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6 09:23:0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达标训练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2、从动物园向( )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 )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 )走到站前街,又向( )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 )走到图书馆。又向( )走到医院。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 5-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教学内容:P48—49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突破重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指名口算,并说一说用的哪一句口决

  ①12÷3 8÷4 16÷4 24÷6

  25÷5 30÷6 18÷3 20÷5

  ②复习7、8、9的`乘法口决(用卡片)

  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看谁最聪明,表现更好。

  二、情境激趣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正忙着布置教室,过自己的节日,看!小朋友准备些什么呢?(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互相说一说:分成几组,每组同学有什么任务?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成一行。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要求:①我们认真读第一题找出它给出的条件,把问题补充完整,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列出算式:56÷8=

  怎样算,先自己说,再告诉同桌,再指名说。

  (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每组叫一个同学汇报。)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答:平均每行挂7面。)

  板书:56÷8=7 七八五十六

  ②变换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让学生列算式,说一说怎样算。

  板:56÷7=8 因为七八五十六 所以56÷7=8

  比较一下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一句口决可以做两道除法算式)

  2、①出示第二、三道题,先把问题补充完整,再让学生列出算式。

  我们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49÷7=7 (因为七七四十九,所以49÷7=7 )

  这句口决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不能,因为除数和商一样。)

  ②出示:我们带来了27个汽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算式:27÷9=3 (因为三九二十七 所以27÷9=3)

  这句口决还可以写一道除法算式吗?(可以,27÷3=9)

  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帮小朋友解决了数学有问题,而且进一步利用乘法口决来求商。以后在计算除法中,只要能够熟记口决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1)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例如:0.7= 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例如:=3÷4=0.75 =3÷25=0.12

  =3÷7≈0.429 =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 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 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别出示口算卡片:8+6= 7+9= 8+4=

  20+15= 16+50=

  2、说出口算步骤:20+(7+5)= 30+(5+5)=

  3、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出示:27+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先算个位上的7加2等于9,再算20加9等于29.)

  【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聪明的小猴子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它见我们都会算27加2,就把第2个加数“2”拿走了,换上了“5”,这道题就变成了27+5.你们还会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算一算这道题.

  二、探索新知

  1、自学尝试

  学生自己摆小棒,探索27加5的计算方法.

  2、小组交流操作情况

  3、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配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1)先算7加5等于12.再算20加12等于32.

  (2)把5分成2和3,3加27等于30,30在加2等于32.

  (3)把27分成22和5,5加5等于10,22加10等于32.

  (4)从27起,1个1个地往上加,加到5是32.

  4、比较

  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学生随着叙述口算的步骤.(27加5,先把7和5相加得12,再把20和12相加得32.)

  5、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出示:5+35=

  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强调:无论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还是一位数加两位数,都要注意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做一做的第2题.

  48+6= 8+63= 74+9=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口算:7+6= 9+5= 6+4=

  27+6= 39+5= 6+54=

  同桌对比口算,互相说一说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4、开放题

  下面的□填几?

  57+□=5□ 57+□=6□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2题和第3题.

  2.15+5= 9+62= 75+7= 23+8= 3+47= 4+89=

  3.一个加数是67,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的第二课时《跳伞表演》一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8 的退位减法后,进一步学习十几减7、6、5 等数退位的减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但学生掌握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比10 以内的减法要困难一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

  2、在探索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的多种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板书课题——跳伞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生2: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棒?参加表演的蚂蚁和蜗牛它们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板书——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蚂蚁有11 只可以用11 个圆圈来表示?蜗牛有7 只可以用7 个圆圈来表示。通过这个图我们一下就能看出谁比谁多呢?生:蚂蚁比蜗牛多。是的,蚂蚁比蜗牛多,那多多少呢?你能列个算式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板书?11-7

  提问:11 表示什么?7 表示什么?11-7 又表示什么?

  ()“11”表示11 只蚂蚁;“7”表示7 只蜗牛;“11-7”表示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2、学习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11-7”到底等于多少、可以怎样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

  (2) 全班交流。

  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做得?

  方法1:我们再来看刚才这个图。(课件出示)上下圆圈一一对应,这样从图中一下就能看出蚂蚁比蜗牛多4 只。

  方法2:摆小棒。11 只蚂蚁可以用这11 根小棒来表示,从这11根小棒当中减去和蜗牛只数相同的'7 根,还剩4 根。

  方法3:可以根据加法来算减法,想一想7+11 因为7+4=11 所以11-7=4。

  方法4:把11 拆成10 和1 10-7=3 3+1=4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

  (3)小结。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计算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老师认为在实际计算中用把11 拆成10 和1,先算10-7=3 再用3+1=4 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快捷。

  3、小练。

  猴子摘桃。(课件出示)

  11-2=9 11-3=8 11-4=7 11-5=6 11-6=5 指名回答。同学们请观察这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减法,并且是11-几的退位减法。不同点:它们的减数在依次变大,而差在依次变小。】

  三、巩固练习。

  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我们再来算几道题。

  1、看图列式。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81 页第2 题。谁来读题?你会做吗?

  全班交流:

  (1)小鸡和小鸭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只数,谁多?多几只?(同上)

  2、12-几的退位减法。

  12-6= 12-5= 12-8= 12-4= 12-9= 12-7=

  自由练习,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3、口算。(摘苹果)?

  16-9= 12-4= 14-8= 14-7= 15-9= 16-8=

  你能摘到苹果吗?谁来试一试?

  4、看图列式。

  (1)(出示课件)你能给这道题提个问题吗?(麻雀比小燕子多几只?)你会做吗?在本上写出答案。

  (2)鸭梨比草莓多几个?(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十几减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我们也发现在实际计算中把十几分成10 和几,先用10 减这个数,再加上剩下的数,这种方法计算起来非常方便。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要多加练习,使我们的计算能更加快速和准确。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题: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 性 化 修 改

  教学重点 难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 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复习圆和轴对称图形

  复习要求:

  学生进一步弄清概念,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问题。

  复习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分别说出从1――9的值。

  2、求1的平方――15的平方分别等于多少?

  二、概念

  1、圆、圆心、半径、直径。

  2、圆周率、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环形。

  三、弧、圆心角、扇形。

  熟记:

  (1)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2)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打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打对称轴。

  (3)圆的画法。

  (4)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四、公式

  1、求圆的半径r

  (1)已知直径d,求半径r

  (2)已知周长C,求半径r

  2、求圆的直径d

  (1)已知半径r,求直径d

  (2)已知周长C,求直径d

  3、求圆的`周长。

  (1)已知半径r,求周长C

  (2)已知直径d,求周长C

  4、求圆的面积。

  (1)已知半径r,求圆面积S

  (2)已知直径d,求圆面积S

  (3)已知周长C,求圆面积S

  5、求环形的面积

  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五、作业:

  课本第120页9、10题。

  课本第123页11――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

小学数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