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9 08:42:18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小学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小学语文教案4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作者具体记叙了他家解放前养蚕的过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着重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劳,歌颂了母亲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美德。

  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按照两条线索安排材料。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母亲无私奉献的美德。

  2、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交流感受。

  3、 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指定的字。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养春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准备:

  (1) 课文朗读录音。

  (2) 搜集有关蚕的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自学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 导课。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应该见过蚕了吧,你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养过蚕吗?见别人养过蚕吗?养蚕容易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老一代文学家巴金写的《春蚕》,从中不仅能知道蚕的生长过程,更能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字词。

  1、 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努力读通课文。

  2、 同桌互读,正音。

  3、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再次正音。

  4、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读后注意联系上下文以及字典解决。

  5、 指名分段读,思考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 集体交流:(1)本课中词语的意思。(2)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再读课,质疑问难。

  边读边画边批,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写出你的问题,你的理解。

  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合作解决。

  集体交流,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以便下节有重点地去学习。

  四. 作业 。

  1、 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正确规范地抄写本课中你认为好的词及那些较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弄清喂养春蚕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读课文,理清线索。

  1.自由读课文,填写下表。

  蚕的'生长过程 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 摘桑叶 擦干 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 换大匾 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 分匾 打扫蚕室 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 一夜两次 添桑叶 清理蚕沙

  “上山”了 捉蚕“上山” 摘茧子

  2.师巡回指导

  3、填好后同桌先交流。

  4、指名上黑板上填,集体交流。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苦。

  1、自读课文,画出表现母亲辛苦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

  2、读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特别强调如下 的词“照例”“每到这时候”“就靠”“每天清晨”“每天深夜”“总要”“常常看见”“总看见”。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范读,初步领悟。

  2、生自由练读,选择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试有感情地读下来。

  3、读后评议,再读。

  4、各小组内比赛读,选出读得特别好的进行全班比赛。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母亲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去回报母亲,把它写到日记上。

  板书设计:

  春蚕

  蚕的生长过程 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 摘桑叶 擦干 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 换大匾 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 分匾 打扫蚕室 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 一夜两次 添桑叶 清理蚕沙

  “上山”了 捉蚕“上山” 摘茧子

  辛苦无无私奉献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1、说说书写时的注意

  2、教师范写“柳、蜓”等字

  3、学生每个生字写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感受课文描绘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说明】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前两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第3项为情感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应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

  二、教学流程

  本篇课文建议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7个生字,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作者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来介绍的?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之处,从而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㈠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出示多幅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谈话导题:同学们,这就是蕴育多彩生命的摇篮,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她是多么美丽啊!欣赏了照片,读了这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引导归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2、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进行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和质疑导读,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㈡自主探究,认识地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作者怎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介绍?

  2、学生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汇报中,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宇宙中的太阳系,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地球的渺小。并适时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经验,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加深体验,获取新知。同时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以引导为主,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读、思、议、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

  ㈢自读自悟,深入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2、学生读后,同桌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并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以体会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问题是对前文学习的回应,使学生更易于自读自悟,培养阅读能力,获得思想启迪,感受成功的喜悦。

  ㈣课件展示,畅谈感受。

  1、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录像。

  2、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是否明白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在入情入境中畅谈感受,这是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㈤再读全文,学后质疑。

  【设计说明】读要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应参与阅读教学的全程,学后质疑,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改进教法,以便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在宇宙中样子的图片,以及地球资源被随意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还可以收集有关地球知识的其它方面的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动笔写一条环保宣传语或画一幅环保宣传画。

  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③围绕“保护地球”这一主题办手抄报。

  ④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设计说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富有选择性和个性特征,以期待在语文综合实践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均衡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能了解文章中心,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必须要想办法捕捉灰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科普常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治理它。

  教学难点: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科普类的文章。

  2、齐读课题。

  板书:32空气中的“流浪汉”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学习第1节。

  1、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我们的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不是课题就已激起你们阅读的欲望了?有什么疑问吗?

  2、指名交流,教师总结

  (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出示自学要求。

  4、学生默读课文

  5、交流。

  (1)开火车读词

  (2)填词

  医(院) 面(粉) (爆)炸 (据)说

  公(园) 水(分) (暴)躁 (居)住

  (帮助学生从字义上简单区分)

  (3)空气中的“流浪汉”是——灰尘。

  (媒体出示) 第一小节,齐读。

  (4)称它为“流浪汉”是因为它总是在空中到处游荡、乱逛。

  ①出示句子。

  ②读句。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游荡、乱逛。

  (5)因为文中的“流浪汉”有特殊含义,不是指真正的流浪汉,所以加上引号。

  (二)学第2节。

  1、默读课文,想想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灰尘很小

  (1)用“——”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② 读句。

  ③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灰尘的小,后面的语句是对“灰尘很小”而作的补充,它用一千颗和一厘米这些具体的数字使读者读来更明确、更形象。这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来试试看。

  ④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灰尘的来源

  (1)师:灰尘无处不在,(板书)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将文中灰尘的来源按这两部分划分一下。

  (2)师:本篇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可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品质的提高,灰尘的来源也增多了,例如——

  (3)师生共议:汽车尾气 焚烧垃圾……

  3、过渡:

  那么对人类来说,灰尘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呢?我们到下节课再来了解。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麻雀》教案07-24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18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9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0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5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6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6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