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22 17:38:08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前面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是怎么规定的?用手比划一下。

  2、你想用什么单位度量你的课桌?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

  3、咱们学校的大操场用什么度量呢?还能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吗?看来摆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节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了旧知,让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谈话,让学生明了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

  (1)生独立思考,用拼、画等方式完成。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讨论:你们拼出形状各异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4)汇报结果: A 因为都是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 数出来的。

  C 用长乘宽的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图形,创设探索情景,然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意思,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

  2、 探究长乘宽的方法。

  (1)先让第三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2)先观察你们拼的长方形中,长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长是几厘米,宽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宽是几厘米?再说说长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数是多少。把结果填写在课本77页。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每行的块数乘行数等于总块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每行的.块数等于(长),行数等于(宽)所以得到:长乘宽等于面积

  设计意图:集体观察、对比、思考、验证并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猜测——操作——验证的学习数学的探究过程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验证与应用

  再画一画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怎样求面积?口述如何摆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 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练习二十九 第2题

  2、做一做。测量时取整数。

  四、 交流收获,小结全课。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运用今天的知识,你能解决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教学要求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时,也是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竖式计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猴子们收桃子的情景)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来了,果园里的秋桃也该收了,小猴子们在忙着收桃子。有两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们正忙着分桃子呢,不过,它们并不高兴,眉头紧皱,看来是遇到麻烦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展示情境,引导观察,诱发思考。

  希望你们做个公平使者,帮它们分一分,使两只小猴子都能满意你们的分法。

  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探究分法,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解读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1)怎样列式?

  (2)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生独立计算“68÷2”。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摆一摆。

  每只猴子可以分3篮零4个,一共34个。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XX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题意,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口算:10×6÷28,70÷3×6 6÷2÷11,9-42÷7,9×0÷15,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借助巳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

  通过读题你发现题中的哪些已知条件?从这些已知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已知条件:新进200本书,用2个书架放,每个书架有4层。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书架共有8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由这些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知道共有4×2=8﹙层﹚。200本书放8层,得出第一种方法。

  200﹙4×2﹚

  还可以这样分析:20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200÷2=100﹙本)

  100本放在四层,每层放多少本?从而探究出第二种解题方法:200÷2÷4

  估计商是多少,并尝试计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交流。

  (1)200-﹙2×4﹚﹙2﹚200÷2 ÷4

  =200÷8=100÷4

  =25﹙本)=25﹙本)

  答:平均每层放了25本。

  观察、比较、归纳。

  A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班内反馈:第一个算式是连除,第二个算式是有乘也有除。

  师做小结,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乘除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题发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知道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让学生先估商,再尝E试计算,理解算法。

  三、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师: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左侧情境图。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学校每个班级有多少学生?

  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后再与同学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下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生1:3×3计算的是三个年级的班级数量。

  270÷9计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2:270÷3÷3=30﹙名)。我先算的是每个年级的人数,然后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3:270÷﹙3×3﹚=30﹙名)。3 ×3是三个年级班级的数量。

  师:想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多种办法。(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右侧情境图)同学们看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先交流,最后我们汇总下看看有多少种方法?

  生:交流展示。

  方法一:

  96÷4=24﹙只)24÷2=12﹙只)

  方法二:

  96÷4÷2=12﹙只)

  方法三:

  96÷﹙2×4﹚=12﹙只﹚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初步学会两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试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并掌握用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方法: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的上面。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竖式计算:

  132÷31=

  (1)学生计算

  (2)核对计算结果

  132÷31=4……8

  (2)132÷11怎样计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尝试解决,你们可以选择桌上的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算一算,写出横式表示分的过程,也可以选择自己尝试列竖式计算。)

  教师给出思考提示:

  思考提示:(横式)

  ① 132根小棒,你准备拿几捆几根?

  ②准备怎么分?

  思考提示:(竖式)

  ①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②商的第一位是几,应写在哪一位上面?为什么?

  ③商是多少?

  (学生试做时,老师巡视,个别指导,了解情况。)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合作的能力]

  (3)学生汇报:

  (横式)(让学生实物投影演示)

  132根,我们拿13捆2根小棒,把132支铅笔平均分成11份,第一步,先拿出11捆,每人一捆,也就是10支,算式是110÷11=10

  第二步,分掉了110支,还剩22支,再继续分,将剩下的22支平均分成11份,每人分到2支,算式是22÷11=2

  10+2=12,也就是(所以)132÷11=12。

  答:每个队员能分到12支。

  (竖式)132÷11=12

  核对计算过程并叙述计算过程:

  先用11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13,13里面有1个11,商的十位上写1,1×11=11,13-11=2,再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22除以11,商的个位上写2,2×11=22,正好分完。答:每个队员能分到12支。

  注意提问:①在竖式中,②横式与竖式的比较,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通过学生的汇报和交流,加深对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同时也培养学生倾听伙伴见解的好习惯。]

  2、比较“132÷11”与“132÷31”的区别?

  (商是两位数,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所以商的最高位写在十位上。)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同样是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算式,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掌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除多位数。(出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

  300÷20 300÷25 300÷12 300÷37

  (1)不计算,先说说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2)计算

  (3)核对答案

  (4)比较这4题的区别:

  小结:我们可以比较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的大小来确定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通过前3小题新知识的模仿练习与第4小题的练习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2、改错:

  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也可用在计算前先确定一下商的最高位与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验。

  3、竖式计算,并验算

  528÷22 514÷24 600÷25

  (1)竖式计算,并验算

  (2)核对计算结果

  (复习验算方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4、学生尝试:3648÷27=

  1)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商是几位数?

  2)列竖式计算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运算法则后,尝试解决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计算。]

  检测练习:528÷22 528÷62列竖式计算并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P5—P7

  教学目标: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货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书包8.2元铅笔盒5.1元

  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橡皮2.65元水彩笔3.05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2.68元○2.70元7.09元○7.03元

  三、练一练

  1、在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0.48元O1.3元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牙刷2.50元牙膏4.35元

  小猫商店:毛巾4.00元牙刷2.62元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牙刷2.55元牙膏3.85元

  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4、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

  作业:课后二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习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习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题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提出问题

  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⑵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

  谈话:请拿出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小组内成员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⑶班级交流。

  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吗?

  ⑷课件演示分地3/4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⑴提出问题,猴妈妈:“我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⑵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⑶班级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一是分得这些桃的3/5,另一是分得这些他 3/10,引导学生讨论。

  ⑷课件演示分得3/5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1份,在图上分一分。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2

  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的份数,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同桌交流。

  4、想想做做4

  问:2/3、3/4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呢?

  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

  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气球装饰方案问题,经历观察、探索规律、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过新年的时候,咱们班开了一场联欢会,同学们还记得吗?

  看来,这次联欢会给你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不但在联欢会上表演了节目,还亲手布置了教室呢!还记得你们是怎么布置的吗?

  二、观察、探索规律,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1、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方案一)师:老师知道有一个班的同学,他们和大家一样也把不同颜色的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他们还制定了两个气球装饰方案呢!这是他们制定的第一个方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

  既然我们发现了气球排列的规律,那么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想让大家帮助解决一下,(课件出示问题),照上面的顺序挂下去,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那么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算一算第2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呢?

  3、比较不同的方法,分析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你们都很棒,用不同的方法把老师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这种简单的方法算一算第8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出示方案二,并解决所提问题。

  (课件出示方案二,同时提出问题)

  我这儿还有一个方案,请你来算一算,第28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3个呢?

  四、小小设计师

  气球有很多种颜色,也可以设计许多种方案,下面你来当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一种方案,并依据你的方案给同学们提问题,好吗?注意:在给别人提问题时候之前,自己要把答案先算出来,不然就不能判断他的回答是不是正确了。好了,开始吧!

  学生展示设计方案,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五、布置教室

  咱们的教室长是9米,宽6米,现在咱们把教室的四周都挂上气球,每隔30厘米挂一个,同学们先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个气球?(课件出示

  如果我们按方案二来布置教室,算一算需要黄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各多少个?

  那么如果我们按方案一来布置的话,各需要气球多少个呢?

  课下可以按照你自己制定的方案来算一算各需要多少个气球。

  六、回归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上面排列气球的情况,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通过新年开联欢会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重点引出把气球每4个分为一组,为后面学生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必要的铺垫。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

  在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的基础上提出:哪种算法比较好。

  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用计算的方法要简单的多,而用画图或写数的方法就不太现实了。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是一道现实性、开放性、综合性都很强的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方案二各需要多少个气球可作为计算方案一的铺垫。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学生可能会提到挂拉花、挂小灯笼、贴窗花、布置黑板、挂气球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

  生1:我发现气球是按两个红色、两个黄色、两个红色、两个黄色的规律排列的。

  生2:我发现气球的排列是按照红、红、黄、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我发现两个红气球中间夹着两个黄气球,两个黄气球中间夹着两个红气球。

  生4:我把气球分组,两个红色的气球、两个黄色的气球为一组,它们是一组一组排列的。(课件出示分组情况)

  若学生自己说出分组的情况,就及时对他的观察结果进行肯定,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如果没有说出,即适时引导:我把这些气球分组,两个红色的气球和两个黄色的.气球为一组

  生1:我用○表示红气球,用△表示黄气球,第16个是△,所以第16个是黄色气球。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能用图形来表示规律。

  生2:我用1(或A)表示红气球,用2(或B)表示黄气球,第16个是2(或B),是黄气球。

  师:真不错!能用数字(或字母)简洁地表示规律。

  生3:我把气球分组,四个气球为一组,16个气球正好是4组。第16个气球是这一组的最后一个,所以是黄色的。

  算式:16÷4=4(师板书)

  让学生再次说想法。

  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方法3,就重点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和他的想法一样的学生反复说一说。重点强调第16个气球是第4组的最后一个。

  如果学生能说出方法3,但不能列出算式,就提示学生:你能不能试着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数学算式?(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算式:25÷4=6……1

  (师板书)

  第25个气球前面有6组,它是第7组的第1个,所以是红色的。

  学生一开始可能还是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比如说认为自己用数字表示更简单。这里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由辩论,学生自然会想到如果问的数字比较大,比如说第52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用画图或写数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所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更简单。

  让刚才不是用计算方法的同学回答:第85个气球是红色的。师追问: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

  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的理由。

  85÷4=21……1

  (师板书)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的简单,有的繁琐,但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一,必须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第二,几个气球为一组。

  (学生在给别人提问的同时,首先要自己先知道正确的答案,以便判断别人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1:

  (9+6)×2=30(米)

  30米=3000厘米

  3000÷30=100(个)

  生2:

  9米=900厘米6米=600厘米

  900÷30=30(个)600÷30=20(个)

  (30+20)×2=100(个)

  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好,我现在知道一共买多少个气球了,可是买什么颜色的呢?

  100÷5=20(组)

  黄色:20&×2=40(个)

  蓝色:20×3=60(个)

  生1:100÷4=25(组)

  红色:25×2=50(个)

  黄色:25×2=50(个)

  生2:100÷2=50(个)

  生2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师强调:第2位同学的做法只适用于这道题,也就是每组中各种颜色的气球个数相等,并且正好是整多少组没有多余的。这样才能用这种方法。(师只要点到即可,不必要每位学生都理解)

  学生可能想到挂灯笼等现象,运动会上在操场上插彩旗,体育课上按1.2.3.4报数等。

  (有时间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没有时间的话只要说说就可以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10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12-03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26

【热】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2-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2-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2-02

【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