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2 09:02:2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精选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简单介绍记录表

  2、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儿讲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让幼儿或教师进行演示。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活动三: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体验实验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水混合物数瓶

  2、洗洁精、肥皂粉、盐、筷子若干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生共同回忆“油和水”的实验情况。

  上次我们做了一个油和水的实验,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问题

  老师这里有三样东西,请你们猜猜看,哪样加到油和水里会让它们混在一起?

  二、猜想、记录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

  (1)每种材料都要试到。

  (2)试一样记一样。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进行搅拌。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指导

  四、交流、讨论

  1、你刚才试了几种材料?

  2、那几种材料加到油和水里会混在一起?

科学教案 篇3

  材料准备:杯子、鹌鹑蛋三个、盐、醋若干

  活动过程

  1.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今天,老师要用蛋宝宝来变个魔术。你们看看,桌上有什么呢?

  2. 教师将蛋放入水中,引导幼儿观察:蛋宝宝放入水里后怎样啦?

  3. 引导幼儿猜测:把盐水到入杯子后,蛋宝宝会怎样呢?

  4. 教师将红色的盐水沿杯壁倒入杯子里。

  5. 提问:将蛋放到醋里会怎样呢?(提问后教师将蛋放到醋里,引导幼儿观察蛋的变化)

  户外活动

  1.组织一部分幼儿玩蹦蹦床,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互相推挤。

  2.为幼儿提供会唱歌的公鸡、皮球、篮球架,让幼儿自由选择。

  离园活动:

  预计幼儿发展目标:

  能选择各种工具、材料,大胆地表现各种水果,体验参与美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毛笔、油画笔、排笔、牙刷、沙网、印章、水果切片、水彩颜料、剪刀、大图画纸

  指导重点:

  1.出示材料,介绍活动内容:今天下午,,我们来和水果娃娃做游戏。你们看,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这边有什么 材料呢?(毛笔、排笔、油画棒和水果娃娃)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给水果娃娃画像) 这里有牙刷、有模板和颜料,可以用它们玩什么?(刷画)这边又有些什么呢?(印章)这个是新的水果印章,它是用什么水果做的?小朋友们可以用这些印章给水果娃娃设计漂亮的新衣服。顽皮的`水果娃娃想跟小朋友们在外面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到外面来瞧瞧!他们否藏在那呢?小朋友用刷子蘸颜料在白纸上刷一刷,看看谁能把水果娃娃找出来。(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提出要求:

  (1) 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要记得把材料送回家。

  (2) 刷子蘸了颜料后,要在颜料罐旁刮一刮才画。

  3.幼儿分组进行活动

  (1)给水果娃娃画相(写生):鼓励幼儿大胆地画出水果的形象,引导形象画得小的孩子,再画个大点的;提醒幼儿根据各种水果的颜色进行涂色。

  (2)漏印画:引导幼儿将漏印好的水果形象剪下来,粘贴在盘子里

  (3)捉迷藏:引导幼儿说说:在哪里找到了什么水果娃娃?

  (4)给水果娃娃设计新衣(印章画)引导幼儿有意识地选择两种印画工具交替进行印画,提醒能力强的幼儿使用水果印章印画后,添画五官组成生动形象的水果娃娃。

  4.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请个别幼儿协助教师收拾、整理材料。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科学教案 篇5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找空气。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子们拿着装满空气的保鲜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通过把气球里的空气放出来亲亲幼儿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通过《吹泡泡》、《捏鼻子》两个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示空气的作用,使幼儿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对《吹泡泡》游戏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时大时小的泡泡,从而让幼儿感受空气在我们周围并且身体里也有,空气是我们的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的无言是上好科学课的最高境界”。但由于自己的语言过多,导致了活动效果没有预期的好,还有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应该更仔细选择,这样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3、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3、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3、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降水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记录一个月的降水量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带有刻度尺的纸条,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比较: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成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前两次的降水,哪一次大一些?

  2、提出问题:怎样知道每次降水的.多少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二、制作雨量器

  1、出示气象站的雨量器。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水量来区分雨的等级。

  提出: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雨量器呢?

  2、阅读课文中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3、分析讨论:

  A、需要哪些材料?

  B、为什么要用直筒透明杯子呢?(杯子口径大底小或小底大对测量降水量各会有什么影响?)

  C、刻度单位以什么计算?

  D、0刻度在什么位置?(与杯子内测底部对齐)

  4、分组制作雨量器

  三、模拟测量降水量

  1、模拟测量降水量

  A、用喷壶模拟降雨30秒。

  B、观察降水量。(雨量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平放。(2)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不能俯视或仰视。)

  2、交流:

  在测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阅读气象学家对降水量的分级。

  4、分析:刚才模拟降水中下雨的等级是多少。

  5、指导画降水量的柱状图。

  四、课后练习,观测记录降水量

  1、在下雨的天气里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

  2、记录每次的降水量并画出柱状图。

  3、记录、统计一个月的降水量。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

  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2、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

  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经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