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4 08:53: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合集)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5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1.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展开联想。

  阅读的时候,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灿烂未来的向往。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口语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句导入。

  (二)认识作者

  请学生简单介绍课前对朱自清及其作品还有对散文的了解,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画像及简介做以补充。(这样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先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范读《匆匆》一文,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然后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试读这篇文章。最后再展示,让学生毛遂自荐。(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词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

语文教案 篇2

  第三单元 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

  1.中国石拱桥

  2.桥之美

  3.苏州园林

  4.故宫博物院

  5.说“屏”

  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吧,能不能说说在旅游的过程中都看了一些什么?

  生1:我去过苏州,那里的园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拙政园、留园等。

  生2:有一年暑假,我爸带我去卢沟桥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生3: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去了首都北京,在那里我们游览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真是美不胜收。

  师:是呀,旅游能增长知识。你们所说的拙政园、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它们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好,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个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而且在这一单元我们会接触到一种新的文体。

  生:什么文体,老师,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师:别着急,你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两段文字,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文段一: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冈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文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生:我看出来了,文段一在表达上侧重于记叙,而文段二在表达上侧重于说明。

  师:说得对,前者主要是用来记叙的,要求生动传神,而后者则是主要用来说明的,要求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记叙文的话,那么后者我们就称之为说明文。它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抓住特征 揭示本质

  生:老师,由于我们首次接触说明文,从哪入手呢?

  师:大家想想,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原因何在?

  生:那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师:对呀,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当然要从认识事物的特征开始呀。因为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

  生:老师,谢谢您的点拨。

  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本文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分析: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解答: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 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

  范例3 《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写太和殿:

  第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解答: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解题方法链接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难点问题2 理清顺序 条理清楚

  生:老师,我们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文章为什么要从旅人桥说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又说到现代的桥?

  师:问得好,你的提问涉及到说明文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生: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说明顺序吗?

  师:好,说明文在安排写作材料的时候,要合理地组织材料,这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关于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好。

  生:老师,我明白了。

  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由表及里……

  3.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教案 篇4

  6我选我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从小关心集体。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

  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题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2、边读边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出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让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小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明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里静悄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选谁当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已.)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的慢而低,显示出教室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休会他为什么选自已当劳动委员.(1,王宁和李青是好朋友,他非常想学习李青爱劳动,爱集体的点;1,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的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齐读,指名读),齐读第四自然.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想起一掌声?(全斑同学相信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同和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出示生字词,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课文.

  二、1、识记字形,指导字.,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而不是文.界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分.

  为:是``为.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而不是古

  2、指导写课文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描写一个,临写一个,对照范字再写一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的人字头,和捺的起相连结,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口头词语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3、课后练习第四题.

  (1)学生自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方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板书设计:

  10我选我

  王宁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单元多彩的民族文化

  1、神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4、小结: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拼音,写词语。

  línglìwǎnzhuǎndājiùāishēngtànqì

  ()()()()

  qīngchabàngwǎnbāofukǒugānsh?zào

  ()()()()

  4.比一比,组成词。

  历()燥()澈()绒()婉()伏()厉()躁()撤()贼()碗()袱()

  5.找近义词。

  尊贵()忠实()吩咐()埋怨()后悔()繁茂()

  6.写反义词。

  伶俐()清澈()搭救()忠实()尊贵()婉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故事情节,同时也初步认识了神鸟以及其他的三个小动物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神鸟和三个美丽的小动物,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质疑上节课后所产生的小组不能解决或有价值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前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面的为第二部分。)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2)默读课文找出适当的句子加以分析。

  ①不少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他们有派人去捉,有的亲自出马,可是谁也没有捉到。

  据说,那些捉神鸟的人在山林里走来走去,都走出一条山路来了。

  (捉神鸟的人多,谁都没有捉到,说明神鸟很厉害,很聪明。)

  ②神鸟的故事传到了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他想:“好厉害的鸟哇,都说谁也捉不到它,我非把它捉回来不可!”

  “唉,算了吧,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可汗说完,就回家了。

  (“非??不可??”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捉神鸟的决心很大。“确实”一词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不得不承认神鸟的聪明,而放弃了捉神鸟。)

  ③神鸟说:“尊贵的可汗!您捉住我可以说没费什么事,不过,您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吧气,也不许闷头不语。不然,一眨眼我就会逃掉的。所以,一路上咱们俩总得有一个讲点什么才成。”可汗说:“好吧,那你就讲点儿什么吧!”

  (“既??也??”表示并列关系,而且语意相反,两个“不许”是神鸟的第一步设计,让可汗一步步往自己的套子里钻。结果依尔特戈尔可汗听完神鸟讲的每一个故事后,都受故事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叹气,神鸟自然而然就从可汗手中逃脱了。)

  2.小组合作探究。

  文中的依尔特戈尔可汗被三个动物深深感动了,神鸟才有机会逃脱。请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狗的忠实、猫的尽职、乌鸦的善良”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体会。

  3.体会情感。

  (1)请你谈谈对它们的看法。(2)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4)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三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作业设计:

  造句

  既??也????可是??非??不可??

  五、板书设计

  神鸟

  ↙↓↘

  狗的忠实猫的尽职乌鸦的善良

  (道理: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反思:《神鸟》这篇课文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先让学生自己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故事梗概,记下不明白的问题。以读促思,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独立的阅读课文的能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然后抓住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从可汗手里逃脱的进行教学,感悟神鸟的神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故事中的狗、乌鸦、猫很善良、忠实,有的认为它们命运很悲惨,很是冤枉,可怜;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认为他们做事冲动、缺乏调查,有的认为他们也很善良,知错就改,后悔莫及??学生通过充分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探寻了三种动物被错杀的原因,由此产生深深的震撼:这么善良的动物,人类的朋友,就因为人们没有仔细调查,被错杀了。使学生体会到“遇到事情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以免伤害无辜。”由此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由于语言障碍,使得他们认识事物的片面性,思想的狭隘性,造成对人对事理解的偏激,往往也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轻易下结论,造成误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阅读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