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案

时间:2024-04-23 07:28:13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意义教案

比的意义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 10 20 30 40 50

  所需的天数 30 15 10 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自己学习例2,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当长发生变化时,长方形的宽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 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比的意义教案2

  一、 本周主要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二、本周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行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

  2、使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及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义,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考点分析: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3、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也就是说百分数后面不能加单位。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6、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7、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比的意义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来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小数,你还想知道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小数的意义,产生,与整数、分数的关系等)

  小数有很多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意义。

  2.复习旧知。

  在研究小数的意义之前,我们必须要把它的好朋友分数理解透彻,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2)比较大小

  (3)加减运算

  【通过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起到铺垫新知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一位小数。

  (1)教师出示一把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

  (1分米米或0.1米)

  0.1米是由哪个分数得来的?

  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米0.3米)

  7分米呢?(米0.7米)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数,你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0.1、0.3分别是由那两个分数得来的?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多少?它们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3)独立完成并校对。

  【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尺引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产生,再抽象到数射线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两位小数。

  (1)把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你能运用学习一位小数的方法、自己研究出新的小数吗?

  教师出示媒体:

  ①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

  ②学生汇报研究的成果:

  (2)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二位小数、计数单位是0.01、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二位小数……)

  (3)教师小结。

  3.认识三位小数。

  师;你能继续研究出其他的小数吗?

  教师出示媒体:

  学生自主研究后汇报交流: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计数单位是0.001………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讨论:1.小数是由分母是多少的分数写成的?

  2.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归纳: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再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2.写出相应的分数或小数。

  3.比较大小。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以及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意义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

  新授课练习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3×1=3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3×0=0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3×1=3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3×0=00×0=0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比的意义教案5

  学习内容:

  教材10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 我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我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难点: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准备:

  圆纸片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学习,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104页例1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2)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我写的算式

  (3)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4)通过解答,我发现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 )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 ),分子( )。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仔细观察,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从计算中,我发现分数减法含义与整数减法含义( ),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分母( ),分子( )。

  3.小组展示,汇报。

  4.观察例1和例2,我发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 ),分子(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应该( )。

  5.我能行

  完成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比的意义教案6

  教学内容:p86,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数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比的意义教案7

  教学内容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2、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算一算

  2+2+2+2= 4+4+4=2 3+3+3=

  2、思考: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乘法的知识。(此处我认为不是提出“乘法”这一概念的最佳时机)

  1、电脑出示课件,根据画面你能提出问题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2、交流。

  3、针对5+5+5+5+5+5+5+5= 40进行乘法教学。

  用加法算宝葫芦的个数太麻烦了,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这里提出乘法自然而然,让学生充分体会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相同加数是5有8个这样的数,可以用乘法表示。

  板书:8×5= 40 5×8= 40,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读法。

  4、小组将本组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4 + 4 + 4 =( )(只)

  写成乘法算式:( )×( )=( )(只)

  或( )×( )=( )(只)

  三、试一试

  1、课本第6页自主练习1

  ( )+( )=( ) ( )+( )+( )+( )=( )

  ( )×( )=( ) ( )×( )=( )

  2、填一填

  3+3+3+3=( )×( ) 5+5+5+5+5+5=( )×( )

  7+7+7=( )×( ) 6+6+6+6+6=( )×(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3乘5 6和4相乘

  ( ) ( ) ( ) ( ) ( ) ( )

  4、找朋友

  7×3 4×6 2×5 6×4 5+5

  2+2+2+2+2 7+7+7 6+6+6+6 3×7 4+4+4+4+4

  5、把图画补充完整。

  2×4

  6、课本第7页第7题。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滑冰?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加强学生的理解。

比的意义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元旦节快要到了,黄冈军区各连队接到了一个通知:要求每连选出一名神枪手参加元旦节的军事演习。于是各连队这些天都在忙着物色人选,二连也不例外。这会儿,二连长正在看各排长送来的三个候选人平时的测试成绩:

  姓名 击中发数

  王华 23

  李浩 19

  陈东 47

  你说连长会选谁去参加元旦节的军事演习呢?

  对。连长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却得到了大家的反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连长只看到士兵们击中的发数,却忽略了他们共打了多少发子弹。于是,连长又找到了另一组数据:

  姓名 击中发数 总发数

  王华 23 25

  李浩 19 20

  陈东 47 50

  现在,你说连长会选谁?

  二、揭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百分数

  表中92/100表示什么?像这样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你能概括一下什么叫百分数吗?它有什么优点?

  (二)感知百分数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你认为下面这组信息中,哪些分数表示的是百分数?

  (1)武钢总公司上半年完成了原计划的123/100。

  (2)湖北省20xx年工农业总产值比20xx年增长11/100.

  (3)一根木料长89/100米。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分率关系。那123/100表示什么?

  你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吗?还能说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什么信息?

  (2)同上。

  (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1、才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知道大家会读百分数了,如果把它变成百分数专门的书写形式,你还会读吗?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 2 )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我国的人口占全世界的22%。

  读了这些信息,你联想到了什么?

  2、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建议大家以“生活中的百分数”为题,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在发布信息时,要先读出这个百分数,再把它写出来,然后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好吗?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百分数理解得不错,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2、用百分数说明下面的生活现象。

  3、百分数不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有许多成语还能用百分数表示呢!

  百发百中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四、总结评价

  【个人反思】本课引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百分数的例子,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对分数意义的复习,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铺垫。同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教案通过对分数、百分数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百分数意义的练习,达到了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重点练习的目的。在教案中列举了一部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学会使用百分数

比的意义教案9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比的意义教案1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xx年与20xx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xx年只数 + 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 - 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xx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直接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只数和1980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减少坡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 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xx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xx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xx年的只数与20xx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xx年的只数3+100=20xx年的只数

  列式为: 3X+100=1000 (板书)

  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xx年的只数。)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合作学习的基础,第三幅情景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10x=1600 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 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2题重点使学生明确要根据天平平衡时左边质量=右边质量的关系列出方程;第3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的意义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学。。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法指导:

  引探教学法教具

  学具课件:

  通案个案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展示给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纶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数真不少,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学  生:会读百分数、会写百分数……

  2、教师示范“%”和百分数的写法。(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3、让学生写出几个喜欢的百分数,并读出来。

  4、小组交流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呢?生答。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师解释: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项是一种固定的数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讨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组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联系是:都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即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区别是: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表示数时可以带单位名称。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6、练  三、巩固应用熟练掌握

  (1)完成P78“做一做”(2)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0个满意的百分数,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实际写的个数是规定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

  五、课堂检测

  (一)必做题

  1、25%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2、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3、一杯牛奶重25%千克。( )

  4、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 )

  (二)选做题

  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2% 15% 120% 100% 0.0001%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

  2、只要同学们认真学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  教育方面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及练  学情分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理解思路。

  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教学中应开放课堂,推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知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用从百度搜索的相关知识)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小学教学网有关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多媒体课件PPT,给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学  教学过程

  活动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

  师: 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生: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了酒精度11.5%。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60%, 脂肪≥3.5%。

  生:我在亲亲果冻找到“中奖率为1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没学过,但都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 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

  生:百分数的用途很广。

  生:百分数很重要,生活中离不开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感知百分数,并创设了平等交流的氛围,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  活动二:合作探究,充分感悟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好多百分数,看,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课前把百分数圈出来,用课件展示)

  (在这里用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环保教育。)

  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百分数是什么样的数?它到底有什么用处?

  生: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 写法。)

  师: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拿出手中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交流,准备汇报)

  生:我收集的是: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我的理解是把衣服的成份看作100份,其中棉占68.5份,所以68.5%表示棉占衣服成份的68.5%;涤纶占23.5份,23.5%表示涤纶占衣服成份的23.5%;晴纶占8份,23.5%表示晴纶占衣服成份的8%。

  生:我收集的是:太平洋的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49%,我的理解是把海洋总面积看作100份,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占49份,49%是太平洋面积与海洋总面积比较的结果。

  生:我收集的是:中奖率为100%,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购买100次,100次都中奖,100%是表示购买次数与中奖次数的比率。

  师:从同学们的理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理解体会了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与我们学过了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并作好记录)

  生:我们组认为它们的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分数有时可表示这种关系,有时只表示具体数量。写法也不同。

  生:我们组补充,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容易比较大小,一看就清楚。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不一定是白分数。

  (评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创设了“现实数学”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及优点,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小组合作的学  活动三:主动应用,拓展升华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相当透彻了,那么你会写百分数吗?会写请到黑板上写一个百分数。

  (学生有一拥而上,写出各种各样的百分数。)

  师:同学们写了这么多的百分数,你能任选一个说说它的意义吗?生:我选50%,这节课我举手4次,老师让我回答2次,我回答的 机会占举手次数的50%。

  生:我选96%,第三单元测查我们班及格人数44人,几个率约占全班人数45人的96%。

  生:我选120%,它的分子比100大,有意思,比如工人一天要生产20个零件,结果完成24个,完成的占生产任务的120%。师:通过这节课的学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_的满意率10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同桌的满意率50%,对老师的满意率95%,因为同桌上课时老是吵我,而老师没有发现。

  生:我对老师意率为100%。

比的意义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内容及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4、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2、小组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

  指名汇报。约分和通分的根据是什么?

  约分要约到什么为止?什么是最简分数?通分一般用什么作公分母?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第1题。

  下面的涂色部分可用哪些分数表示?还能说出其他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说说自己的想法。

  3、做第4题。

  可以用直线上同一个点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

  你准备怎样找呢?学生完成约分,说说哪些分数相等?学生独立画点。

  5、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方法。

  6、第6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

  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7、第7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意义教案13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 0.6-0.4 2×3 6÷2

  100-15 2×0.3 0.6÷0.2

  0.2+0.3 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 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0÷a=0

  第二组:a×1=a a÷1=a

  第三组:a-a=0 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 0.43×7.8=

  33.54÷0.78= 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 12× ○12÷3×2

  ÷ ○ 12÷ ○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624÷56 -

  × 4.5×5.02

  五、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数学教案-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比的意义教案14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法建议

  1、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一道乘法应用题引出,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7×5=9×6=()× 4=32

  35÷5=54÷6=32÷()=8

  35÷7=54÷9=()÷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下载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下载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下载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68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4)教学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①启发同学想: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启发同学想: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口算题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

  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验算:

  或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4)教学除法验算

  教师出示:2871÷33=87,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3、反馈:

  试算第69页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计算下面各题,然后用两种方法验算。

  102×85 1794÷69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1)水果店运来20筐苹果,共500千克。平均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图书室有2400本图书。图书的本数正好是学生人数的4倍。光明小学有多少学生?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练习十五第3题。

  把3060÷85=36,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

  练习十五第4题。

  根据8610÷35=246,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46×35= 8610÷246=

  (四)全课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2题、(1)一本书有95页,每页按624个安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

  (2)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5题、计算下面各题,并各用两种方法验算。

  (1)325×24(2)4890÷15

  6题、 7952÷71 1634÷19 3000÷120

  2943÷27 5625÷25 20xx÷38

  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

  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有余数的除法

  乘法分配律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整数大小的比较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比的意义教案15

  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二、 教学新课。

  三、实际应用

  四、总结

  “猜猜哪杯糖水甜?

  1、出示2杯糖水:1号杯——水30克,其中糖5克,

  2号杯——水20克,其中糖4克。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交流。

  小结:根据糖和糖水的关系或糖和水的关系,才能判断出谁甜。

  2、依据糖和糖水的关系,判断小组上表格中的3杯糖水谁最甜?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学生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1、百分数的意义。

  如果要想比较这一共的糖水谁最甜,该怎么办?

  指出:在实际生产、生活、工作中,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样的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把表格中的`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说说这些分数的意义。

  揭示出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写法。

  自学书上的有关内容。

  把表格中的百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并说说意义。

  练习:练习十九 4

  练一练 1看到这些图形,你想到了什么数?

  举例:说说准备资料中的百分数的意义。

  折出百分数。

  3、百分数和分数的比较。

  下面的说法你认为对吗?

  (1) “六年级男生人数是全年级总人数的57/100”,可以说成“六年级男生人数是全年级总人数的57%”。

  (2) “学校十月份用纸13/100吨”,可以说成“学校十月份用纸13%吨”。

  小结: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

  根据提供的信息说说百分数的意思,及从信息中你想到了什么。

  说说自己的收获。

【比的意义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案02-13

《比例的意义》教案03-02

《方程的意义》教案09-16

比的意义教案优秀11-06

乘法的意义教案06-29

《分数的意义》教案03-16

小数的意义教案03-18

分数的意义教案02-27

《小数的意义》教案03-12

小数的意义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