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时间:2023-08-10 10:55:3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介绍世界八大奇迹引入新课

  2、组织学生讨论秦始陵兵马俑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状

  3、播放课文涉及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的动画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操,养成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

  3、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战国编钟 2、秦始皇兵马俑

  难点:1、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 2、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战国编钟的挂图 2、秦始皇兵马俑挂图 3、王羲之、顾恺之书法作品投影

  学生:收集世界八大奇迹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听说过吗,世界上有八处古代文化遗址十分有名,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中国就占两个。一个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另外一个是在陕西出土的请示黄兵马俑。今天毛窝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战国编钟与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展示我国编钟挂图,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2、给学生明确知识点,即战国编钟是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共有60多件,其特点是可演奏各种乐曲、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3、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组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其宏大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提出: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也反映了落后的世界观,是当时人们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相信人的再世,故也为自己建立了一支地下军队。这些兵马俑显示了秦朝的强大,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文物。

  三、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

  1、过渡:了解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后,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注意发现细节。(王羲之买鹅和替人写扇的故事)

  2、谈话:大家欣赏了动画片,这两个故事讲的是谁啊?不错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王羲之,那么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

  3、肯定学生阅读的收获,告诉学生王羲之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法艺术的,其书写的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遵美挺秀,后人评价:“飘若游云,矫若惊尼。”(播放王羲之书法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

  4、转折:与王羲之齐名的还有东晋的顾恺之,不过她不是书法家,而是一位画家。

  5、投影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并阅读课文。(了解顾恺之绘画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6、小结全课内容,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第七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1.战国编钟(湖北随州) 特点2.秦始皇兵马俑

  A、地点 B、反映的社会关系 C、价值

  3.王羲之的书法

  A、特点 B、书圣 C、《兰亭序》

  4、顾恺之的绘画

  A、特点 B、《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作业设计

  达标训练:

  1.湖北随州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其主要用途是( )

  A 记时报时 B演奏乐曲 C饮酒 D 工艺品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 )

  A 马王堆汉墓帛画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长信宫灯 D 四羊方尊

  3.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面有关的人物是

  A王羲之 B 王献之 C顾恺之 D 李白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篇著名书法作品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 )

  A 《滕王阁序》 B 《多宝塔碑》 C《兰亭序》 D《玄秘塔碑》

  5.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

  A 钟繇 B 王羲之 C 顾恺之 D 陶渊明

  6.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 )

  A 《兰亭序》 B 《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 龙门石窟佛像

  7.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他的代表作有 ( )

  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③ 《兰亭序》 ④《多宝塔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8.秦汉时期的美术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 )

  A.书法 B.绘画 C. 雕塑 D. 青铜艺术

  9.材料解析:

  “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 (卢森堡大公)

  读后请回答:

  ①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优点缺点石器时代取材容易成型困难,不坚固青铜器时代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自然界蕴藏量少铁器时代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易氧化生锈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板书设计

  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 、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 、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 、教学设备:多媒体

  2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 、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教师:对于元谋人,结合刚才观看的视频和课本上第2 、3 页的内容,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了;而炭屑和烧骨,则说明不排除他们已经会使用火了。但是,仅仅靠这些考古资料就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开原始人的生活。除了云南的元谋县,还有那些遗址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原始人的生活呢?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 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 、北京人( 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 世纪20 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猿的正面和侧面,请学生思考: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结合现代人的头部骨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很大程度的原始性。在这里,老师就想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接近现代人,而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 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教师:“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工具,人类的劳动实践便开始了。北京人同自然作斗争的另一种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木炭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 、山顶洞人(距今约1.8 万年)

  到了距今约1.8 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1 、形貌、体质特征

  2 、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 、使用天然火

  4 、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xx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案08-03

[优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5

(优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优秀02-24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案03-16

初中历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08-25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2-21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9-07

(精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