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

时间:2023-08-27 13:47:40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语言教案[优选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语言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语言教案[优选8篇]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通过认真观察图画,能注意添加细节和推测任务的心里活动。 能从故事要素角度(开头、经过、结尾、时间、人物、地点等)梳理故事。 尝试综合运用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手段,形象表现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大书

  活动过程:

  1、回顾故事内容,对故事的几大要素进行梳理。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小怪兽和巨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一起回答。

  2、出示大书,找出故事的细节,分析解释。

  ——小怪兽为什么要偷走巨人的野餐?

  ——巨人得知小怪兽偷了东西,心情如何?

  ——巨人邀请动物们吃饭和给其他动物读故事,小怪兽为什么不乐意?

  ——书上用哪些词来描述小怪兽的心情的?为什么小怪兽会很感动?

  ——你看到了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小怪兽还会像以前那样吗?为什么?

  3、分发小书,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读。

  ——幼儿找出小怪兽所经历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变化,同时感受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的'变化。

  ——幼儿逐页分析,朗读。

  ——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怪兽和巨人的心理活动。

  4、总结。

  ——请小朋友课后想一想巨人和小怪兽有哪些有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哪些缺点是要改进的。你喜欢巨人还是小怪兽?为什么?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要尊重别人的喜好。

  2、知道一家人有时会吵架,但是常常很好就好起来了。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方脸和圆脸》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每个人都有家,小朋友有家,老师也有家。请你们说说,家是什么?

  2、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家里都有谁?请幼儿看幼儿用书《方脸和圆脸》第1页。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教师讲故事从开头到"就这么定啦,分吧"。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

  2、教师:老公公和老婆婆各自喜欢什么东西?从画面里找找,哪些东西是方的,哪些是圆的?老公公、老婆婆为什么要分家?

  3、老师继续讲故事,从"老公公站在小院子里一瞅"到"袖子是圆的"。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

  4、教师:他们能不能分家?引导幼儿关注老两口分了一个上午,越分越分不清楚。

  5、教师继续讲故事至结束。

  6、教师:他们分家了没有?为什么?

  7、教师:一有人有时会吵架,但是,常常很快就好起来了。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就好。

  8、请幼儿在幼儿用书第4页上添画故事的结尾。教师提醒幼儿要表现出老公公和老婆婆的脸部特征以及两人和好的动作和表情。

  三、交流讨论

  1、教师:在你家里,爸爸妈妈或爷爷有没有吵过架?后来又怎么样了?

  2、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也要知道别人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家人不要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吵架。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才好。

  活动反思:

  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于是,今天我开展了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方脸和圆脸》。首先我出示挂图,请幼儿观察挂图,激发幼儿的兴趣: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户人家住着谁?老公公和老婆婆长的怎么样?然后我完整的讲述故事第一遍,请小朋友讨论:方脸老公公和圆脸老婆婆各喜欢什么东西?故事熟悉后我逐副出示挂图再次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请小朋友说说:老公公和老婆婆吵架要分家了,她们各自想要什么?老公公和老婆婆到底分家了没有?为什么他们不分了?鼓励幼儿相互交流阅读的感受。最后幼儿说说在周围环境中还有哪些物体是方的、圆的?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有圆也有方?分开会怎么样?我还看到过什么形状呢?

  整个故事非常有趣味性,幼儿的注意力一直紧跟着老师没有转移过,而且在活动设计中,每个环节设计的问题都有循序渐进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启发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主要外貌特征--老公公挺瘦,长着长脸盘;老婆婆挺胖,长着圆脸盘。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更是让幼儿懂得了圆有圆的用处,方有方的用处,就像方脸老公公和圆脸老婆婆不能返家一样,方和圆缺了哪一样,就发挥不出它的作用。而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对整个活动的一个延伸。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更是让幼儿区分开了圆形和方形,而且在寻找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时,也了解到了其他几个图形,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老师的讲解,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在脑子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图形概念。所以本次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

大班语言教案 篇3

  活动名称:夸家乡

  主题说明:

  新《纲要》中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当幼儿第一次听到录音机里的歌曲《夸家乡》时,我就听到有人说:"他唱的是那南京,我们是南照人。"当第二次我们带领孩子去南照中心小学参观时,一路上孩子们对路边的商店、大桥、小吃、高楼等表现出了赞美之情。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南照,认识自己的家乡,激发幼儿身为南照人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主题目标:

  1、通过看看、玩玩、唱唱、夸夸等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南照的美丽景色,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2、鼓励幼儿运用种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大胆表现家乡美。

  3、通过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家长配合:

  带领孩子参观或向孩子介绍南照,帮助孩子一起收集具有南照特色的照片、特产等。

  环境创设:

  一、布置《夸家乡》主题环境,把家乡有名的建筑或标志陈列出来,供幼儿欣赏、交流。

  二、美工区:绘画:美丽家园。(能把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家长画出来)

  三、建构区:

  1、美丽的南照。(利用各种塑料插塑,表现家乡美丽的环境。)

  2、高楼房。(幼儿利用大型积木,合作搭建高楼大厦。)

  四、语言区:你说、我说、大家说(幼儿扮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家小区周围有哪些标记和商店)主要活动安排

  活动一:参观小学、参观世纪公园

  活动二:社会:说说南照好地方

  活动三:社会:小区周围的标记

  活动四:绘画:美丽的家园

  活动五:音乐游戏:夸家乡

  活动六:综合活动:畅游南照典型

  活动记录:

  社会:说说南照好地方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收集资料,对南照有大概的了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与父母一起参观过南照有标志性的地方,收集有关资料。笔、纸

  活动过程:

  1、幼儿展示出自己收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认识了南照哪些地方分别在哪个位置?

  2、教师按照方位不同,帮助幼儿把照片摆放在展板上,然后把地点串联起来,制作成一张南照地图。

  3、选择几处有标志性的地方,让幼儿来介绍。如:世纪公园、镇政府等。

  4、幼儿根据刚才对南照的认识,画一张南照地图,并向同伴介绍。

  分析与反思:

  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使孩子在轻松、自然又感兴趣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去收集、了解、关注有关南照的一些人文景观呢?为此,我们在活动之前,我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去认识南照、收集照片,活动中我在把大家收集的照片拼在一起,这样就能互相学习,在介绍自己的照片时,由于幼儿已在大家口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所以在介绍时就有了经验。在活动中,大多孩子提到了南照的标志"文化广场",而且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还有的小朋友提到了我们自己的幼儿园和新小学。在活动中震震小朋友还带来了南照有名的大米、黄沙。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南照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更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大班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玩玩、想想、讲讲中学习儿歌,用明快的节奏朗诵儿歌。

  2、理解儿歌的动词“荡、吐、滚、团、啄”,并尝试创编出带有动词的新儿歌。

  3、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体验自主学习 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一个空白的圆形

  2、反映儿歌的图谱

  3、动物图片多张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用身体画圆

  1、出示“空白的圆形”图片:“这是什么?老师是怎么画出来的?”

  2、说说什么东西是圆形的

  3、幼儿尝试用身体画圆,并讲述

  二、学习儿歌

  1、猴子也会画圆,猜猜小猴是怎么画圆的?

  出示猴子画圆的图片:猴子是怎么画圆的?请幼儿说说、做做动作。师出示相应的图谱。

  2、分析:猴子画圆有几句话?有三句,第一句讲了谁画圆,第二句讲了怎样画圆,第三句讲了在哪里画圆。

  3、让幼儿分别为其他几个动物来编编儿歌的内容

  4、教师总结

  5、教师完整念儿歌

  6、师幼共同学习儿歌

  三、想象其他动物画圆的方法

  四、将圆想象添画成新的东西

  儿歌:

  画圆

  小猴画圆,

  抓住树枝荡一圈,

  空中画个圆。

  青蛙画圆,

  扑通一声跳下水,

  水面画个圆。

  小鱼画圆,

  吐出水泡一串串,

  水中画个圆。

  刺猬画圆,

  团起身体滚一滚,

  草地上画个圆。

  啄木鸟画圆,

  抓住树枝啄啄啄,

  树上画个圆。

大班语言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秋天的童话”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外出散步,一路上幼儿对地上的落叶十分感兴趣,有的幼儿捡起树叶当扇子扇,有的幼儿说:“我要把树叶带回去送给姐姐,让她夹在书里当书签。”有的幼儿干脆把树叶丢进河里,兴奋的说:“你们看,树叶小船。”……原来,树叶会给幼儿带来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而散文诗“落叶”文虽短小,却充满趣味,想象力丰富而美丽、动态感强。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诗中语句简短而有重复,也是仿编的好教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能参照原作品进行联想、仿编。

  3、大胆质疑,积极解难。

  活动准备

  1、图片四张(大班上册15号挂图);

  2、配乐朗诵录音磁带,录音机;

  3、已学过歌曲《秋叶儿》;

  4、每人一张画有落叶的供添画用的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全体幼儿齐唱歌曲《秋叶儿》,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些美丽的秋叶儿都飘到哪里去了吗?

  幼:飘到小河里。

  幼:飘到马路上、飘到花园里。

  幼:秋叶儿还会飘到房顶上。

  幼:树叶飘到草地上

  ……

  师:秋叶儿飘到的地方可真多,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欣赏一首散文诗,题目叫《落叶》,听听看在这首散文诗里,这些美丽的秋叶都落到哪里去了,好吗?

  (二)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一遍。

  师:散文诗听完了,散文诗说树叶都落到哪里去了?

  幼:树叶落到了院子里。

  幼:树叶落到了小河里,还落到了沟里。

  幼:树叶落到地上,被小虫当成了家。

  2、

  教师配以图片再次朗诵散文诗一遍,并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

  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散文诗,这次请小朋友边听边把不懂的句子记在脑子里,待会儿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师:散文诗听完了,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幼:树叶落到沟里,为什么蚂蚁会把它当作小船呢?

  幼:因为那是条臭水沟。

  幼:不是,臭水沟小蚂蚁就不会去了。

  幼:因为沟里有水,小蚂蚁过不去就把树叶当作小船划过去。

  师:对有了小船小蚂蚁就安全的过水沟了。还有不懂得吗?

  幼:小鱼游过来,把它当作小伞?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幼:小鱼游到树叶下,就像“抢”了一把伞。

  师;是撑了一把伞,对吗?

  幼:嗯。

  幼:老师,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为什么说来信了?

  师:隘,提的很好,那哪个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呀?

  幼:树叶落下来了就是在告诉小燕子秋天来了。

  师:为什么呢?

  幼:因为秋天天气冷了树叶就会落下来。

  师:大家说的真好,许多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就是秋天来到了,小燕子一看到落叶,就像看到写着秋天来到的信一样,所以小燕子会说“来信了。”

  幼:那为什么小燕子会说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幼:因为南方比较暖和,小燕子喜欢住在暖和的地方。

  幼:对,妈妈告诉我小燕子喜欢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爱吃的虫子,就不会被饿死,也不会被冻死。到春天天气暖和了,小燕子还会飞回来的。

  师: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谁知道散文诗里为什么说“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幼:催就是叫小燕子快点去南方。

  幼:对,小燕子不快点飞等天气冷了就来不及了。

  幼:就会被冻死。

  ……

  3、请幼儿边看图边欣赏配乐的散文诗一遍。

  我们小朋友今天可真聪明,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好听的散文诗吧。

  (三)教师作仿编的示范,少数幼儿试编。

  散文诗里的树叶落到了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被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看见了,并且把它们当作了屋子、小船、小伞、信,那请你想一想,树叶还会落到哪里,会被谁看见,把它当作什么呢?

  引导幼儿相互讨论后仿编。

  幼:树叶落到院子里,小蚂蚁看见了,把它当作被子。

  幼:树叶落到草地上,小白兔看见了,把它当作扇子。

  幼: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看见了,把它当作饼干。

  幼:树叶落到汽车上,小鸟看见了,把它当作降落伞。

  师:小朋友想想,除了燕子天冷了会飞到南方去,还有谁也要非到南方过冬的?

  幼:大雁。

  幼:树叶落到地上,大雁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

  ……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都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把你仿编的诗画出来然后再讲给大家听好吗?幼儿

  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大班语言教案 篇6

  活动意图:

  孩子马上要升小学了,对小学充满了向往和好奇,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因此开展了《我要做小学生了》这一综合活动,活动前我们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小学,引起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以孩子的兴趣为切入点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做好入学的准备,还可以借助幼儿的这种愿望和期盼进一步对其进行各种习惯的培养。

  活动目标:

  1、理解小学生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2、留恋幼儿园生活,珍惜在园时光。

  活动准备:

  1、收集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哥哥姐姐在小学活动的照片。

  2、年历一本。

  活动过程:

  1、出示哥哥姐姐在小学活动的照片。

  提问:认识他们吗?这是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年历让幼儿数一数,看一看。

  讨论:

  (1)我们还有几天就要离开幼儿园了?心里有什么感觉?

  (2)你对幼儿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3)剩下几天,我们可以做哪些事给幼儿园留下美好的纪念?

  3、激发体会做小学生的愿望。

  (1)年历上用红笔圈出的日子代表什么意思?(9月1日)

  (2)继续观察哥哥姐姐小学活动的照片。

  (3)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的情况。

  4、组织讨论,体会做一名小学生的心情。提供讨论的内容,然后请幼儿进行选择回答。

  (1) 体会幼儿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

  (2) 说说你准备上哪一个小学?

  (3) 你准备怎样做一名小学生?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有了比较真实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许在现实中还会有心理上的落差,也许还没有完全的准备好,但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尽可能地让幼儿积累有关小学生活的经验,有助于他们适应小学生活,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做好入学的准备。

  在孩子的心中,小学生活是全新的,的确如此,通过他们的总结和发现,他们的确发现了很多与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而且最为明显的也是对他们触动最大的就是小学生上课的内容、坐姿、学习习惯,不过,看来参观活动对幼儿充分的.了解小学的生活非常有利。

  此时孩子们才发现:原来要想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确有很多需要自己努力的地方。在活动中,孩子们似乎长大了很多,一种成长的快乐和一种对幼儿园的留恋同时交织在孩子的心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引发幼儿对幼儿园依恋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在生活中的成长意识。

大班语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能有感情的朗诵。

  3 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景色的感受和对古诗的理解。

  4 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5 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幼儿有感情朗读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

  3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活动准备

  配合古诗意境的音乐、图片,自制贴图画。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自由表达欣赏的感受

  观看的图片是什么风景?喜欢这些吗?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觉?

  用完整、连贯的话来表达,根据幼儿的'回答,语言表达经验丰富相关的词语。

  二、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并且知道大自然之魅力。

  1)边欣赏图片边倾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2)讨论:听了这首古诗有什么感觉?

  指导:这首古诗中说了什么?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还是不明白?

  三、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采用互助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字、词、及古诗的含义。

  (1)生生互动

  幼儿互相讲解,让幼儿都可能浅显的听懂、理解。

  (2)师生互动

  1)听取幼儿理解的情况下,帮助幼儿详细解释不懂之处,让幼儿更清楚的明白。

  2)自制贴图画,请幼儿完成图画。

  四、尝试随着音乐欣赏图片,朗读古诗。

  通过感受音乐和图片的相结合使幼儿更好的感受古诗之中的美景。

  1)欣赏音乐

  2)随着音乐朗读古诗。(模仿古人学堂念书)

  五、绘画《望庐山瀑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自由发挥,描绘出庐山瀑布美景。

  教学反思

  当我上完这节课时,我觉得有些不足之处,在孩子们提起对古诗的朗读兴趣时,没有很好的反复朗读练习。在使用贴图画时,有些局限了孩子的想法,应该大胆的让孩子自由的发挥,开拓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让他们有无限的空间去开拓思维,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图。让他们对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小百科: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大班语言教案 篇8

  一、多种方法识字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语文,要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知识。低年级要以识字为主,课文是识字的载体,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学习生字。本课我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方法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有助于学生熟记生字,同时,我采用了多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

  如:学习“常”字我让学生说一说你经常和谁在一起?谁经常和你一起玩?从而理解“常’多次的意思。再如学习“掉、喊、跑”字,我让学生表演动作,通过学生的表演加深学生们对生字意思的理解,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的读、大胆的想,勇敢的说、尽情的演。我采取了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的给学生读书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出当时小朋友们的心情。

  同时,我引导他们大胆的想:小朋友们会喊些什么、叫些什么,他们心情怎样?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大胆的演,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们能入情入境的`学习,真正理解了课文。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线索图,尝试创编故事。

  2.在与老师、同伴共同观察、讲述和讨论图片的过程中,丰富讲述经验。

  3.知道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活动准备: 故事主要情节的图片两幅(①孩子掉进水缸里;②司马光砸缸)。

  活动过程:

  观察、讲述第一幅图片,大胆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导语: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怎么救他呢?

  2.观察、讲述第二幅图片。

  ★指导语:司马光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3.尝试根据故事主要情节线索图,讲述故事。

  (1)自由结伴讲述。

  (2)集体交流讲述。

  4.猜想和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尝试完整地讲述故事。

  (1)猜想和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指导语:①猜猜看,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②他被救出来以后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2)讨论故事名称,完整讲述故事。 资料链接: 司马光砸缸 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 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

  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