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3-10-07 10:35:1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3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4

  课题名称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百数图内的规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重难点

  本身内容与以往认知不同,要让学生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难点分析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学方法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4:百数表

  探索新知

  1.教师课件出示百数表2.引导学生观察填好的百数表,发现规律。(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整理)师:我们共同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2.发现规律。

  a.横着看: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依次变大。

  b.竖着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相同。

  c.从左上角斜着看: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从上往下逐渐变大。

  d.从右上角斜着看:从上往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依次减小

  e.谁还发现了什么?

  ①在一横行内,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

  ②在一竖行内,下面的数大于上面的数。

  ③下面的一行始终大于上面的一行数。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探究42与37的大小。

  ①42里面有4个十,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7个一。

  上面两种方法都反映出42大于37。

  我们根据百数表比较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3.说说我们不用百数表该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看图得出:

  ①先比较它们的十位,十位大的数则这个数大。

  ②十位相等,比较它们的个位,个位大的则这个数大。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比一比,三种颜色的球中,谁多谁少?

  温馨提示:

  比较两种颜色球的多少,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两个数相差大,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两个数相差小,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

  2.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58>15红球比蓝球多得多或蓝球比红球少得多。

  58>10红球比黄球多得多或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四、小结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课创设了“估一估有多少只羊”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100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多得多。首先,带领学生一起估测,说出自己估的方法,选择最好的方法,通过与20只羊对比,出示百羊图,通过数小棒,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的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会数100以内的数并明确数的组成。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但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探索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100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数,谁能按照顺序从0数到20呢?

  数的真是太棒啦!那谁能说一说1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呢?

  20里面有( )个十?1个十8个一合起来是( )?

  今天老师又请来了一些数字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同学们请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31,67,90)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这些数都比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 数的组成,板书课题:数数 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交流方法

  春天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有一群小羊他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了草地上,请同学们估一估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羊?那草地上到底有多少只羊呢?请同学们数一数吧!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羊?(一共有20只羊)老师给大家准备与羊数量同样多的圆形,一个圆形代表一只羊,你能把你的数法展示给大家吗?(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同学们真是太聪明啦!竟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认为哪种数法更好呢?(我认为10个10个数更好,因为10个10个数数得又快又准)这些是20只羊,接下来又有一群羊来到了草地上,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生自由言论,70只,98只……)同学们说的数都比20只多得多,那我们就来数一数草地上到底有多少只羊呢?老师拿出了与羊数量同样多的小棒,一根小棒代表一只羊,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羊?你数出了多少根小棒了吗?(100根)数的真好!

  2、在数数中明确10个十是一百

  (1)数小棒

  那同学们现在就用满十根捆成一捆的'方法再数一数小棒吧!你捆了多少捆(10捆)一捆就是1个十,我们以前学过10个一是十,那十个十又是多少呢?(10个十是一百)那我们一捆一捆的数吧!(10.20.30.40.50.60.70.80.90.100)

  (2)数小羊

  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数小羊吗?羊我们不能把它捆起来?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十只十只圈起来)说的真是太好啦!那你们把小羊请出来吧,请同学们在图上数一数,圈一圈吧!谁能告诉大家你数出了多少只羊?(我是10只羊圈在一个圈,我总共圈了10个圈,10个十就是一百)同学们,他说的好不好啊?(好)我们掌声鼓励一下。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0.20.30.40.50.60.70.80.90.100)原来草地上有100只羊啊!老师这里有几道题,你们有信心挑战一下吗?

  3、数的组成

  我手里有6捆小棒,谁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60根)你是怎么知道的?(1捆小棒是10根,6捆就是60,)同学们真是太聪明啦!那在想一想60是由( )个十组成的呢?那老师想摆出46根小棒,我应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棒摆一摆吧!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我先拿出4捆小棒,4捆小棒就是4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6根小棒就是6个一,合起来就是46),同学们思考一下,46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47)47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48)48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49)49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50)你是怎么知道的?(9根小棒添上1根小棒是10根,10根小棒就是一捆,原来有4捆,再加上现在的1捆,一共就是5捆,5捆小棒就是50)说得真是太好啦!那谁能再说一说79添1是多少?(80)99添1 是多少?(100)那同学们,我们不用小棒了,我们把小棒收回盒子里,接下来老师有个小要求,接下来我们从53数到80,不要忘记遇到整十我们就要做一个捆的动作。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原来我们班每名同学都是数数小能手啊!

  三、巩固练习

  1、我们有一个好朋友小猪在逛超市时由于贪玩屋里吹满了泡泡,怎么数都数不清,请同学们先估一估有多少个泡泡,你能帮它数一数到底一共有多少个泡泡吗?

  2、小猪又跑到了玩具区,把货架上的口哨弄乱了,我们帮忙数一数有多少个哨子,好吗?

  3、嘴馋的小猪又来到了糖果区,买了一堆的糖果,让我们先圈出10颗糖,再估一估有多少颗吧!小猪非常感谢大家帮忙。

  四、总结

  谁能用1——100之间的数说句话呢?(我们班有38人、彩虹有7种颜色,有12个生肖,一年有12个月,一个星期有7天,有56个民族)同学们的知识可真渊博,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有10根手指,那老师想要100根手指,我应该找几个人到前面来呢?(10个人)为什么呢?(10个十是一百)真是太棒了,那老师就来找10名同学,我们开始数,数到你之后把手举起来。同学们请看这就是100根手指,同学们做得太棒啦!同学们我们掌声鼓励,看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开心吗?(开心)老师也很开心,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数数 数的组成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6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1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1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a先数出100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b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100粒大

  米约重2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2-3题。我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1亿粒大米约重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400克, 200 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365天计算)

  200 0000 ÷400=5000(天)

  5000÷365≈14(年)

  过渡:14年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14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每人节约1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13×200 0000= 2600 0000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2 5000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展示(口袋、卡车)

  D.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 0000÷400=6 5000(天)

  6 5000÷365≈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3题:

  过渡:大将军在第一回合没有捞到便宜,又生一计,故意刁难地说:一休,你就这样数1、2、3、4、……一直数到1亿粒大米,你能答出将用多长的时间吗?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另外奖赏你一大笔钱,否则我就惩罚你!这下可难住了一休,哪个同学愿意出手相助?你打算怎么帮?

  点击出示活动主题二。

  谈话: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看看数到10粒,要几秒中(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为9秒)?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9年了。

  四、矫正反馈,迁移升华

  1.对比辨别,找寻推算规律。

  2.课堂练习:推算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出示。

  对于换算好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请看大屏幕。点击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学校操场、珠峰比较。

  2.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次感知。

  A.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地球赤道有4000 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树木200万棵。

  C.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 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要高。

  五、评价反思,加油充电

  1.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都是先测量少一些的数量,再进行推算。

  2.布置课后研究作业:

  课外活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关于“1亿”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并填表。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7

  一、教学内容

  数的组成。(教材第35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看图数数。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有几瓶牛奶,有几瓶酸奶的。(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的组成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5页例2。

  (1)让学生摆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一名学生台前演示,其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

  师: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是七十根和四十六根?

  引导学生明确:摆七十根时,摆成七捆,每捆十根;摆四十六根时,先摆四捆,每捆十根,再摆六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十里面有几个十,四十六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七十里面有7个十,四十六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

  (2)老师任意摆出一个两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的小棒,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互相说说是多少根小棒,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同桌进行以下活动: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出这个两位数及这个两位数的组成。(两个人交替进行)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5页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集体订正)

  答案:3 5

  四、课堂小结

  你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了吗?

  板书设计

  数的'组成

  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反思

  1.教学时首先说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中的'数是学生都熟悉的,利用此素材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自己检验数的正确与否。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选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比较哪些方法更准更快。然后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数数、摆小棒,汇报交流。建立10个一是十,100个一是一百,10个十是一百,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三十五,八十是由8个十组成的等意识。

  2.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

  3.我的补充: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56-57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知识与能力

  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 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1)、3×10+5×10=(3+5)×10=

  2)、4×8+6×8=(4+6)×8=

  我发现:

  2、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4 78×69+22×69 28×99+28 69×102 85×98

  【导学解惑】:

  1、请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2、请记录下你认为特别有意义的题。

  【当堂检测】: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4 = 34×25 ( )

  7×2×5 = 7×(2×5)( )

  2×4+2×6=2×(4+6)()

  用简便方法计算。

  76×62+24×62 156×99+156 127×101

  【课后反思】:

  1.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2.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了吗?”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

  一、角的度量:

  平角、周角、画角

  二、整理与复习:

  锐角 钝角

  请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并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别说一说它们是什么角。

  135° 75° 120° 180°

  出示以上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三、拓展提高,促进发展(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3题。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下面各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在表中。

  学生自主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教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4题。

  学生审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针刚好走一个平角,那分针后来指着哪个数字?那小玲是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的?

  3.出示第72页第15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越大,两条边合得越拢角越小。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0

  内容分析

  课本54-55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初步理解乘法结合律。

  2、初步感知应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 70×5= 13×100= 25×4= 125×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师: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算式的意义吗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b)×c=a×(b×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初一03-30

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教案04-11

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教案04-13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加法》04-1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2-15

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教案4篇04-13

第四单元《童年的歌》教案08-29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最新模板12-1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