆出现象:——(段)

  4、《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段)

  5、揭示态度:——(段)

  6、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3、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

  说明。

  小结

  1、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2、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

  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

  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

  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

  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

  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