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10-05 09:06:37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数学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数学教案合集9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理解数学符号“+”和“-”的实际意义。

  描述含有“+”和“-”意义的情境。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加号来帮忙”音频及图片;“减号来帮忙”音频及图片;“加号还是减号”组图。“加号减号”图片。

  纸面教具:《加号头饰》、《减号头饰》。

  活动过程

  教师佩戴纸面教具《加号头饰》,激发幼儿兴趣,导入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数学符号,猜猜我叫什么名字?

  ——今天熊猫妙妙请我去她家帮忙,到底是什么事呢?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对话音频及图片“加号来帮忙”,引导幼儿理解加号的实际意义。

  ——妙妙在布置房间,她想在房间的每个花瓶里都插上美丽的花朵,一共有几个花瓶需要插花呢?妙妙请加号来帮忙。

  ——桌上有几个花瓶?书架上有几个花瓶?

  ——加号怎么帮助妙妙?(把桌上和书架上的花瓶合起来就知道有几个花瓶需要插花了)

  ——加号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结:加号的作用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

  教师换戴纸面教具《减号头饰》并播放对话音频及图片“减号来帮忙”,引导幼儿理解减号的.实际意义。

  1.教师佩戴减号头饰,引导幼儿认识减号。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数学符号,我叫减号。看看我长得和加号有什么不同?

  ——我和加号长得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今天熊猫奇奇找我帮忙,一起去看看吧。

  2.播放音频及图片“减号来帮忙”,帮助幼儿理解减号的实际意义。

  ——奇奇在收拾房间,他想从5个玩具里选出3个送给好朋友,奇奇还剩几个玩具呢?奇奇找减号来帮忙。

  ——减号怎么帮助奇奇?(从5个玩具里去掉3个就知道还剩几个玩具了)

  ——减号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结:减号的作用是从一个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

  出示组图“加号还是减号”,鼓励幼儿描述情境并选择正确的数学符号。

  ——加号和减号不仅能帮助奇奇和妙妙,很多需要计算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地方也需要它们的帮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请你描述一下图上的内容?(如: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停车场上有4辆小汽车,开走了2辆)

  ——数字之间填上什么符号可以表示这幅图的内容呢?

  出示手势图片“加号减号”,组织幼儿玩游戏“我说你做”,巩固幼儿对加号和减号的理解与运用。

  1.出示手势图片,介绍游戏规则:幼儿两两一组,一人说情境,如:小明有3块饼干,吃了1块;一人如图比出正确的数学符号“+”或“-”。

  2.组织幼儿玩游戏,教师巡回倾听。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情境,继续与幼儿玩“我说你做”游戏,增进幼儿对加号和减号的理解与运用。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生成:时间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对于即将进小学的学龄前孩子来说有一个正确的时间观尤为重要。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孩子不能按时入园,有些孩子来园时,左手拿杯豆浆,右手拿着面包,匆忙赶到幼儿园。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收拾玩具和学习用具时常拖沓,磨蹭这都是由于孩子时间意识比较淡薄造成的;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孩子在家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起床、吃饭拖沓;贪玩、爱看动画片;不按时睡觉等等。针对这些现象,结合我园科研课题“优化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的策略研究”的探索,我们及时捕捉孩子在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认识时间以后,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幼儿通过活动能感知自己起床、入园、晚上睡觉的最佳时间,能合理安排从放学到晚上睡觉这段时间,拥有良好的一日生活作息习惯。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活动能合理安排放学到晚上睡觉这段时间,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作息习惯。

  活动准备:

  时钟8:30、9:00、11:30、2:30 、4:30的ppt、孩子在家情况实录视频、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早上到幼儿园迟到了吗?谁来告诉陈老师平时你是几点起床的,起床后为准备上幼儿园都做了哪些事情呢?(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幼儿姓名

  起床时间、示意图

  都做了些什么

  (师绘画记录)

  讨论适合自己起床的合理时间

  师引导幼儿通过比较、交流起床后朋友做了哪些事情,怎么做的,(磨磨蹭蹭的,还是很迅速的)讨论适合自己起床的合理时间(幼儿讲述,教师记录)

  师:你们的表现是不是像陈老师片子里的.小朋友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幼儿观看对比视频)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说感受)

  师小结:如果家离幼儿园近,收拾自己时动作迅速嗯,晚点起床可以;如果家离幼儿园比较远,收拾自己时动作像片子里的哥哥那样磨蹭的话我们就起早点吧,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总之得8:30以前,收拾好自己做足了上幼儿园的准备来带幼儿园就OK了。

  二、梳理一日在园生活,(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感知时间是流逝的,一去不复返。

  师:滴答滴答,时钟走到几点了?(出示ppt9:00)做早操了!(师幼一起做做早操)滴答滴答滴答,现在时钟走到几点啦?(幼儿读出时间)(出示ppt11:30)这个时候我们在幼儿园该干什么了呢?时间在悄悄地溜走,当时钟走到。。。(幼儿读出时间)(出示ppt4:30)哦,时钟走到了幼儿园放学的时间,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给对方说(再见)幼儿园快乐的一天就结束了,明天继续快乐学习!

  三、幼儿讲述回家的生活安排(边讲述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自己记录)

  1、师:放学回家吃晚饭前你都会做些什么呢?那晚饭后到你睡觉前这段时间你又做了什么呢?(孩子交流)你能像老师这样把你在晚饭前做了什么,晚饭后又做了什么,最后几点上床睡觉的,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吗?完了以后,我们都来当评委看看谁的安排最合理!(幼儿记录)

  2、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在对比、交流、评价中感受合理安排时间

  (幼儿相互评价,谁做的好,谁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为什么?师引导怎样安排这段时间才是合理的,强调晚上睡觉时间应在9:00——9:30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因为专家说,孩子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的睡眠时间必须得保持10个小时哦!所以如果睡晚了,对身体不好哦!而且第二天上学也会无精打采的,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活动了!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尝试记录其结果。

  2、在观察和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

  3、会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人手一个小盘子,7个雪花插片,数字卡片1--7。

  2、学具:幼儿用书、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复习"碰球"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与幼儿共同玩"碰球"游戏。 教师: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儿答:嘿、嘿,你的2球碰3球。

  教师可以变换数字卡片,与集体、小组、个别幼儿玩,也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出示卡片带领大家玩碰球游戏。

  (2)学习7的.组成。

  ①引导幼儿报出盘子中雪花插片的总数,并将自己盘子中的雪花插片分成两份,鼓励幼儿尝试多种分法。每当幼儿说出一种分法,教师就记录下来,直至幼儿讲完所有的分法。

  ②让幼儿数一数共有几种分法,想一想,如何能记得又快又好。幼儿想办法,师幼共同商量并有序地进行排序,就不易错漏。

  ③带领幼儿找一找前后数字的排列关系,通过观察感知并发现前后数字变化的规律:前面的数字逐渐变大,而后面的数字却由大变小。

  2、操作活动。

  (1)依样涂色进行7的分合,并记录7的分合式。 引导幼儿观察图上辣椒的数量及颜色的变化,请你按序涂色,并看图记录7的分合式。

  (2)看分合式填空。观察点卡分合式,请你在方框内,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填写分合式。

  (3)观察数字7,学习在日字格中,正确地描写数字。

  3、活动评价。

  (1)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其他幼儿边看边念分合式,巩固对7的认识。

  (2)教师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对书面整洁、操作正确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

  活动反思:

  在学习7的组成时,我先以“看数拍手”的游戏的形式引入幼儿兴趣,孩子们在拍手游戏过程中都显得很有兴趣,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游戏形式。在用故事《水果成熟了》引导幼儿帮助小动物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想上来分,争先恐后的举手。边分边引导幼儿说左边分了几个,右边分了几个等。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基本能正确分配。也能很好的说出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操作的机会,我利用操作材料(玩具)让每个孩子都和我一起来分一分,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让每个孩子对数学更有兴趣。从孩子的操作过程中看,她们基本上都能进行独立操作了,并能进行口头表述。

  小百科:组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ǔ chéng,用于较大事物的个体部分,这个词汇是相对于宏观描述的,是在分割的基础上表达宏观意象。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认识单、双数是大班幼儿数学教学内容之一,同时由于该年龄段幼儿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单、双数的问题。如排单队或双队;一顶帽子,一双鞋;双数的小朋友做什么,单数的小朋友做什么等等。而他们对单、双数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正确处理生活中有关单、双数的问题,我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发现问题)→图案配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数字对应(具体过渡到抽象)→实际应用(解决问题)→记录及语言表达(其他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力图使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同时,通过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生发对数学的兴趣,并希望通过类似的训练和积累,使幼儿的思维方式顺利地从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并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活动目的】

  1.认识10以内单、双数,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

  2.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幼儿对数的辨别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

  1.操作玩具每人一份,笑脸和哭脸娃娃图案各一个。

  2.1~10的图案记录卡每个幼儿一份,教师用1~10图案记录图一张。

  3.画有笑脸娃娃、哭脸娃娃及空格的'图片4张。

  4.标有10以内数字的小汽车卡片若干。

  5.似“桥”的平衡木一个,“”“”图卡各两个,1~10的数字卡各一张。

  知识经验:

  1.幼儿知道如何按要求做记录。

  2.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或父母的手机号码。

  环境布置:

  1.过桥的场景。

  2.停车场。

  【活动过程】

  一、操作活动(一):实物配对

  引导幼儿发现单、双数的秘密,并认识单、双数玩具。

  1.为每个幼儿准备两组玩具,让幼儿摆一摆放一放,看看能发现什么秘密。

  2.把两种玩具分别配对,你会发现什么秘密?

  小结:一种玩具是可以两个两个配对,到最后都能配成对的,另一种玩具是两个两个配对,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单的不能配成对的。都能配成对的玩具我们就叫它双数玩具,剩下一个单的不能配成对的玩具我们就叫它单数玩具。

  3.请幼儿把双数玩具放到笑脸娃娃图案下,把单数玩具放到哭脸娃娃图案下,看谁放得对。

  二、操作活动(二):图案配对

  1.幼儿为单、双数图案记录卡做出不同的标记,并写出各图案的数量。

  2.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1~10的数字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找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1.在身体上寻找分别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器官及物体。

  2.在生活中寻找分别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四、操作活动(三):连线

  以讨论单、双数的用途引出电话号码,启发幼儿找出电话号码中的单、双数。

  出示画有笑脸娃娃、哭脸娃娃的图片,在空格中填上自己家或父母的电话号码,然后把双数与笑脸娃娃相连、单数与哭脸娃娃相连。

  五、游戏:过桥(音乐配游戏)

  提问:由于车辆越来越多,而长江上的桥数量有限,怎样让车辆不拥挤顺利过桥呢?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单、双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单数时只能让单牌号的车过桥,双数时只能让双牌号的车过桥。

  玩法1:每个幼儿扮小司机,任取一车牌号,老师扮警察,当警察举“”图卡或“”图卡时,单、双牌号车的司机分别过桥。玩2~3遍后单、双牌号的互换小汽车卡片,再玩1~2遍。

  玩法2:每个幼儿扮小司机,任取一车牌号,老师扮警察,当警察举“1、3、5、7、9”的数字卡片时,单牌号的车过桥;当警察举“2、4、6、8、10”的数字卡片时,双牌号的车过桥。

  【结束游戏】

  单牌号车请到单号停车场休息,双牌号车请到双号停车场休息。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生活中寻找以单数或双数形式存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知道笑与哭是人常见的情绪表现.懂得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不哭闹,不乱发脾气.活动开始环节,我出示了两个脸谱,让幼儿进行观察,说说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一个开心,一个难过.于是我让幼儿猜测他们为什么会开心地笑(伤心地哭),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有的说:妈妈给他买了新的玩具,他就很开心;爸爸带他到外面去玩;爸爸打他了他就哭了;他不想上学就哭了…….在幼儿了解了笑和哭的情绪后,我让幼儿对着小镜子,尝试做做这两个表情,幼儿的积极性较高,除了这两种表情还做了了其它表情.接着,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知道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不哭闹.幼儿听故事时十分投入,并能根据故事回答相应的问题。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将花片进行分类、排列、记录,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2、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学具:

  1、幼儿人手一份双面操作板和积塑(大、中、小各十个)。

  2、记号笔人手一支。

  3、同样长度即时贴两条。

  教具:

  1、示范用操作板两份。

  2、小橘子、大苹果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出示花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这里有什么?(花片)

  2、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长短不一样。

  (1)教师讲解操作要领。

  师:请你们帮忙做件事,给这些花片分分家,排排队。

  出示操作卡正面提问:

  *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

  *第二、第三条线上呢?

  师: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数字记在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操作,用花片在纸板上排队。

  (3)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并讨论“为什么都是十个,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因为小花片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大花片大,所以排得最长;因为中花片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4)小结:相同数量的花片,花片越小排列越短;花片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 观察纸板另一面,提问:

  *看看纸板上的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用的花片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一样;不一样)

  (2)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寻求答案。

  师:请你们用不同的花片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3) 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4)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5)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花片用的数量多,大花片用的数量少。

  4、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 出示橘子和苹果提问:

  *如果用相同数量橘子和苹果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

  (橘子小,排的队伍长;苹果大,排的队伍短。)

  *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橘子和苹果谁用的多?为什么?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大的苹果用的数量少,小的橘子用的数量多。

  (2)师幼游戏“走钢丝”。

  *老师和一幼儿走“钢丝”,全体幼儿分成两组分别为老师和幼儿点数步子。

  师:“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大家帮着数数用了几步?”

  *讨论: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少,小朋友用的多呢?

  *小结:走一样长的“钢丝”,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小朋友脚小,用的步子多。

  师:让我们把今天的许多新发现、学会的新本领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几乎没有的情况,我将数学的学习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自如,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由此设计了这堂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复习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础上,学习5的加减.

  2.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加减问题.能根据分合式说出加减法算式.

  3.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算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幅,活动动物卡片(小兔子5只),5的加减算式2+3=53+2=55-2=35-3=2,5的分合式.幼儿书写用具

  物质准备:幼儿已有5的分合知识.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请幼儿认读。

  2.游戏:碰球(复习5的分合)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起来是5。(依次说完5的分合)

  二、新授5的加减。

  A1.出示背景图,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草地上先跳来了2只小兔子,又跳来了3只小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2+3=5)6.提问:如果草地上先跳来3只兔子,后跳来2只兔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一名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3+2=5)8.比较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

  9.拓展练习:8+9=17

  B1.老师再次出示背景图,操作并讲解:草地上的5只小兔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5-2=3)

  5.提问:如果先跳走了3只兔子,还剩下几只兔子?

  6.请幼儿交流、讨论并回答。(5-3=2)7.比较两道减法算式的异同。

  C游戏:你问我答师:小朋友,我问你,23=?生:老师,告诉你2+3=5依次说完所有的算式。游戏熟悉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回答,巩固加减法计算.

  D抢答:看谁最快?

  老师准备一些口头的加减法应用题,师读生抢答,比一比,谁最快?例如:河里游来了3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答得多又对的为胜,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教师总结: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鼓励相对不积极的幼儿,再次带领幼儿巩固知识.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把今天学到的加减法与自己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该活动教师能依据《纲要》的精神,创设数学情境,提供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操作,有效地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辨认图形排列的规则,并按照其序列延伸该图形。

  3.发展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前在活动室布置四个活动区域:"超市"、"书店"、"展示大舞台"、"数学角"。

  2.在"超市"里摆满五颜六色的项链、花纹有一定规律的发饰、桌布、衣服、包装纸,卡片花边、国际象棋棋盘,美人痣。

  3."书店"里摆设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图片:有种子发牙、蝌蚪变青蛙、月圆月缺、小孩长大成人。

  4."展示大舞台"里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纸环、五颜六色的彩色纸、串珠、纯白色的衣服、裤子、围巾、裙子、手套、袜子、剪刀、画笔、花边、各种颜料、针线、双面胶。

  5."数学角"里准备了按故事情节变化的先后顺序的小卡片、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逛"超市" 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老师以朋友身份带领幼儿"逛超市","超市"里摆满了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序列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美,进一步让幼儿们说出你所见到的物体是用怎样的规律排序的,然后记录下来,看谁记录的画面最美,就在额头中间贴上一颗"美人痣。"

  二、合作活动--逛"书店"老师带幼儿们逛完了"超市",又带领幼儿们来到了"书店",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图片。老师说"孩子们,今天书店阿姨把图片的顺序搞错了,我们来帮助阿姨给图片分类排序好吗?"大家等不急了,忙说:"好!"接着幼儿自主的三五成群的自发的组织成一组,开始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图片,幼儿拼拼说说,合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又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好品德。接着,每组推选一名代言人起来表述本组的排列结果,说出小组的队名、口号,展示交流,要求发言的.幼儿用"先……后……最后……"的句式来讲述。

  三、操作活动--展示大舞台老师带领孩子们帮"书店"阿姨把图片整理好后,又带大家来到"展示大舞台",这里是幼儿们动手操作的区域;在这里,幼儿们可以充分自主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老师给他们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材料;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心趣,一举几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活动开始,老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小朋友的活动中,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后,带上或穿上自己的作品走向展示舞台,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向模特一样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个"模特"展示完毕,"主持人"采访"模特":"你脖子上的项链的创作灵感来自怎样的排序规律?"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制作的项链是用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的规律来排列制成的,记住我哦,我是二十号选手,投我一票!"主持人接着喊:"下一个。"一个个都是那么自信,一个个都是那么出色,一个个都是那么充满活力,最后主持人讲评: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表现不错,都发给一份优秀奖。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各种物品进行自然测量,并能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宽窄。

  2、发展幼儿对自然测量及宽窄比较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将两条一样宽,但花纹分别是横条和竖条的毛巾固定在演示版上。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小棒,绳子,铅笔,长木片等。

  3、请幼儿带一些平时自己收集的东西,如糖纸,贝壳等。

  活动过程:

  一、排一排。

  1、出示三张不一样的纸,区别宽窄。

  指导语: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重叠比较)

  2、按宽窄排序。

  指导语:请你按从宽到窄(从窄到宽)排一排。

  二、看一看。

  1、教师向幼儿出示两条一样宽但花纹分别是横条和竖条的毛巾引导语这两条毛巾什么地方不一样?这两条毛巾哪条宽,哪条窄?(指横向距离)

  2、幼儿得出不同的比较结果。教师:怎样来证明谁说得对呢?在交流中引出测量的方法。

  三、学一学。

  1、教师出示各种工具:小棒,绳子,铅笔,长木片,任选一种,重点演示测量时收尾相接的方法,量横向距离。

  2、幼儿选择一种工具,通过测量来判断哪条毛巾宽,哪条毛巾窄,最后得出结论:两条毛巾是一样宽的。

  3、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受了毛巾上直条花纹和横条花纹的影响而判断错了毛巾的宽窄,因为直条让人感觉很窄,横条让人感觉很宽,其实,它们的宽窄是一样的。

  四、试一试。

  教师发给幼儿各种测量工具,请幼儿尝试测量其他一些物体的宽窄。如:门和窗,哪个宽哪个窄?桌子和椅子,哪个宽哪个窄?等等。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熟悉6的分解组成基础上,理解8的减法,能看图列出相应的算式。

  2.理解减法的交换规律,并能列出6的减法算式。

  3.体验减法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大图(6只鸭子,1只大的母鸭,5只小鸭;2只鸭子打了领结,4只没有打领结;3只鸭子穿了红衣服,3只鸭子穿了蓝衣服;4只鸭子在池塘里,2只在岸上.)

  2.学具:数字、加减号、等号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猜豆游戏:老师拿6颗豆分别放在两只手中,伸出一只手,幼儿猜另一只手上有几颗豆?

  师:6颗豆豆手中拿,一边1来一边几?

  幼:6颗豆豆手中拿,一边1来一边5。

  二、学习6的减法。

  1、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

  师: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我们再一起来说一说,图上的小鸭子都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看画面,并说出图上有6只鸭子,鸭子的大小不同,有的打了领结,衣服的颜色不同、有的在游泳等.)

  2、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编减法应用题。

  提问:这些鸭子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来编减法应用题。想想减法应用题又应该怎样编呢?(鼓励幼儿开动脑筋编出减法应用题,两个好朋友互相交流)

  3、编减法应用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先说什么呢?(与幼儿一起回忆,编减法应用题时应该先说出总数)

  师:请小朋友把这道应用题的算式列出来,并计算好答案!(幼儿说,教师书写6-1=5)

  师:理解算式含义: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都表示什么意思?

  师:根据鸭子的大小除了可以这样编减法应用题,还可以怎样编呢?(请一幼儿说,集体列算式,并得出结果,然后分析算式的含义)

  师:以同样的方式,请幼儿根据画面其他特征编出不同的减法应用题,理解算式含义,学习列6的减法算式。

  三、幼儿操作:

  1、幼儿看图列算式。

  2、看算式编应用题。

  3、作业单(填空、连线游戏)。

  四、游戏:去超市。

  1、幼儿分组去水果店、文具店、玩具店、书店购物,每人拿6元钱,买一样物品,并说出需要找的钱,每组一个收银员检查买东西的幼儿说得对不对。

  2、教师小结。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数的守恒_大班数学教案07-05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2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2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9-11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9-11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9-08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9-02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9-03

大班数学教案03-04

大班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