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5 09:13:0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2、会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和分数。

  3、在经历把百分数改成分数和小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第7页两个监测人员的对话情景:“我们监测了34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其中有35%的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

  教师:观察情景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还有百分之几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0×35%。

  教师:说说这样列式的想法。

  学生:……

  教师:该怎样计算340×35%呢?学生独立思考340×35%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发现要计算340×35%,可把35%写成分数或小数后进行计算,即把35%改写成35100或0.35。

  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340×35%=340×0.35=119(个)=119(个)

  教师:我们通过把35%改写成分数或小数的形式解决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如何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呢?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板书揭示课题: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自主探索,总结方法

  出示第7页例1。

  学生自主尝试把17%,40%化成分数学生汇报改写过程并板演:17%=1710040%=40100=25教师:当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后,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简成最简分数。

  教学把46%,128%化成小数学生尝试把46%和128%化成小数。(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一些改写形式)46%=46100=46÷100=0.46,128%=128/100=128÷100=1.28。你能将0.5%化成小数吗?

  同桌交流后汇报。

  教师:观察比较上面的改写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

  小组讨论

  交流归纳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把17%,40%改写成分数,把46%,128%,0.5%改写成小数的过程,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说说,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

  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归纳总结得出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看教科书第8页两个同学的对话框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方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注意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简成最简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把百分号前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说说怎样才能准确地在格子里涂色呢?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2、完成教科书第10页第2题和第5题第1小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结束全课

  教师: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逐步养成探索、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600里有几个百?300里有几个百?

  6000里有几个百?3000里有几个百?

  15个使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

  2、口算。

  60+3040+20xx+30

  50+870+560+4

  口

  口答时选择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可以这样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按照这样的思考方法,也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

  提问:按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想,600加300就是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就是几百?600+300等于多少?师配合板书。

  谁来说一说,口算600+30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2)出示第(2)题。

  提问:按刚才口算600加300的方法,6000+3000要怎样想?得数多少?(板书得数)

  哪位小朋友再说一说,6000+3000是怎样口算的?请大家在第7页这道题里填上得数。

  (3)指出:口算几百加几百,或者几钱加几千,可以想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是几个百;或者几个千加几个千,是几千。

  2、教学例4。

  (1)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算80+7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让学生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算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

  (2)出示第(2)题。

  提问:900+500要怎样想?

  谁来说说900+500是怎样口算出得数的?

  学生填上得数。

  3、教学试一试。

  指出:几千加几百就是几千几百。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题,其余做在课本上。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怎样想的,为什么上下两道题的数不一样?

  3、做想想算算第3题。

  4、完成练习二第1题。

  5、出示练习二第2题。

  6、指名学生口算练习二第3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题(一道学生看懂表格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63-6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回忆策略

  1、谈话: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个游戏,怎么样?看,这是什么?(扑克牌)

  老师抽出大王和小王,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

  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四种)是哪四种呢?(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2、揭题: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探究列举的方法

  (一)情景创设 呈现问题

  1、师:我校操场东面有一块空地,学校想将把这块空地利用起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周长是18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真了不起,你连这隐藏的数学信息也找出来了,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多少?(课件出示,长+宽=9米)

  (3)长方形的长+宽=9米,那么这个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你能帮老师来设计一下这个长方形花圃吗?

  请拿出准备的小棒,同桌合作摆一摆,并想想有没有不同的围法吗?

  2、学生尝试操作。

  (1)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2)交流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围法?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其它小组有不同的摆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织布机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结果: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上,标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应先求什么?

  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出是哪一段,应该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步解答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8

  =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3.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4.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三、巩固发展.

  第一组题目: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题目:

  判断:①85与1604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②84与1605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③85与1604表示的意义不同.( )

  ④84与1605表示的意义不同.( )

  第三组题目:

  连线题,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自编一道连除应用题,要求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目 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的情趣。

  重 点:掌握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 点:公式的推导

  准 备:沙,圆柱教具若干个,圆锥一个,其中要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教 程:

  一、准备

  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二、诱发

  课件演示稻谷丰收的景象。师述:稻谷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稻谷,他们把收好的稻谷堆成一个这样的图形(圆锥形谷堆),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算出这堆稻谷的体积吗?它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探究释疑

  1、初次猜想

  ⑴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⑵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面积×高”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2、再次猜想

  ⑴通过模型演示,

  ⑵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得到如下结论: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3、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⑴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其中必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实验。

  ⑵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用字母表示:V=1/3Sh

  4、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⑴出示例1,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

  ⑵教学例2、课件出示:

  麦收季节,张小红把她家收的小麦堆成一个近似圆锥的麦堆,又给出测量的数据,让学生看图编一道求小麦重量的应用题。

  编好后,分组讨论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四、转化

  1、基础题

  ⑴下面有四组图形,你能根据每组图形中左图的体积,求出右图的体积吗?为什么?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

  ⑵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提高题

  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材,它的棱长是9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被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题

  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和底面直径、高都是6厘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直圆锥体,如果这个直圆锥体和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这个直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五、应用

  1、 基础题:P44-T3、4

  2、 提高题:P45-T10

  3、 思考题:P45-T11、12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