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1 08:53:1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天地人你我他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6个生字。

  3、知道天地人你我他所表示的意思能对号入座。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天地人你我他所表示的意思能对号入座。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相关的课件。

  教 法:培优辅差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分别出示天地人你我他的图片。

  2.指名读:谁能读读?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学习生字

  1.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图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本子上写一写。

  2.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四、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生字,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读一读。出示6个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五、认识生字。

  1.出示表示相应文字的图片,提问谁能说说这是什么?能做什么?

  六、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一

  1.认识田字格。

  2.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3.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4.指导书写-。

  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稍顿。

  七、布置作业

  1.找一找,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

  2、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做找朋友游戏。

  2.我会记。

  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3.我会用。

  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选生字卡填空。

  交流: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

  三、指导书写天地人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变化这两方面来说)

  3.教师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珍珠鸟一只。

  一.导入新课。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冯骥才)

  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表扬采用默读方式的学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质疑。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根据导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导读要求。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交流讨论。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交流,指导朗读。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

  a. 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作者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b. 三个月后这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作者对它更是疼爱有加,把它当作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称它“小家伙”。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几次出现了“小家伙”,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第二次: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而“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微微一笑

  第三次:重点体会“摸、啄”。

  第四次: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

  4.课文读到此时,看了这张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你能举出生活中“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例子来吗?

  五.作业。

  1.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

  (1)温暖舒适的巢(2)可爱的小红嘴(3)淘气的小家伙(4)人鸟相依图

  2.这篇文章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挑一个喜欢的自然段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初步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初步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一、潜心默读,领悟道理

  1、默读课文,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2、交流自己的感受。

  3、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情感。

  二、表演朗读,展示情感

  1、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

  2、学生互相进行评价,评出最佳表演朗读者。

  【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通过默读、品读、分角色读,有感情的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读懂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读出真挚的友谊之美,读出诚挚的`诺言之美,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

  三、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小鸟说,请你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2、交流小练笔。

  四、总结全文,读中收获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五、诵读课题,渲染气氛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课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课题)。

  六、课外阅读,延伸拓

  1、课外阅读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2、搜集赞美友谊、守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从爷爷三次给“我”压岁钱的情景中,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年俗文化。

  3.学会12个生字,能认读6个生字。能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背下来。

  重点难点:

  1.理解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从爷爷的语言中感受对“我”的关爱和深切体会。

  2.在学文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懂得生活的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过春节你们一定能收到压岁钱。

  2、有这样一位爷爷,他给孙子压岁钱的方式与大家的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补充板书后出现课题:爷爷的压岁钱。

  二、初读文章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朗读互查字词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并把个别不认识的字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能够正确认读。

  三、细读文本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检查。

  交流

  (1)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当时对爷爷的话似懂非懂,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我”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

  (2)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藏在鸡窝里,菜园里,“我”的身上?他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3)爷爷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

  (4)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希望的对象了。爷爷的希望究竟是什么?

  随机板书:良苦用心想说而未说出

  四、精读文本

  1.每次爷爷给我压岁钱时都说了什么话,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爷爷说的话,并联系第7自然段“咀嚼”一番,看看我们能“咀嚼”出什么来,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读,批注。

  3.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板块一:7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走过来对我说:“孩子,这钱是卖鸡蛋攒下的.去抓一把米来,喂喂这几只鸡!”

  (2)引导学生:联系第7自然段中“靠养几只鸡换零花钱,在20世纪70年代里,实在是农家生活的写照”,抓住“攒”感受零用钱的来之不易。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感受到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教师相机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小结:爷爷叫我给鸡喂米其实是想告诉我——农家零用钱来之不易。是鸡使我们的生活好了一点点,鸡是我们的希望。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借助感叹号猜测爷爷当时的心情,读好爷爷说的话。)

  板块二:10岁那年

  (1)从爷爷“慢慢蹲下身”让你想到了什么?

  (2爷爷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压岁钱在什么地方,而要叫我去量,去扒呢?这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是土地让我们有了菜,有了五谷杂粮,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要靠土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生存。

  板块三:12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

  (2)爷爷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自己的钱在自己的身上”,这里的钱单单指钱吗?(能力、前途、命运等)

  (3)小结:这就是爷爷的话,他是想告诉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本领,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结合“意味深长”理解读)

  五、回读文本。

  1.爷爷用他最朴实的方法,寄托着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都久久难忘。(学生再读爷爷说的话。)

  2.这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无不倾注着爷爷对我的爱。那么,爷爷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这就是爷爷的良苦用心。)

  3.小结: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爷爷借助压岁钱寄托的良苦用心。他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自己的孙子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来启迪他的孙子——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扣“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了解了爷爷寄托在压岁钱上的良苦用心。

  2.以读促情:生读7自然段。

  体会爷爷与我——前辈与晚辈之间的浓浓亲情。

  二、悟“情”

  1.爷爷的良苦用心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不断明晰起来。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爷爷三次分压岁钱,使我悄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自读,反馈交流

  三、识字

  1.检查对要求读、写生字的掌握情况。

  2.出示3组词语。

  (1)激动兴奋渴盼

  (2)奔向直奔咀嚼回味

  (3)恍然大悟猛然醒悟似懂非懂

  第(1)组词语写出了小时侯爷爷分压岁钱时我的激动心情。

  第(2)组词语,给“奔”正音,了解“咀嚼与回味”之间的词义关系。

  第(3)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抒“情”

  交流,教师小结。

  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抒情,使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启迪学生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

  五、小结

  1、快速浏览课文,去发现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哪些特色?(总——分—一总)

  2、小结:课文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来安排材料。第1自然段用“回味”爷爷的良苦用心引出下文,第7自然段用“咀嚼”来总结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层次清晰。

  六、课后作业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爷爷的压岁钱

  7岁 鸡窝

  良苦用心 10岁 菜园

  想说未说出的话

  12岁 口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修改习作,完善习作

  重点难点:修改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朗读习作初稿

  2、学生欣赏,习作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

  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

  4、提出修改意见

  二、学生修改习作

  1.欣赏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

  2.检查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修改

  三、誊写习作

  将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四、示例。

  霸道的“皇太后”

  我特别喜欢母鸡,家里曾养过六七只,其中一只又大又霸道,人称“皇太后”。“皇太后”全身披着金黄色的“披纱”,头戴一顶鲜红的“后冠”,还有一对灵敏的小眼睛,可谓神气十足,威风八面。

  记得有一次,我抓了一大把米喂它们,“皇太后”扑扇着翅膀飞奔过来,最先抢到我的面前,那眼神似乎在说:“小主人,你来得正好,快喂喂我吧!我都快饿死了!”见它这副馋样,我乐悠悠地把米放进槽里。“皇太后”立即跳到槽前,做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它专挑大颗的吃,吃一阵后又转过头冲着别的'鸡“咯咯”地叫,好像在说:“急啥,等我吃饱了再说……”瞅准一个空子,“黄妈妈”偷偷啄了一颗掉在地上的米,正想啄第二颗时被发现了,“皇太后”一下跳到“黄妈妈”的背上,用力地啄着,“黄妈妈”疼得直叫唤……

  还有一次,“皇太后”边散步边“咯咯咯咯”地哼着小曲。或许是它饿了,当它看到邻居家的聪聪手中的牛肉干时,眼睛都直了,迟疑了片刻,就向聪聪手中的牛肉发起了猛攻。聪聪连忙追打“皇太后”。“皇太后”见势不妙,蹿进了旁边的竹林里。它不甘心地拍打着翅膀“咯咯”地叫了几声,好像在说:“可恶,你这个小毛孩连我也敢打!”聪聪刚放下心来,正想把牛肉放进嘴里,“皇太后”又来了。这次,它更大胆了。只见它气冲冲地拍打起翅膀,伸长脖子敏捷地往上跳,边跳边啄。牛肉没啄到,聪聪的手倒被“皇太后”啄破了皮。聪聪边哭边拾起地上的石子狠狠地向“皇太后”扔了过去,“皇太后”见无机可乘,只好灰

  溜溜地逃了。

  哎!我家的“皇太后”就这个德性,谁叫它是“皇太后”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

  (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1.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灯(练习测试)

  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

  ①袭击()②泥泞()③陷入()

  ④捕鱼()⑤回溯()⑥泅过()

  ⑦溺死()⑧绝望()⑨归路()

  二、依拼音写汉字。

  (1)è()梦(2)zhì()闷(3)分biàn()

  (4)孤jì()(5)模hú()(6)piāo()浮

  (7)xùn()情(8)海xiá()(9)bì()竟

  (10)诚kěn()(11)摇huàng()(12)mò()生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语意的总括D、表示声音的延长

  E、表示声音的中断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4、你是──丁连长!()

  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

  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⑥

  A、②与⑥用法相同①与⑤用法相同

  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①与③用法相同

  C、②与⑥用法相同④与⑤用法相同

  D、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③与④用法不相同

  答()

  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

  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D、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答()

  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

  ①一()急促的脚步声②一()豆大的灯光

  ③一()长长的路④一()叫喊

  ⑤一()油灯⑥一()确定的回答

  ⑦一()不眠的人⑧一()友人的故事

  段盏个阵点些声位

  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1、生疏陌生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人的家中。

  2、飘浮飘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3、照彻照亮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4、赶走驱散

  光()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

  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

  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

  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

  答()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zhì()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3)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时候,(4)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zhì()热的两jiá(),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wān()yán()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写汉字。

  2、给下列带黑字注拼音。

  ①屋脊()②渗入()③蠕动()

  ④凝望()⑤伫立()⑥窑洞()

  ⑦幽燕()⑧朔方()⑨鳞次栉比()

  3、空格(1)(2)(3)(4)中恰当的词语是()。

  A、几场一场几场一场

  B、几场一场一场几场

  C、一场几场几场一场

  D、一场几场一场几场

  答()

  4、给这篇散文选一个恰当的名字。

  A、雪中的回忆B、春雪

  C、我爱雪D、雪中情

  答()

  5、作者把眼前的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又“联想”起。把两者联系起来描写,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写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了历史的层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也显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

  (鲍志伸)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说一说下边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2、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5、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参考答案:

  一、①xí②nìng③xiàn④bǔ⑤sù⑥qiú⑦nì⑧jué⑨guī

  二、(1)噩(2)窒(3)辨(4)寂(5)糊(6)飘(7)殉(8)峡(9)毕(10)恳(11)晃(12)陌

  三、1、A2、A3、B4、E5、C6、D

  四、B

  五、A

  六、①阵②点③段④声⑤盏⑥个⑦些⑧位

  七、1、陌生2、飘浮3、照彻4、驱散

  八、1、主语2、定语3、补语4、状语

  九、D

  十、

  1、别致炽颊蜿蜒

  2、①jǐ②shèn③rú④níng

  ⑤zhù⑥yáo⑦yān⑧shuò⑨zhì

  3、A

  4、B

  5、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延安时期的春雪

  1、这光明、这希望虽然还暂时不能战胜黑暗,可是只要有一线光明,有一点希望,它就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以鼓舞和温暖,给渴望胜利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2、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3、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4、指的是,在黑暗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的鼓舞,我也会消沉下去的。

  5、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灯光不会熄灭,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对着山那边微笑”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赁借“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初步感觉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初知道理。

  2、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法学法:

  情感教学法,阅读法、以读促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给大家一个机会,当着大家的面推荐一下自己,谈一谈自己的理想。谁来?(板书:理想)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留下浓重的一笔。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医生,为所有的人根除疾病的痛苦。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作家,用我的笔去描绘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老师:同学们的理想真伟大,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一个山洞里。(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用掌握的汉字特点自学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义。

  3.老师板书生字、新词,详细讲解。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滴水穿石: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成功。

  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炉火纯青:炼丹炼至炉火呈现纯洁的青色时方可成丹。比喻知识和技艺达到博大精深的地步。

  坚持不懈:一直坚持不懈怠。

  半途而废:半路上停下来。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翻山越岭:翻过重重山岭,形容野外生活或旅途的艰辛。也比喻克服了种种困难。

  锲而不舍:不停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通过讲述安徽广德太极洞里的滴水穿石的奇观以及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三人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美好的理想,就应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段落划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安徽广德太极洞里滴水穿石的奇观。

  第二段(第2至第4自然段):用正、反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反之,则一无所成。

  第三段(第5自然段):总结课文,告诫我们要牢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滴水穿石的奇观,通过具体事例启示我们如果想要实现理想,就要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作者着重描写了哪几项内容?

  (①滴水穿石的奇观。②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成功事例验证了水滴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精读课文,细心体会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滴水穿石的奇观。

  (1)指名渎第一段,说说什么是滴水穿石的奇观。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里,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出示图片。

  (2)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3)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2.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对滴水穿石奇观的分析。

  (1)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怎么能把石头滴穿呢?从文字中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2)结合第1自然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话很自然地起到了过渡作用,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下一段。)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3.精读第3自然段,从具体生动的例子中体会水滴精神。

  (1)李时珍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他获得了什么成就?

  (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体会“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与水滴精神的联系。)

  (2)爱迪生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他获得了什么成绩?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着重体会“毕生孜孜不倦”这句话。)

  (3)齐白石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有哪些具体描述?他获得了什么成绩?

  (“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4)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哇!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5)仔细体会“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是什么意思。X|k |B| 1 . c|O |m

  (6)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大家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的事例,不超过l 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7)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细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说雨水的力量比水滴大得多,但是因为缺乏专一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铭记”。

  三、总结课文

  我们读完这篇课文,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那么,作者有哪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领悟本课举例说理以及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板书设计:

  李时珍

  滴水穿石的启示 爱迪生 持之以恒,终于成功

  齐白石

语文教案 篇8

  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

  讲课人:张路新

  教学目标:

  知识点:掌握几种最常见的说明方法。

  能力点:1、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 培养准确表达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 能根据事物的'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指导:

  讨论法、练习法(口头作文和现场作文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复习铺垫。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谈话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为新授课文作铺垫。

  二、 示例探讨,掌握技巧。

  (一) 举例要要求学生分析文段采用的说明方法(动画提示该说明方法的特点及用途)

  (二) 学生分组讨论训练题目(见幻灯片)

  讨论一下,下面各组中哪位同学的说明方法更恰当?为什么?

  (三)从以上环节得出结论,如何根据说明目的和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恰当的说明方法。(见幻灯片)

  三、 学生练笔,互评互改。

  出示训练题目,(见幻灯片)

  1、采用作诠释、列数据等方法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处的教室,语言要通俗易懂,不罗嗦,要突出所处教室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如整体到局部,前到后,中间到两边,下到上等等。)

  学生观察后可小组讨论如何介绍,指名上台说一说,要求其它同学加以评析、补充。

  2、笔是写字画图的工具,它的种类很多,是我们学习时不可缺少的好助手。请以“我心爱的____笔”为题,来介绍一下你心爱的某种笔,要求要抓住它的外形及构造特点,用途等来介绍,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力求准确、形象、生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的文具来进行介绍,要求同前。)

  学生练笔。

  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两个学生作文的优点是什么?

  仔细观察过他说明的物品后,谈谈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作文参考题目:

  1、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如小闹钟、台灯等)或某一种动植物(如狗、猫、老鼠、松柏、柳树等),自拟题目,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2、 我们学习语文要经常查阅各类工具书,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经常会查阅《新华字典》,请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查阅《新华字典》的方法。

  板书设计:

  说明目的

  正确使用说明方法

  具体情况

  举例子 列数据 打比方 下定义 作诠释

  分类别 作比较 摹状貌 画图表 引资料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一、认识生字生词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体会人物感情

  难点:理解瑞恩的伟大和崇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有梦想吗?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梦想?

  师:今天,让我们走进加拿大,走进一个普通的家庭,去看看一个普通的6岁男孩——瑞恩,他有什么梦想呢?

  二、新课

  师:打开书124页,快速朗读课文,想想瑞恩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梦想?用“——”把它勾画下来。(板书:捐一口井)(生汇报,“孩子们没有……病死”)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触,能说说吗?孩子,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师:谁再来说说读这句话是内心的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里读出来。请大家也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师:(“继续着”、”一年多”)我们试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是怎么继续着的。试用“当……的时候,他……做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师:瑞恩无论春夏秋冬一直坚持着,(板书:坚持)瑞恩的不懈努力下,竟筹足了0加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从这个“竟”字中体会到什么?(这个梦想的实现有点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置信、难以想象)(人们想不到什么?)

  句式训练:“人们想不到(一个六岁的孩子)……”“人们想不到……”

  师:把你的体会送进文字里去。他读得怎样?你来读读。

  师:把你们的体会也读出来,齐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瑞恩的坚持和艰辛。瑞恩就是这样在自己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非洲孩子捐一口井。瑞恩的梦想结实了吗?对,非洲人民的苦难生活让瑞恩又产生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引读)(板书:都喝上洁净的水)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扩大,为了实现新的梦想他又继续着……

  师:请联系上下文,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他是怎样继续着的?(生:像以前一样、游说、宣传、鼓励、榜样的力量…)

  师:就是在他的努力、游说、宣传,榜样的力量下,五年后,他的这个梦想成了千百人的梦想,竟也成了千百人参加的一项事业,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他们已为非洲8个国家建造了30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生答),被人称为(生答)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英雄”、“灵魂”在这儿指的是什么?(壮举、感动了许多人)(爱心)

  师:瑞恩就是用他的爱心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除了你们刚才说的那些努力外,他还有什么会继续着?(板书:……)(梦想会继续着⑴水接进每家每户,⑵水灌溉干涸的土地,变农田,种上庄稼,⑶医药,⑷玩具等)

  师:瑞恩的梦想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瑞恩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师:除了母亲的正确引导外,还跟什么分不开?

  师:因为仅凭瑞恩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瑞恩在自己的母亲和家人的理解,在朋友的帮助和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以及在自己的爱心、坚持和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师:刚开课时,许多孩子都谈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一定有了许多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具体办法,谁能说说你准备为实现梦想怎么去努力?

  三、

  师:同学们的梦想是多么的美好,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够实现。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你的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你的人生将会绚丽辉煌。

  板书设计

  23、瑞恩的梦想

  赚70加元,捐口井让每个非洲人都喝到水

  心地善良执着

  一年多感动众人献爱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01-19

语文教案01-20

语文教案01-22

语文教案01-22

语文教案01-24

语文教案01-24

语文教案01-24

语文教案01-25

语文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