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3-12-19 10:07: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教案[集合5篇]

小班教案 篇1

  目标:

  1.运用故事和已有的经验萌发孩子帮助别人的情感。

  2.在多媒体动态画面引发下,愿意用普通话讲讲故事中的事.难点:萌发帮助人的情感.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

  1.导入活动放映小老鼠的形象,问:小朋友,您们看,是谁来了?(小老鼠)小老鼠与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提问:这只小老鼠长得什么样?(幼儿描述小老鼠)介绍:这只小老鼠真可爱!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皮皮,皮皮有一样宝贝是小魔棒,(放映魔棒),它的本领可大了,我们一起来看。

  2.看看听听讲讲(放印课件)

  (—)插问(1)皮皮的小魔棒有什么本领呢?(可以敲,让皮球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

  (2)小兔的肚子饿极了,想吃大萝卜,可是萝卜太小了,那怎么办呢?

  (3)大雨落在小鸡的身上,小鸡真冷阿,你们快帮小鸡想想办法?

  (4)小猪大得不能回家了,真着急,想想看,皮皮会怎么帮小猪呢?(爬,小猪变小,房子变大等)

  (二)故事后提问(1)皮皮是用什么帮助大家的呢?(用小魔棒)

  (2)皮皮用小魔棒一敲,把什么东西变得大大的?(皮球、蘑菇、萝卜)出示相应图片课件引导幼儿做皮皮,用小手当小魔棒,(分别询问幼儿)把三种东西变大,一边点,一边说,如“大——大-—大,皮球变大了,”并谢谢用小手做的小魔棒——谢谢你,谢谢你。同步放映xx变大的过程,发挥多媒体的功能。

  (3)皮皮帮助谁变小了呢?(小猪)一起做皮皮,帮小猪变小。(同上方法)同步放映小猪由大变小的过程.

  3.再次欣赏故事,让幼儿自然感受,自由讲述。

  结束语:你们喜欢皮皮吗?皮皮还做了许多好事,下次我们再来看。案例分析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帮助别人的体验。因而设计了运用多媒体为手段的情感教育的语言活动。多媒体有生有形的'画面吸引了诱饵,通过观看,幼儿运用故事和自有的经验,帮小兔,小鸡,小猪想了好多的办法。思维活跃,在老师创设的宽松的气氛下,幼儿敢讲,想讲,并能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经过改编的故事《好饿的小蛇》简单、生动,反复出现的拟声词充满趣味,形象地表现了小蛇滑稽、贪吃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体验小蛇的贪吃,并支持幼儿用简短的句子去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使孩子们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2、乐意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风格。

  活动准备:

  PPT、树、苹果、香蕉、菠萝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意图:引导幼儿猜测,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课件:它是谁?

  2、小蛇来到了树林里,猜猜它会干什么呢?

  小结:其实啊它是一条好饿的小蛇,它在树林里找东西吃,看看它找到了吗?

  二、欣赏PPT课件

  ●意图: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胆表现拟声词。

  1、欣赏故事第一段

  1)出示PPT图片1:小蛇找到了什么东西啊?

  2)苹果是什么味道的呢?(出示实物苹果)

  3)那看看小蛇是怎么吃苹果的呀?

  4)幼儿模仿小蛇吃苹果并学说“啊呜—咕嘟”

  5)苹果到哪里去了呀?(出示图片2)

  小结:瞧,扭来扭去的小蛇变成了一条苹果蛇,多好玩呀!

  2、欣赏故事第二段

  1)出示PPT图片3:小蛇还是很饿,它又出去找食物,猜猜小蛇又吃了什么?2)你从哪里看出小蛇吃了香蕉?(出示图片4)

  3)小蛇会怎么吃香蕉呢?(出示实物香蕉)

  4)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样子并学说“啊呜—咕嘟”。

  小结:瞧,扭来扭去的小蛇变成了一条香蕉蛇,真有趣!

  3、欣赏故事第三段

  1)出示PPT图片5:小蛇还是觉得饿,猜猜小蛇这次吃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它是菠萝?

  3)小蛇会怎么吃菠萝呢?

  4)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样子并学说“啊呜—咕嘟”。

  小结:扭来扭去的小蛇变成了一条菠萝蛇,真有趣。

  4、欣赏故事第四段

  1)出示PPT图片7:瞧,这次小蛇更滑稽了,猜猜小蛇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呀?

  2)小蛇会怎么吃整棵大树啊?

  3)幼儿模仿小蛇吃树的样子并学说“啊呜—咕嘟”。

  小结:这真是一条好饿好饿的小蛇,而且很贪吃,什么东西都要吃。

  三、活动延伸

  ●意图:巩固拟声词“啊呜—咕嘟”。

  1、小蛇这么饿,它还会吃什么呀?

  2、幼儿边说“啊呜—咕嘟”边做动作。

  3、那我们一起到外面找找小蛇还会吃什么东西吧。

小班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能按不同动物的齿印进行匹配,感受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大饼一个;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图片。

  2、ppt课件。

  3、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动物牙印的饼干若干;自主阅读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大饼,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观察大饼。

  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原来呀小猪做了一个又大又圆的饼。

  (二)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1、发现牙印。

  (1)师:小猪太累了,看,它怎么了?谁来学学它睡觉的样子?

  (2)师:等它醒来,发生什么事情了?

  (3)师:瞧,大饼在这儿呢?看看大饼上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形状的?那可能是谁咬了他的大饼呢?

  2、寻找牙印。

  (1)遇到小鸟。

  师:小猪走呀走,碰到了谁?它会对小鸟说什么?小鸟在高高的空中,怎么说才能让它听到?

  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为什么?小鸟的牙印是什么样的?和半圆形牙印一样吗?

  (2)自主阅读。

  师:小猪继续往前走,这次又会遇到谁?在你们的椅子下面有一些图片,等等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位动物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自主阅读,教师指导:遇到了谁?小猪会怎么问?它的牙印是什么样的?

  (3)遇到兔子、狐狸、鳄鱼、河马。

  师:看完了吗?轻轻放回椅子下吧。小猪遇到了谁?小猪会怎么问?是它咬的吗?为什么?它会怎么回答?XX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结:原来小鸟咬出来的牙印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呢?是两颗大门牙,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

  3、匹配牙印。

  (1)师:这里有一些饼干,看上面的牙印是什么样的?是谁咬的呢?谁愿意来送给这位动物?可以跟它说什么?

  (2)师:这里还有许多饼干,请你们每人拿一块饼干,仔细看一看饼干牙印是什么样子的,和谁的嘴巴像,就把它送给谁。

  (3)集体检查送的正确与否。

  (4)师:那小猪的饼干到底是谁咬的呢?我们听完故事就知道了。

  4、完整欣赏。

  (1)教师播放课件,讲述故事。

  (2)出示最后一张画面:孩子们,小猪的大饼到底是谁咬的呢?你们知道吗?为什么?

  (3)师:搞了半天,原来是小猪咬了自己大饼啊!这真是一只糊涂的小猪啊!

  (三)律动“做饼干”,结束活动。

  1、师:小猪谢谢你们帮住了它。想请你们帮忙再做些饼干,你们愿意吗?

  2、听音乐做律动。

  3、结束语:饼干做好了,等等我们小朋友也来咬一口,看看你们的牙印会是什么样的?

小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选择“认识图形”这一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对新事物探究的心理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在图形这一抽象事物认识化为实际意义的表征,幼儿通过直观教具和动手操作的辅助,把原本这种枯燥的内容转换成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

  1说教材

  1) 选材理由: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三种图形。

  2) 说目标:

  ① 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② 认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③ 对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感兴趣

  2说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直接性、游戏性原则,同时运用了观察、操作等教学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在情感方面,还培养了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3说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第二环节 认识图形

  第三环节 图形分类

  第四环节 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通过手指操引起幼儿求知欲,吸引幼儿注意力,导入主题。

  第二环节 :认识图形。借助蒙氏几何图形嵌板。使用圆形橱、四边形橱和三角形橱。教师要先做示范,让幼儿初步了解三种图形。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是怎么样的?”

  第三环节 :图形分类。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以直观感受为主。因此,在此环节教师采用生活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使幼儿在有趣的情节游戏和奇妙的想象中,进入奇妙的数学世界,感受到数学的快乐,并解决游戏和生活中的困难。

  第四环节 :延伸活动。寻找周围有哪些东西是与这三种图形相似的,让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感知图形,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熟悉《小动物走路》这首沪谣格律的基础上,尝试替换名词进行仿编。

  2、在说说、猜猜、演演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学习沪谣的兴趣,感受沪谣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经准备:孩子对小动物走路的姿态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 PPT课件、图谱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沪谣《小动物走路》

  1、采用问答的形式回忆沪谣。

  2、和孩子一起边说边用动作表现沪谣,体验学习沪谣的乐趣。

  二、尝试仿编

  1、小兔子跳呀跳真好白相,小朋友想想看哦,还有啥末事走路也是跳呀跳的?

  (当孩子说到哪个动物,老师就在PPT上验证其跳呀跳的'特征,并引导其用完整的语句表达。)

  2、嘘------猜猜看,还有啥末事走路也是轻轻交的?

  3、观看老师表演

  (1)(老师扮演大狮子)师:我是森林大王,我走路交关神气,我是啥人?我走路是啥样子的?

  (2)动物园有不得了的动物,还有啥末事走路也是咚咚响的?

  三、梳理归纳

  我们小朋友是聪明来不得了,编了嘎许多的儿歌,现在啊,我们将自己编的儿歌来读读看,肯定是好听来不得了。

  1、采用问答的形式,老师将孩子编的动物替换到原有的图谱中。

  2、小朋友真聪明,会的自己编儿歌了,我们把自己编的儿歌放在客厅里相,有客人来的辰光讲拨依拉听。

  简述理由:

  回忆体验,感受沪谣的韵律美。

  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激发孩子创编的欲望。

  可以联系生活,什么时候要轻轻地走路?

  将孩子的创编进行归纳,让孩子体验到创编的快乐和成功,让他们将自己创编的儿歌介绍给他人,创造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网鱼_小班其他教案07-05

小班艺术教案:等汽车 _小班艺术教案07-15

小班教案:怪汽车_小班其他教案07-05

小班教案 | 小班英语教案:Thislittlepigwenttothemar03-20

小班的教案11-06

[经典]小班教案10-11

小班教案(精选)10-12

【经典】小班教案09-26

小班教案(精选)10-21

【精选】小班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