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时间:2023-12-24 08:13: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枣核》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枣核》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1

  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赴欧记者中唯一回国定居者。

  三、走近文本,整体感知

  (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枣核(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枣核——民族之情

  四、细读课文

  1、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故土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细读课文作答。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五、品味揣摩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

  三、殷切、劈头、挑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六、解难质疑

  1、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一旦离开故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而对故土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七、拓展赏析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请写出2首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

《枣核》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枣核》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