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9 10:36:16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进而感知真挚、深沉的母爱。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

  3、学习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从内容、语言感受母爱的真挚、深沉。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合作 当堂训练

  教师:激趣引导 智慧点拨 理性分析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展示目标

  二 走进文本 概括事件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四个片段 。

  三 精读文段 体会情感

  1、请你结合文章第三个片段,以“母亲”的身份说一段独白,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母亲的情感。

  2、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呢?请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来说一说。

  四 回顾全文 写作探究

  1、“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呢?

  2、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吗?请你忆一忆,写一写。

  五、深情小结 沉思回味 (以余光中《乡愁》作结)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松鼠图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生活在哪里?(出示花生图问这是什么?它长在哪里?)

  2、今天,我们来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听录音,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两遍,要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生按要求读文),检查课文是否读通顺(生开火车读)

  2、把课后生字读两遍,在课文中找出标出自然段。

  (四)检查自读。

  1、投影出示生字生开火车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2、出示去拼音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3、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评议。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果,齐读课文。

  2、小松鼠为什么找花生果,怎么找,找到了没有?

  (二)讲读课文。

  1、小松鼠为什么找?赶快打开书,找找读读,生读课文,指名回答。

  2、花生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出示花生图)生看图说话。

  (1)书上怎么写呢?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一节,在这一节中有好多词写的很美,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词用的好,就把这个词读重一点。(投影出示第一节)。

  (2)绿油油:出示实物,这种颜色就是绿油油,你还见过绿油油的什么?这些花生不光长着绿油油的叶子,还开着什么样的`花?(理解:黄灿灿)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小松鼠见了这么好看的花生他想(齐答)

  4、小松鼠是怎么找花生果的?书上有一段话小朋友们找一找读一读指名读。

  (1)师述:旱晨,小松鼠来了花生地看到花生,小松鼠一路上会想些什么呢?生看图想象说话。

  (2)出示“从那以后……没有……”看书上用了这么几个句子(指名读)

  5、小松鼠多失望啊,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投影出示练读)

  6、出示“谁……呢?”

  (1)蚯蚓在说的时候是怎样说的?生练习说话。

  (2)师指导朗读,(出示花生果)花生果躲在泥士里看着小松鼠笑呢。

  7、练读第45小节,同桌互读,指同桌读。

  8、听了蚯蚓的话,小松鼠接下去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生说话)

  9、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果?

  (三)表演课本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学习、运用练习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达到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二战时期小英雄任务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介绍时代背景。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苏联从此开始了炮火连天的生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借助工具书,并标出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

  3、师:课文比较长,咱们的检查就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吧!在朗读的时候,我要求大家认真听、仔细看,从课文的自然段之间你会有什么特别发现?

  4、领悟方法:课文读完了,文章最后的泡泡中有个问题……这个关系是什么呢?自由读读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首尾呼应)

  5、刚才给大家的任务还记得吗?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意义段空行,表示独立讲了一个意思。)

  6、请快速地浏览第一部分,用自己最简洁又最明白的语言表达这部分内容。

  7、检查交流,根据回答板书词语(诱敌上勾)。继续检查第二部分的朗读与内容,根据回答继续板书。(密报敌情)你发现老师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概括……(都用四个字)。三、四部分学老师试试。(消灭敌人、继续候敌)

  8、认识小标题,整理内容。

  师:这四个词语表示了我们对文章四个部分的理解,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小标题”。下面,看谁能根据这四个小标题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9、通过预习,请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10、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夜莺的歌声出现了几次?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2、昔日热闹的村庄在战火中变得荒凉寂静,这时候什么吸引了德国兵的注意力?

  3、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小男孩学夜莺唱歌?

  4、从两处描写夜莺歌声的地方,你读出了什么?结合上下文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两处,也可以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1)为什么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说明什么?

  (2)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结合第二部分谈一谈你对小男孩这种行为的解释。

  5、(1)小男孩巧妙地用学夜莺唱歌的方式引诱迷惑敌人,由此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小男孩?

  (2)请画出课文第一部分里你认为能表现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语句。

  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4)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6、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勇敢机智镇定的小男孩,所以读小男孩的语言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童声稚气、天真活泼。)

  与小男孩比起来,德国军官总是想从小男孩嘴巴里探听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他的语言?(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切入主题。

  1、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小男孩和敌人。(板书:小男孩、敌人)

  2、反馈,学生板书词语。

  二、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思考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有什么目的?

  (板书:诱敌深入)

  2、过渡:德国军官是那么好骗的吗?随随便便就相信一个敌对方的孩子吗?

  他是怎么盘问夜莺的?(课件展示德国军官盘问夜莺的话)

  3、面对德国军官的层层盘问,小夜莺是怎么诱敌的?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德国军官和夜莺的对话,学习体会。

  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夜莺的回话,师: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来读夜莺的话?为什么?(故作天真,装糊涂,迷惑敌人。)

  4、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等句子。

  5、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6、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7、学习夜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歌声,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目的?

  8、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4)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5)“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3、师总结: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正是有了有千千万万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正是他们团结抗敌,1945年德国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苏联卫国战争进行了四年,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整整八年,我们也有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你知道吗?(王二小、雨来、张噶子等)

  2、课外阅读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心中的歌。推荐故事:卓娅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教室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

  ②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

  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他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②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③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6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语文园地三”,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教材简析。

  这个语文园地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数笔画填空、看图读词语、读字涂色和读背儿歌。第一课时完成前两部分:“我会填”和“看看读读”。通过我会填中的数笔画练习,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部分汉字。“看看读读”中专门针对量词进行的训练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既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又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辨别。

  3.课堂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把游戏带进课堂,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四.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五.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春天到了,草地上开着各种鲜艳的野花,真美啊!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那里花仙子姐姐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花瓶上就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2.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出示“花瓶”图,花瓶上写出“三画,四画,五画”),你们知道这些花瓶里都插些什么花吗?

  ②.小组学习。

  1.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插哪个花瓶的花?

  2.请在题目中找出你要插的花,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又对又快。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一朵花上只有一个字,他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⑤.扩展练习:老师再给你们两个花瓶,你能在花瓶里插花吗?(老师在花瓶上贴“二画,六画”)

  1.小组合作学习。

  2.集体交流,给说得好的小组贴上一朵大红花。

  3.小朋友,你们继续跟着老师往前走,闭上眼睛,踏着音乐,走呀,走呀……快睁开眼睛看呀,(出示课件或挂图,不出现文字)我们来到了哪里?(田野、郊外)看到那里有些什么?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②.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小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1.齐读。

  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③.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如: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一条弯弯的小河上停着一条小木船,两只鸭子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草地上盛开着几朵野花,一只可爱的.小狗在草地上欢蹦乱跳,高兴地汪汪直叫,多美丽的一副图啊!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1.老师说数量词,同学说事物名称。

  如,一张()几朵()一片()几座()

  一条()一堆()一棵()两只()

  2.同学甲说数量词,同学乙说事物名称。

  ⑤.比一比,抢答。

  1.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六.小结。

  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知道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有兴趣的话回家跟爸妈对口令,比一比,好吗?

  七.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追问一句:你还想在这些花瓶中插花吗?在完成第二课时,老师就要同学们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游戏”对口令是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先老师跟学生对口令,后由学生模仿自编题目对口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画风》教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