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06:32: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师中心稿)

张秀生   电子邮箱: zxs635@21cn.com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师中心稿)

[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2.怎么样。3.哪里。4.多么。:5.为什么。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2.将,将要。3.而且,并且。4.况且,再说。5.尚且,还。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         

8.被。9.受。10.向。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2.那么,就。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6.原来是。7.同“辄”,总是,常常。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9、向。

强化训练:

18个文言虚词部分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6、朝而往,暮而归。

7、掩口胡卢而笑。

8、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9、余闻而愈悲。

10、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1、灭滑而还。

1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1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14、秦师轻而无礼。

15、军惊而坏都舍。

16、而翁归。

17、若欲死而父。

18、而母立于兹。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 如太行、王屋何?

4、 其如土石何?

5、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6、 却看妻子愁何在。

7、 豫州今欲何至?

8、 何由知吾可也。

9、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1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4、徐公何能及君也?

15、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1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天下事有难易乎?

2、君将哀而生之乎?

 3、壮士,能复饮乎?

4、技盍至此乎?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7、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矣。

11、忽乎吾将行兮。

1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

1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8、盖进乎技矣。

19、王变乎色曰。

20、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23、于是乎书。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2、良乃入,具告沛公。

3、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5、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6、度我至军中,

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今君乃亡赵走燕。

9、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0、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15、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3、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4、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5、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6、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7、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8、 望请其指教。

9、 其孰能讥之乎?

10、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1、其为死君乎?

12、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13、未必有其实。

14、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7、则齐国其庶几乎?

1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9、其若是,孰能御之?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别君去兮何时还?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民且狼顾。

4、暮且下

5、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6、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7、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8、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9、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0、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示赵弱且怯也。

12、三军既惑且疑。

1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七、指出下列句子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

与之绝。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3、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6、若无罪而就死地。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予我千金,吾生若。

9、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10、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八、指出下列句子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5、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义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九、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4、愿为小相焉。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6、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窃为大王不取也!

9、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10、吾属今为之虏矣。

11、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1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3、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1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5、为除不洁者,引入。

16、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7、臣请为王言乐。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如姬为公子泣, 

20、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2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十、指出下列句子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且焉置土石?

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犹且从师而问焉。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十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苟政猛于虎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十二、指出下列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因拔刀斫前奏案。

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2、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因其固然。

5、我欲因之梦吴越。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7、不如因而厚遇之。

8、因入京师。

   9、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11、于今无会因。

    12、因遗策。

   1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4、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8、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9、君幸于赵王。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不拘于时,学于余。

  12、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3、: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十四、指出下列句子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与亚父

4、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十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3、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论语》六则。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7、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临视,则虫集冠上。

9、居则曰:“不吾知也!”

10、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11、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十六、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余船以次俱进。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7、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9、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1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3、作《师说》以贻之。

14、剑赀财以送其行。

15、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6、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9、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0、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十七、指出下列句子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8、何者?上下之分也。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1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3、近者奉辞伐罪。

14、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十八、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遽扑之,入石穴中。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4、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6、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何陋之有?

10、句读之不知

11、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13、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5、然后驱而之善。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04-14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口诀04-14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04-15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网友来稿)04-14

推断文言虚词含义八法(教师中心稿)04-14

初中教材16个常见必考文言虚词用法(中考复习指导)04-14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04-14

注意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