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5 11:51:09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大胆交流,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弯管玩具,螺帽(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毛线、较长的硬钢丝、米、手电筒、小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弯管拼搭

  教师:看,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请你们搭一根弯管,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幼儿拼搭,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说说你搭的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给予回应。)

  2.预测假设

  (1)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真有趣呀,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幼儿仔细观察,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中间都是空的。

  (2)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像一条弯弯的隧道,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有哪些小东西?(出示统计表,表上有空气、米、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能穿越的打√,不能穿越的打×。

  (3)统计猜测结果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你是怎么猜的?有不同的吗?

  3.验证、记录

  (1)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请你们去做个实验,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能穿越的打?√,不能穿越的打?×。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交流实验结果

  (1)空气:空气是流动的,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也能穿越弯管呢?(风、水、声音、气味等)

  (2)米:颗粒比较小,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晃动弯管,更容易快速穿过。)

  (3)毛线:因为线是细细的,软软的,不容易穿过。我们可以想想办法请谁来帮忙呢?出示螺帽。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出示钢丝弹簧),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小结:通过实验,小朋友发现流动的、小颗粒的物体可以比较容易穿过弯管,但是一些不能一下子就穿过弯管的东西,想想办法,可能也会穿过弯管。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科学角试一试,怎样让光穿越弯管。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用完整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2、简单的让幼儿了解胎儿的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课件(宝宝的生长过程)、《小麻雀打电话》故事磁带、油画棒、小花被一床、小朋友小时侯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生谈话:

  1、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小时侯的照片,可互相看。

  2、我们很小很小的时侯是什么样子呢:都在干什么呢: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胎儿的生长发育录像片,请幼儿观察宝宝的生长过程。

  让孩子们了解从胎儿到出生到怎样被妈妈养育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刚才,小朋友都看了录像,老师相信你们从中又学到了很多知识,那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小花被:

  师: 小朋友,谁能告诉我这床小被子是什么样子的?

  幼:这是一床小花被,是正方形的。

  师:小花被都是给谁用的呢?

  幼:当然是小孩了。我妹妹就用呢。我来幼儿园的时候,奶奶还给我用小被子盖着我呢。

  老师:哦,原来这床小被子用处这么大,那我们现在就听听这个故事里的小花被有什么用,好吗?

  3、听录音故事《小麻雀打电话》,

  4、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并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都有谁啊?

  (3)故事中的老婆婆和妈妈为小姑娘准备了什么?

  (4)小麻雀和小姑娘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

  5、教师进行。

  6、孩子们戴上头饰进行分角色表演。

  7、哇,小朋友刚刚表现这么棒,那现在用我们的小手把小花被打扮漂亮一些吧!

  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花被涂上漂亮的颜色。

  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展评并张贴在互动墙壁上。。

  三、活动延伸:

  1、让幼儿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他们出生前,家人为他们做了哪些准备?

  2、让爸爸妈妈给孩子讲讲他们小时侯的趣事,回来在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听。

  四、结束部分:

  学习折纸:小花被,并进行装饰。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制作不同形状或结构的桥面。

  2、感知体验纸桥的结构对其承重力的影响。

  3、学习做简单的记录,愿意表达自己在小实验中的猜想与发现。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折纸经验,会折叠小扇子之类的东西。

  物质准备:纸杯2个、彩色卡纸4张、积木块若干、关于各种桥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知道的桥

  1、你看到过桥吗?你知道的有哪些桥?

  2、(出示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木桥、竹桥、石拱桥、吊桥)

  3、看了这么多的桥,那你知道桥有哪些部分组成(桥墩、桥面)

  二、试验任务:我的猜想

  (一)提出问题

  1、今天我们就要用以下的操作材料来制作自己的小桥。我们需要取一张纸铺在桌面上,将两个纸杯分别倒立在这张纸的两条短边上,"桥墩"准备好了。接着取一张纸搭在"桥墩"上作为桥面,小桥就搭好了。

  2、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取1块放在小桥的中间,试一试这座桥结实吗?注意哦,需要把积木放在桥面的中间位置,不要把积木放在桥墩上。

  2、好,我们发现了什么?一块积木放上去这个桥面就怎么样了?那我要是再放一块积木这个桥面会不会塌了呢?

  (二)、认识记录表

  1、出示记录表。今天我们就要来验证三种不同桥面,找出哪种桥面最结实并可以承载最多的积木。

  2、表格有三部分组成。第一栏是表示桥面的形状。直线表示桥面的`纸张是平的,U形线表示桥面的纸张折成了U形,连续的折线,表示桥面的纸张是经过反复折叠的。第二栏是请你来猜一猜每个桥面能放几个积木块,我们可以用数字或圆点表示。第三栏是记录验证的结果。可把每个桥面实际能承载的积木数量记录在上面。

  3、我们先来猜想一下吧。你觉得直线桥面能承载几块积木,把你的猜想数字写在纸上,交给我。幼儿填写上交,我们展示在黑板大记录表上。

  三、操作改进:我的结果

  1、我们对这三个桥面的承载性都进行了猜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请你记住自己的猜想结果。我们现在动手来验证吧。

  2、直线桥面我们知道是直接放一张纸上去的,那么U形桥面我们怎么制作呢。(教师师范)将长方形纸的两个长边向内翻折后立起来,然后搭在桥墩上。积木放在哪里?

  连续的折线桥面就像扇子一样折叠。

  3、幼儿操作: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一份材料,你可以把框放在地上,桌面上进行操作,同时将操作验证结果记录好拿到上面黑板上来。

  4、幼儿动手操作,结果书写张贴在黑板上。

  四、小结:

  1、验证完的小朋友可以将材料整理好放在桌子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大家的验证结果。

  2、我们今天搭了几个纸桥?哪种纸桥最不结实,哪种纸桥最结实?为什么?

  3、你的猜想和试验结果一样吗?

  4、今天的纸桥想要把它压变形所需要的力量同它的形状有关系的。一般来说,越长的物体、越长的纸越容易弄弯。我们把纸折叠了以后,折痕的改变分散或抵消一些外来的压力。所以纸也可以承受较大的重量。承重能力即取决于材料,更取决于结构。

  5、你看,要是用我手上这些纸来做桥面的话,你觉得承重会不会更大呢!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教师: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让幼儿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祖国之最,哪些是祖国之最,为什么说是祖国之最。

  2、围绕话题谈论,能用连贯的语句谈论自己所知道的“祖国之最”。

  3、有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祖国之最,为什么说是祖国之最

  活动准备:中国地图,祖国之最的小图片,如:天安门、长城、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东方塔、珠穆朗玛峰。

  活动过程:

  一、讲述“我喜欢祖国什么”。

  教师:“我们祖国有河流、高山、建筑物、名胜古迹等,你最喜欢祖国的什么?为什么?”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祖国之最。

  1、教师:

  “我国有两条著名的河流你知道是什么吗?”(黄河和长江)

  “看看黄河的水是什么颜色的?长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小结:“黄河和长江是我国有名的两条河流,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它的水是黄色的,长江是我们中国最长的江,它跨越我国好几个省。”

  3、教师:“中国最长的城墙是什么?”(中国最长的城墙是万里长城)

  4、教师:“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央花园是什么地方?”(北京天安门广场)

  5、教师:“中国最高的'山是什么?最高的山峰又是什么呢?”(我国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上最美的景色是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也是我国最高的山峰)

  6、教师:“我国最古老的建筑群宫殿是什么地方?”(我国最古老的建筑群宫殿是故宫,也就是古时候皇帝居住的地方)

  7、教师:“我国最高的宫殿在什么地方?”(我国最高的宫殿是西藏的布达拉宫,它坐落在山上)

  8、小结: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祖国之最,为什么是祖国之最呢?因为它们在中国是数第一的,没人能比的,所以是祖国之最。

  三、比比谁知道的祖国之最多

  活动要求:将幼儿分成三组,开展竞赛活动,老师出题幼儿抢答,答对的得一多朵小花,活动完后来比哪组得的花多为赢。

  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祖国之最?讲给同伴听。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能够不受大小、颜色及摆放位置的影响,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能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找到与长方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1、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各一

  2、幼儿用书,笔

  3、背景图

  活动重点(难点):能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找到与长方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图形找家,复习认识几何图形

  1、黑板上有些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2、连线的形式帮助图形宝宝找家。

  小结:图形宝宝颜色不同,大小不同都可以找到有图形标志的家。

  二、折一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较

  1、出示长方形。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它和正方形有点像,那么是不是

  正方形呢?它也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形?

  2、请小朋友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正方形和

  这个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个图形虽然也有四条边四个角,但这个图形只有两条对边一

  样长,做另据的两条边不一样长,这个图形有自己的名字,叫长方形。

  三、经验拓展,寻找身边的长方形。

  1、观察身边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

  2、学校、家里、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准备:

  昆虫挂图一张(昆虫的保护色:蝗虫、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瓢虫)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加深对昆虫特征的了解,知道昆虫保护色的作用。

  2、通过相互交流和教师介绍,丰富昆虫的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昆虫挂图,寻找昆虫。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昆虫图,这些小昆虫爱与我们捉迷藏,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们藏在哪里?

  2、幼儿开始寻找图里的昆虫。

  二、教师设疑,引导幼儿寻找答案。

  1、师:小朋友,你们找到了哪些昆虫?为什么有的昆虫你没有发现?

  2、师:你发现这些昆虫中哪些颜色最多?为什么?

  3、师:你认识这些昆虫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三、倾听故事《捉迷藏的昆虫》,认识保护色。

  1、师:昆虫有自己的.敌人,许多小鸟都喜欢吃昆虫。小鸟飞得快,一下子就会捉住昆虫。昆虫常常会想办法躲起来,让小鸟找不到自己。

  2、师:花螳螂刚生下来的时候,还是幼虫。它躲在花朵的中间,就像花蕊,小鸟怎么也找不到它。枯叶虫就像一片破叶子,它爬到树枝上,停在那里,就像小枝干。要是不仔细看,谁也找不着它。如果没有这样的本领,昆虫就很容易被它的敌人吃掉。

  3、师:小朋友,想一想,昆虫的这种保护户自己变色的方法叫什么呢?

  四、师幼交流,认识几种常见昆虫的保护色。

  1、师:小朋友,你知道昆虫保护色的方式有哪几种?

  2、师:请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也可以向同伴介绍一下。

  3、师归纳:有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同相似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有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有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是有毒的,不要伤害自己的昆虫。如:瓢虫。

  4、师: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请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昆虫,继续探讨昆虫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2、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大班科学:贴邮票

  活动目标:

  1、了解邮票作用,正确计算邮资,初步感受数的守恒。

  2、对邮票感兴趣,体验寄信中数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面值分别为1角、2角、3角、4角、5角、6角、1元的邮票若干。

  2、课件PPT。

  3、信封若干(附照片)。

  4、文字:杭州、山东、北京、四川、***等地名,相关的邮资价格(6角、7角、8角、9角、1元)(附照片)

  活动过程:

  一、说说“邮票”

  (价值分析:了解邮票的作用)

  1、游戏“邮票秘密知多少”

  出示邮票,这是什么?

  T: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关于“邮票”的游戏,你说出邮票的一个秘密,我就能够往前一步,看看谁能帮助我最先到达我的宝座。

  T:谢谢你们让我回到了宝座,你们觉得什么时候需要用到“邮票”呢?(寄信)

  2、情景导入

  最近世博局的叔叔阿姨写了好多信给远在外地的小朋友,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世博会的一些热门场馆将继续开放,邀请他们来参观。可是这些信都被退了回来,说信上缺了一样东西,你们说说信上到底少了什么?(邮票)

  小结:邮票很重要,它代表着寄信的时候需要多少钱,也就是邮资。没有邮票的信是不能寄出去的。

  T:今天,世博局的叔叔阿姨们想请你们帮忙贴上邮票,然后寄给远在各个地方的小朋友。

  二、说说“邮资”

  (价值分析:了解邮资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

  1、了解收信人所在地,感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距离(出示PPT——地图)

  T: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家乡在哪里吗?看看哪个地方离上海最近?哪个最远?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地名,并且按照远近关系排列在黑板上)

  2、了解邮资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T:给不同地方的小朋友寄信,需要的邮资都一样吗?(幼儿先猜测,再出示PPT)

  小结:邮资与收信人住的地方有关,住的地方离寄信人越远,邮资越高,相反,它住的越近,邮资就越低。(可通过观察让幼儿尝试说出邮资与距离的关系)

  三、幼儿选贴邮票

  (价值分析:运用已有经验正确计算邮资,初步感受数的守恒。)

  1、操作要求:

  1)3人一组,幼儿自由分成5个小组;

  2)选择信封,观察:信是寄往哪里的?

  3)查一查需多少邮资,贴上相应价钱的邮票。(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可以用多张邮票累积到相应的邮资)

  (操作时,幼儿分5个小组,一个小组上的信都是寄往同一个地方,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守恒,每组只投放了一张完整邮资的邮票,如:寄往杭州的那组,只放一张6角邮票,其余都是1角、2角、3角、4角、5角的邮票,需要幼儿使用多张邮票合计。)

  2、互相检查:与朋友交换信封,算一算,贴的邮票邮资的总价是否正确。

  3、交流验证:(将信分别展示在黑板上,寄往同一地方的信放一起)

  T:你的信是寄往哪个地方?需要多少邮资?你使用了几张邮票?

  小结:从一个地方寄往另一个地方的信件,使用邮票的张数和面值可以不同,但是邮资总价是不变的。

  T: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世博局的叔叔阿姨可感谢谢你们,相信这些小朋友收到信一定会很开心,因为他们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啦!

  四、延伸:寄信

  (价值分析:进一步了解邮票的重要性,模拟寄信,体验活动的快乐。)

  带孩子参观邮局,并且模拟寄信。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长颈鹿、马、牛、羊是草食动物,初步了解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版图,各种动物卡片、草地。

  【活动过程】

  一、请听一首儿歌(看版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绿的草地动物跑,长颈鹿吃树叶,马儿、牛儿和羊儿,都爱把那草儿嚼,草儿嚼。

  提问:

  1、这首儿歌中都有哪些动物?

  2、它们喜欢吃什么?

  3、树叶、草儿都叫植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草食动物。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草食动物?请你找一找,互相说一说。(投放动物卡片,幼儿找一找,说一说。)

  二、游戏:分辨草食动物

  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现在咱们来玩一个《分辨草食动物》的游戏。(教师学动物的'样子、或出示动物卡片幼儿分辨。)

  三、讨论:

  1、小朋友可真棒,如果没有了植物,草食动物会怎样?

  2、草食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1)骑,拉车

  (2)皮衣、羊毛衫

  (3)可以喝奶、吃肉

  (4)粪便可以做肥料

  3、如果没有了植物,没有了草食动物,人类将会怎样?

  4、游戏: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要爱护植物同时还要保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它们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四、游戏:送草食动物回家。

  今天有许多草食动物迷路了,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并且送回家。(幼儿找出草食动物的卡片,把它们送到草地上,幼儿互相检查)

  五、结束部分

  草食动物回到了家,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来吧!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2-11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风》科学教案04-1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