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1 11:27:10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选)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2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

  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 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N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 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

  5、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1、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教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3、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教师:图片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4、体验活动。

  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教案 篇8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科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美。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

  探究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事例。

  三、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络搜索查找有关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事例与资料。

  五、教学程序:

  (一)探究学习: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美

  (1)课件展示太空星云图片。

  ①图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象吗?(天文望远镜)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在遥远太空中发现了艺术的美景(板书出示: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的美)。

  ④你们还想再看一些这样的美丽的星云吗,下面我们就用美术的眼光来欣赏,这些美丽壮观的景象。(多幅星云图片欣赏)

  ⑤你能不能用美术语言,说说看到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2):是科学拓宽了人们艺术欣赏的'新视野,为艺术的创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出示课题)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一下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

  2、用艺术表现科学。

  (1)展示《下楼梯的女人》。

  ①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著名画家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给你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现象你在哪里见过吗?(一个人在下楼梯,而且好像是连续的动作画在了一起)

  ②点击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合成的击剑运动连续动作图片,与《下》对比观察:这张照片是用数码相机选用连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这幅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摄影机拍出的连动画面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用独特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这幅作品打破了贯常的表现形式和局限,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2)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画家则是研究并运用了光学原理来作画。请欣赏法国画家修拉的“点彩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画家是怎样运用小色点来排列作画的。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细节图)

  ③:画家作画时没有将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将需要调和的小圆色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并列排点在画布上,利用光学原理和人眼对环境色的自我调和功能而达到色彩的自然调和效果。是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艺术创作的新灵感,用艺术去表现科学的新技术。

  3、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飞檐与斗拱:

  ①展示世博馆图片:世博会期间馆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万观众排队参观,你认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宽下窄)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造型?设计师受到什么启发?下面的面积这么小,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宽大的顶部?)

  ②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参与、指导。

  ③:馆的屋檐设计灵感源于我国古建筑的传统造型“飞檐”,其中的木架结构“斗拱”这一科学技术实现了人们对建筑造型美的设计创想。

  ④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斗拱。

  ⑤展示各种斗拱的结构图片。

  ⑥欣赏“浙江宁波保国寺”的建筑图片。(造型宏伟别致的飞檐不仅给人以建筑艺术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的浸蚀。那么这么大而重的飞檐是用什么方法支撑起来的呢?)

  (2):艺术与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一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艺术不断激发着人们创造的想象和灵感,科学则为艺术的创新表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首先感受摄影的艺术美,在欣赏的同时思考探究艺术创作背后的科技支持

  (二)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1、每组桌面上有一些同学们课前在互联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品,请各组进行探究考察活动,并填写好图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1)它的艺术美体现在哪?

  (2)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

  3、各小组进行考察活动。

  (1)钻石艺术。

  (2)壁纸艺术。

  (3)电脑绘画艺术。

  (4)桥梁建筑艺术(赵州桥)

  (三)交流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考察结果,其余同学补充。

  (四)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

  (2)用艺术表现科学。

  (3)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课堂小检测。

  3、拓展:(图片欣赏)

  (1)梵高《向日葵》(这是谁的作品?)

  (2)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图片里是什么?)

  (3)纳米材料图片欣赏。

  4、:从古至今,人类从未间断过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艺术与科学实用价值的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发展情况。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