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2 10:57:5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

  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

  2.口答:(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3)9分=(——)元=( )元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利用旧知识继续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1角是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

  是同一数量,那么十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一位小数)

  那么百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两位小数)

  (2)通过观察米尺,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可用小数表示.

  先想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观察米尺.提问:

  ①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写成分数是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

  学生观察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写成分数是

  3分米是多少米?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

  师生共同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②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呢?

  学生观察米尺后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厘米,写

  怎样把7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启发学生想:15厘米怎样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经小组

  第一位写1.所以15厘米是0.15米.

  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③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在尺子上是多少?(1毫米)

  千分之一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启发学生推理得出:千分之一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三位,写作0.001.

  9毫米、63毫米以米作单位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米?

  63毫米是0.063米.

  根据上述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

  教师提出,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IO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启发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

  启发性提问:

  ①上面例子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②这样的1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所以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师指出: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分别写作0.1,0.01,0.001…等.

  阅读课本:95页结论.

  反馈:95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明意义,计数单位.

  (4)强化概念.

  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二十第2题、第5题.

  2.填空(投影).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在第七册中已初步学习了小数,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小数的意义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理解小数的意义,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第二层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深入一步.

  第二段:抽象概括、明确小数的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的联系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设计围绕重点,巩固概念,并针对易错、易混题,让学生在正误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1毫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1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01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001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 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3、引出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

  长方形鸟巢(能把每条边都剪下来、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五边形鸟巢、六边形鸟巢、一个长方形留着竖着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温暖的春天来了,小鸟也出来了。大家看(课件)。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温暖舒适的巢穴,小鸟高兴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着。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还要给小鸟做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为小鸟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老师就为小鸟做了几个小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鸟巢。

  (一)长方形。

  1、探索长方形的边特征。

  (1)你知道这个鸟巢都是用那些图形的纸卡做出来的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个鸟巢每一面的纸卡拆下来,你们好好观察观察。(把鸟巢拆开,把每一个面都贴在黑板上)

  (3)好,先看这个面,他是什么图形的?(长方形的)

  (4)对,这就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的小秘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先来找他的边的秘密。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5)拿出长方形,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者用手折一折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小组四人边量或折边记录,看长方形的边究竟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是量的就请记录到量1的表格中,如果你是折的,就请记录到折2的空里。开始!【生操作、交流】

  (6)谁来交流你们组找到的有关边的特征?【长方形的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一样长,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量的】【把你们组是怎么量的展示一下】【这条边长20厘米,这条边也长20厘米。这条边是15厘米,这条边也是15厘米】

  (7)是不是他们组的长方形凑巧有这个现象呢?还有谁是用测量的方法的呢?【你来展示你们组是怎样测量的】【这条边长15厘米,这条边也长15厘米,这条边是12厘米,这条边也是12厘米】【所以,它们俩一样长】

  (8)看来,这个特征应该是真的。那么还有用折的方法吗?【我们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们组是怎样做的】【我们是先把他们俩对折,他们俩一样长,再把它们俩对折,也是一样长】【嗯,如果像这样,叫这两条边完全重合,那说明这两条边是相等的,而这两条边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们组发现的是一样的特征的举手!看来经过好几个组的验证,这个特征是真的。

  (10)对,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了一个规律:长方形的这两条边相等,这两条边也相等!经过自己动手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一定记忆非常深刻,对吗?

  (11)刚才我们找到了几组相等的边?【2组】

  (12)这两条边就好像我们俩这样,我们这是?脸对着脸!对,叫做相对!那么他们叫做什么样的边?【对边】

  (13)真聪明!所以说,长方形边的特征就是【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我们来给这四条边起个名字。来,看这组对边和这组对边,哪一组比较长?

  (2)对,这一组较长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长这一组较短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宽

  (3)长方形有几条长?板书:【2条】。几条宽?板书:【2条】。

  3、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长吗?你能指出黑板的宽吗?

  (2)你能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吗?宽呢?

  (3)看来不是横着的这个边就是长。重点要看谁更长!

  4、探索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有几个角呢?那么长方形的这四个角又会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着像】

  (3)嗯,有依据的猜测和估计是可以的。那么,要看看我们估量的是不是准确,我们就要用什么文具来帮忙验证长方形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对,三角板上的直角】【那还等什么?小组开始吧!】

  (4)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吗?谁来演示你们组的的测量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

  教学目标:

  1、熟记1-4的乘法口诀。

  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做乘法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诵1-4的`乘法口诀。

  2、做第6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重点练习

  1、做第7题

  学生做完认真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不同点,错误的说出原因。

  2、做第8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出符号,教师讲解。

  3、做第9题

  学生自己填写,并说出乘法口诀。

  4、做第10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用乘法算式做。

  2×3=6(人)

  3×3=9(人)

  4×2=8(人)

  教师强调如何列乘法算式。

  三、

  请学生再次背诵乘法口诀。

  四、作业

  第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42= 23= 34= 52= 13= 22= 44=

  33= 51= 35= 54= 55=

  3、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改写---------------------------

  5+5+5改写---------------------------

  2+2+2+2+2+2 改写---------------------------

  4+4+4+4+4 改写---------------------------(为什么这个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那像4+4+4+4+3这样的式子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例5,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是太棒了。再看看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那该怎样列式呢?(只要求列式,不用算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老师巡堂去看学生做的情况)

  2、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 ②3x3+2 ③3x4-1 3、

  3、全班讨论交流。

  师:一个问题可以列出这么多种算式,那这些算式列出有没有理由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3是怎么来的?2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是列得有道理的。掌声表扬!

  (像3x3+2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加算式。)

  (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减1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也是列得有道理的。同样掌声表扬!

  (像4x3-1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减算式。)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同学们真棒,像②、③这样的式子,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你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们写出来,你们真的很棒!。

  4、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四)闯关游戏。

  师:乘加、乘减算式比连加算式来得简便,只要你看懂了图意,知道算法,便能很快地列出正确的算式了。现在老师就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进入我们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1、P58做一做、1(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口算题(体现乘加、乘减算法)

  3、P58的15题。

  4、我会想

  小华有4本故事书,小丽、小刚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强有5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第一种方法:4 + 4 + 4 + 5 =17(本)

  第二种方法:34 + 5 =17(本)

  (五)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个)(连加)

  ②3x3+2=11(个)(乘加)

  ③3x4-1=11(个)(乘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叙述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

  (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如果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容易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出的结果就是它的面积或周长.

  (1)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出梯形面积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义.

  (3)说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值.

  (4)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强调: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计算的结果不必写出单位名称,只在答题时注明就行了.

  (5)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4厘米,宽是4.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课后作业

  (一)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8分米,高是1.5分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二)先写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形,长7.2厘米,宽1.8厘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24毫米.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可以写成

  读作:的平方

  表示:两个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3.5+5.5)×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探究活动

  找规律

  活动目的

  1.能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活动题目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填空.

  35=3×10+5702=7×100+0×10+2

  72=7×10+2123=1×100+2×10+3

  16=1×10+6564=5×100+6×10+4

  …………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

  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汇报思考过程和答案.

  3.仿照题目类型,每个小组自编一组练习,相互交换解答.

  参考答案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10a+b).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100a+10b+c).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 ),也可能( )。

  2、连一连。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负数

  (1)情境激疑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

  1. 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

  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

  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

  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

  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

  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直接表示 ( 简洁但不明了)

  ②用文字表示 (明了又不够简洁)

  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

  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

  (2)认识正、负数。

  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

  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

  像(—2)这样的数呢?

  怎么读呢

  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

  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练习:读出下面的`数

  -100、+6.8、-1.8、36

  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

  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

  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

  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

  (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

  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

  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

  (2)温度计。

  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

  2.电梯里的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

  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

  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

  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 )米,海平面的高度为( )米。

  练习

  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 )。

  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 )。

  4.数轴上的负数

  出示例3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

  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

  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

  完成练习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

  (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 )米。

  (分层拓展)

  5.运动场上的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