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8 08:21: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9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六年级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三、教学措施:

  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六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六年级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六年级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六年级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引导六年级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四、教学预设: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六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六年级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六年级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六年级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六年级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六年级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六年级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六年级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六年级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六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六年级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六年级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六年级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六年级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六年级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六年级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六年级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六年级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六年级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六年级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六年级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树叶的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要找正自己的位子,为集体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问引思

  1.同学们,植物的叶子你们看得一定不少,知道叶子有什么作用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板书)

  3.问:这题目里最重要的词是什么?

  4.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5.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揭示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3)按照“远望——近观——联想”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轮读课文,解决问题。

  3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正音

  (2)出示词语卡片,轮读,理解部分词语意思。(注意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

  三、感知全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分为几个部分?

  2、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怎么记,在田字格里怎样摆好看。

  4.学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成词语。

  异()汁()间()各()

  导()计()问()备()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分为怎样的三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板书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部分

  1、欣赏FALSH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叶子?心里有什么感觉?

  2、轻声读读第一、二部分,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树、叶的美?用铅笔划一划。

  3、指名读读划到的句子,说说你读时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1)指导朗读好重点句:“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显示FALSH画面,学词“根深叶茂、枝繁叶茂”,并有感情地读好句子。

  (2)、指导朗读好第4节(抓重点词理解“形态各异”,显示FALSH画面,说说叶子的姿态有何不同?给你什么感觉?)

  (3)指导朗读好第5节(说说叶子的作用,知道奉献是一种美)

  (4)配音范读第6节,让学生谈感觉、谈画面,并观赏美的画面,体会散文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指导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5)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树和树叶的关系。

  (6)假如你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你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7)从课文中的“大树”和“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出示第9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

  (学生漫谈:假如三(1)班的每位同学是一片叶子,就是大树;假如万红的每位同学……)

  2.小结

  A、这是作者的联想。人跟社会的.关系就像叶子跟大树一样。

  B、“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大树不能凭空生长,上靠阳光照耀,下靠土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C、“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社会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做品质善良、工作勤奋的人,社会就会发展、进步。社会发展进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幸福!

  3、填空练习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为了-------,做一个-----的---吧!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望一棵大树(社会)

  近看每片叶子(每个人)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象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 )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

  (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象,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如果你是小黄莺唱歌时要怎么做呢?一年级语文《小黄莺唱歌》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会讲故事。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头饰、奖励标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询问学生喜欢小鸟吗,都知道有那些鸟,各有些什么特点,认为小黄莺唱的歌好听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出示课题 “小黄莺唱歌”。

  二、认识生字

  启发质疑:小黄莺是怎么唱歌的?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1、教师进行范读。

  2、学生自己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生字。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自己不认识或认不好的字。

  4、教师指名识字、正音(2——3名)。

  5、同桌用卡片检查识字、对全对的学生进行奖励,并说说不好认的字是怎样记住的。

  6、小老师进行检查。(检查时个别字可让学生组组词、或说句话。)

  三、初读课文

  1、师明确读文要求: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流利。

  2、采用个别读、集体读、两人轮读等多种方式,力求读通畅,并及时进行评价。

  四、精读理解

  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指导学生精读体悟。

  1、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

  小黄莺第一次失败后的灰心丧气;妈妈亲切、和蔼、鼓励的话语;小黄莺经过努力后,又一次上台,表现出的轻松和欢快的心情等等。

  2、小组讨论小黄莺唱了几次歌,为什么最后能唱好?然后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如当妈妈要小黄莺努力练歌时,它是怎么想的?从那以后,它又是怎么做的。然后四人小组针对联想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4、交流各小组联想内容。

  5、有感情朗读。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讲故事

  1、教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像。

  2、给学生一定时间,练习讲这个故事。

  3、指名讲,佩戴头饰。

  4、其他的同学自由发言,可以讲述自己的心情,想法,也可以自由提问,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二、讨论交流

  你有过小黄莺那样的经历吗?你想象那些胆怯的同学说些什么?

  三、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5、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学后总结

  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有如下的考虑

  1、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出课题自然流畅。

  2、识字教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认字,和小伙伴既合作,又竞争,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认字主动性。

  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读的活动,同时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4、让学生知道自卑、怯懦带来的后果,感受树立自信,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快乐。

  5、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意见。

  6、使学生在读悟中受到“做事要有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7、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的氛围,给讲故事者提供一个小小的舞台,激起学生的激情和欲望。同时要鼓励那些平时胆小胆怯的学生,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8、有机的将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利于学生理解。

  9、采用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和以各种方式和生字“打招呼”两种形式进行生字认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教学过程衔接连贯,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浓,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有的学困生在读课文时速度较慢,跟不上老师的学习速度,没有完全照顾到全体学生,以后我会从这个方面多下功夫,这样学习效果会更上一个台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学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查阅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

  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揭题。

  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

  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

  三、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

  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羞惭:羞愧。

  (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结。

  4.齐读。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生字词。

  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惭”为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各部件写紧凑。“艰”字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良”。“懂”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尊”的上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介绍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二、理解第二至五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讲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2.讨论:

  (1)孔子的境况非常凄凉,他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师法: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

  风凉话: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

  礼法:社会上通行的法纪和礼仪。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然:对,正确。

  经典: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

  (2)如果平时听到别人说你的风凉话,心情会怎样?

  3.讲故事。

  (1)课文中讲述的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上台讲。

  三、拓展延伸。

  1.孔子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2.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

  3.如果我们面对孔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模拟采访孔子。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孔子名言做成书签勉励自己。

  2.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论语》。


语文教案 篇7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四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形象。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优美的词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投影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放投影边在柔美的音乐中,介绍拉萨及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和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采用多种办法弄懂词语意思。3]将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可以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正音。

  2.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略微指导。

  3、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4. 说说你觉得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音乐中各自读课文,加强正音效果,增加朗读机会。

  五、学习生字。

  1〕 出示妙、纯、线、忍四字,生读 2〕 教师请同学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些字吗?

  3〕 比较“纱、沙、妙”“纯、线” 4〕。

  学生边听边划出自己认为较美的词。

  学生自读课文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口语表达

  学生自学描红。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谈话: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吧!来找西藏自治区~~~再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

  2、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拉萨简介,以及一些拉萨的图片)

  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范读课文。

  谁能说说拉萨的天空怎么与众不同呢?出示填空:( )的天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1〕 教师配乐读。

  2〕 生自练读,将想像到的景象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4段

  1〕 指生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读的词句,落实重点语基内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角度,积累写作技巧。

  2〕 配乐读2-4段,欣赏读。

  过渡谈话,这样美的拉萨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第五自然段。

  1、理解第五自然段这个比喻句。学着用比喻句。

  三、学习生字

  出示晶、建。指导写“晶”字。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播放投影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记忆。

  (2)同座位之间互背检查。(3)指名试背,奖励。(4)全班齐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圣、窗、帘。2重点指导“窗”字。自学其他生字。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四、练习

  1在课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蔚蓝( )纯洁( )

  2摘抄你欣赏的好词句。

  写生字词

  观看投影片,学生说说你看到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划出词语细细品位,展开想像。

  学生生边听边想像。

  学生自己读2-4段,边读边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分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清水洗过

  纯净 明洁

  神往 紧紧 久久

  蓝晶晶

  圣地的窗帘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正确、流利朗读儿歌,会辨别方向。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爱学习。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到语文园地里玩一玩,想去吗?这个园地的名字叫“语文园地六”,这个园地里有很多知识呢,咱们赶紧去旅游吧。

  二、我会认。

  1.课件出示课本第90页:连一连。

  2.小朋友们,大树上有很多字果果,你们会摘哪一个?

  3.指名认读生字。

  4.小朋友们,我们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找一找,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组成的?

  5.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组成。

  6.找规律,看看哪些生字组成结构相同。

  三、找一找,分一分。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字果果组成结构相同?

  2.分组讨论,不对的地方其它同学帮忙。

  3.老师手里有两个小篮子,你能把结构相同的字果果放到一个篮子里吗?

  4.指名学生上台摘果果。师相机点拨指正,或其它学生帮忙。

  四、师总结,了解两种生字结构。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棒。是呀,生字宝宝的构成有几种结构,一种是上下结构,一种是左右结构。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汉字的其它结构。

  2.生完成书上连线题,小组合作评价。

  3.全班交流。

  五、读一读,背一背。

  1.多媒体课件出示儿歌,请同桌之间一起借助拼音把儿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比一比哪些小朋友会作得最好!(自由读儿歌)。

  2.指名同桌读儿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订正。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指导学生用动作识记

  (1)师在前面黑板的上方画一个太阳,在后面黑板中部画一个太阳。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面向前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早晨升起的太阳;一组面向后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傍晚时的太阳。

  5.学生练习指方向。

  6.派代表汇报结果。

  7.拓展。

  (1)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东方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他三个方向吗?

  (2)傍晚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8.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利用太阳辨方向的儿歌。并了解利用辨方向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六、总结收获。

  谁能向大家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读一读,背一背”的'环节设计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通过动作巩固方法,在情境中灵活运用方法。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优秀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