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5 08:49: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热门)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5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简析】

  课文记叙了15岁的宋庆龄到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方面问题的班会上,以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有力地驳斥一位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充满着理想和希望。课文故事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感受语文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本设计力求避免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通过读中悟,悟中赏,赏中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读懂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语,导入新课

  1、学生自学导语部分,说说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由导语下面的插图引入,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宋庆龄。(亦可教师介绍)

  3、揭示课题:我不能忘记祖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

  (1)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感知字(词)义;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错音,着重指导学生读好词句,把课文读通读顺;

  (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的'什么故事?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是怎样围绕我不能忘记祖国这一主题把文章写具体的?

  (2)画出宋庆龄说的两段话,多读几遍,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或者还有什么不懂的,把它写下来,准备和同学交流。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读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词语的意思;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互相提醒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3、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较难写,有侧重点地指导书写:资、索、谓、洲、淘、雅、虑。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提出讨论话题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二、组织讨论,赏读课文

  1、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学之间互相倾听,互相补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学生赏读课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重点围绕宋庆龄说的进行赏读指导:

  (1)从这两段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体会到了宋庆龄怎样的情感?

  (2)宋庆龄当时是怎样说这两段话的?结合理解课文有关语句,体会宋庆龄的外表与内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联系上下文,体会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和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望这两句话的含义。

  3、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感情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词语花篮上,或抄写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2、收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图片等,准备与别人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语言:同学们,俺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

  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

  2、再读,读懂词意

  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出示注释:

  《望庐山瀑布》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出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

  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俺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身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壮美/秀美)

  (二)四读,品味语言

  1、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的诗人都很注意遣词造句,默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⑴品味“生”、“挂”、“飞”、“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②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俺们无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

  俺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俺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溢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

  ③让俺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四、再读课文,背诵默写

  指名背诵,当堂默写

  五、安排作业,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作业指导

  1、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答案)

  2、同学作业情况摘记

  3、作业评讲与矫正性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学习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习方法指导:

  看看、读读、说说。

  知识链接: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

  自主、合作、探究: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我来闯关: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省略号的作用有:A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B重复词语的省略;C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D表示静默或思考;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F表示语言的中断;G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教学过程:

  一、 激趣,谈话导入

  1、师:孩子们,我们都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善良、勇敢的孩子马良,他用手中的神笔替穷人们实现了一个个愿望。有一个孩子也想用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这个孩子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假如》,(师生一起板书课题)你们想知道作者想要实现哪些愿望吗?(想)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吧!(教师配乐朗读)。假如教学案例

  2、师:孩子们,你也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来帮助作者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吗?那就请你打开书108页,我们先来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好吗?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课件出示相关读书要求。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汉字,小老师带读。

  (2)去拼音认识汉字和词语。(同桌互读——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

  (3)游戏巩固识字。(相机识记“良”和“食”,并引导学生书空练习)

  (4)指导读好词语,积累词语。

  (课件)红红的太阳 好吃的谷粒 健康的身体

  寒冷的北风 遥远的地方 不幸的朋友 (“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苦苦等待 饿得哭泣 (通过做“缩”的动作以及想象小鸟哭泣的样子来读好这些词。)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三生读课文,简单评价。(引导认识多音字:还)

  (2) 引导概括。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首儿童诗前三个小节结构相同,都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开头,分不同内容写出了作者想要实现的.三个愿望。你们能找到吗?谁来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相机板书:画太阳给小树 画谷粒给小鸟 画好腿给西西)

  4、全班齐读课文。

  三、美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小节。

  (1)快速地再读第一小节,想想: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生读书后汇报)

  (2)引导想象:小朋友们,听,冬天里北风呼啸着,窗外这一株孤零零的小树在寒风中被吹得东倒西歪,光秃秃的小树枝不住地上下颤抖,仿佛要被北风刮断一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小树会缩着身子,发出怎样的叹息呢?

  (3)引导共鸣:此时此刻,听到小树这样的叹息,你会怎样做呢?(帮助小树)

  (4)指导朗读:是呀,我们的作者和你们想得一样,他想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来帮助小树。多么善良可爱呀!再读读这一小节,相信你们能读得更美,更有感情。

  (5)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2、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一幅画面(树上的小鸟)师:请大家看画上有什么?这是几只怎样的小鸟?小鸟的妈妈在哪里?

  (2)作者看到这一幕,他是怎样想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3)指导朗读:“我”对这几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充满了同情与关爱,想给它们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那请女同学再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4)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小节。

  (1)师:“我”除了想用马良的神笔帮助小树和小鸟外,我还想用神笔来干什么呢?请你们再读读第三小节。看看从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想象: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想自由奔跑和玩耍,却每天只能孤零零地独自坐在冰冷的轮椅上的小朋友,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

  (4)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4、学习第四小节。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一想:作者心中就只有这三个愿望吗?(引导认识第四小节中的省略号)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还想实现哪些愿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孩子们,从你们的愿望中老师能感觉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那么就带着你的爱心,来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吧!

  2、(播放图片失学儿童):这是一间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教室;一群贫困山区想要上学的孩子。 “我要上学,我要读书!”这是他们唯一的心愿!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盲童):他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们多么想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啊!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干旱):因为干旱,土地不能播种庄稼,水管再也滴不出一滴水,小动物再也不能自由的奔跑,当我们生活的家园变成这样的时候,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又会用它画什么呢?

  3、提供句式,引导学生补白。

  4、总结全文:孩子们,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么一枝马良的神笔,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相机板画),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很多事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伴随着《爱的旋律》,在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

  2、体会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小练笔:培养学生课堂上动脑、动笔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讲到我在花港认识了一位青年,这是位怎样的青年?(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2、他不仅长得秀气,还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呢,你们说是吗?为什么呢?

  出示句子: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青年很爱鱼,不是一般的爱,把自己都忘记了,不顾自己。。。。。)

  二、研读“忘我的境界”体会人物形象

  1、师:那么你能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这个青年确实非常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4-12自然段)

  (生边读边找,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2、出示句子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这位青年是怎样看鱼的呢?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一个人,呆呆地,静静地,不说一句话。)(板书:看鱼)

  (2)重点理解:“静静地看”是怎样地看?(专注,入神,仔细)

  (3)想象说话,他这么静静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啊,这条鱼真可爱,我要画下来。这些鱼真是各有特点,我该怎样才能画得像真的一样呢?鱼在吹泡泡呢,我一定要画下来。。。)

  (4)师:你们已经走进了青年的内心,带着对他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吧!个别读,齐读

  3、过渡:他就这样看,看了多久?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出示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写青年坚持不懈地画鱼,持之以恒,到了忘记时间,忘记回家的程度了。

  (2)哪些地方告诉你了?(可以从“每个”,一整天,常常,忘了”,体会到)

  (3)重点理解“一整天”:从早到晚,刮风下雨可能也不间断。

  师:真是如痴如醉啊!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你的感受吗?(同学们都被你精彩的朗读感动了,我们都喜欢听你朗读呢!)

  4、过渡: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我们不仅可以从他看鱼看出,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板书:画鱼)

  师:你从青年画鱼的神情动作中体会到什么?(画鱼很认真,全神贯注,可以从“每个部位”、“一丝不苟”、“细致”体会到。)

  师:那你能用朗读读出青年画鱼认真吗?(你体会的好,读的更好!)

  师:你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呢?(画鱼很自信,胸有成竹,从“挥笔速写”、“很快”体会到)

  师:那你能把青年画鱼时的动态读到你的心里去吗?(谢谢你精彩的朗读)

  师:我们朗读时,有时可以加上自己有些夸张的动作,我们来试试好吗?(能背的可以不用看着屏幕)

  师:同学们,这个青年为什么能画的这么仔细,又画的这么快?(跟他观察仔细是分不开的)

  齐读句子1。2。

  5、出示句子3: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理解“融为一体”

  师:你是怎么理解“融为一体”的?(忘我的境界,和鱼成为一体,不分彼此,自己也成了一条鱼)

  师:是的,此时青年仿佛进入了鱼的世界,他已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真厉害!谁也佩服他?来读读。

  (2)说说周围观众的态度。

  师:那么周围的观众又是什么态度呢?

  师:他们赞叹些什么?议论些什么呢?(会有哪些人呢?)

  (小练笔:一个小男孩——(地)说:―――――

  一个小女孩――(地)说:―――――

  一位老大爷――(地)说:――――――

  一位()――(地)说:―――――)

  选择2-3题做,交流)

  师:人们赞叹他,议论他,而他有没有反应?为什么呢?(除了他是聋哑人,更因为他爱鱼,看鱼专注,画鱼全神贯注,忘我)

  (3)小结:是啊,当他静静地看鱼,静静地画鱼时,眼里所见的是-----,心里所想的是------,笔下所画的还是-------,他就这样和鱼融为一体了!(齐读)

  三,情感升华

  师:当我把女孩说的话写在纸条上“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递给他时,他是怎么回答的?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知道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吗?(因果关系。正因为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仔细观察,对鱼很熟悉了,在心中已经有了金鱼的鲜明的形象了,“胸有成鱼”,所以他才能画出活灵活现的动态的金鱼。)

  师:是青年手中的画笔使鱼游到了纸上,那么还是他的什么使鱼游到了纸上?(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勤奋执著。。。)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或是我们身边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呢?

  (《全神贯注》中的罗丹,牛顿请客,王羲之写字用墨汁蘸馒头吃,身边的……)

  四、受到启迪

  是啊,同学们,如果我们也能够像这位青年一样,那样忘我地、痴迷地沉醉地做一件事,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教案(经典)09-12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