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生活源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8:32: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活化生活源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中心稿)

江苏         陆宝初

活化生活源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中心稿)

应试教育的危害是忽视教育过程的情感因素和创造活动,扼杀个性和创造力。在过去几十年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有限的源头常常深埋在理性的技法之下,方法单一,思维陈旧,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也就不足为奇了。黑格尔说:“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只有让写作回归生活,活化作文源头,形成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作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语文教育真正面向21世纪。经过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所教班级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我的做法是:

一、开掘生活源头,激活主体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不是强调要将时代的活水引入作文吗?利用作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写作教学的大方向。

写作是心灵的感悟,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留下自由写作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表现对生活的看法,这是发挥主体作用的第一步。训练中指导学生按五个方面组材:①心灵观照,②生命感悟,③哲理穿透,④思想碰撞,⑤心海采珠。由于每次命题切近学生的生活,写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慢慢地作文不再枯燥乏味了,有了生活味,开始体验到了作文的乐趣。

作文指导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点燃思想火炬的火花。指导时需要激情和鼓励,在迷惑处指点迷津,兴奋处参悟理趣,激活学生思维,将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做人自觉地联系起来,鼓励大胆创新,在文章中透露出自己的个性、道德观和审美情趣。在实际中组织自办刊物,向各类报刊投稿,有些还在全国性作文竞赛中获奖,这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感,激发了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针对学生空话、套话较多的写作实际,注意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心语,于朴素、自然中见真挚和生动,于平淡、细腻中显新颖和独创。如《我说愚公》、《说说近忧 》、《自费生倾诉》等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做到“惟陈言之务去”。

二、现完满人格,培养主体的创新精神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每位学生热情的关怀和成功的期待,教育学生在作文中求真,求善,求美,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过程是产生新异联系产物的具有个人独特性的活动表现。”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创造潜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凸现人格特征,这是写作教学面向未来、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唤醒自我意识,强调人格张力。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唤醒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冷静地评价自我,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文章中流露出坦率、真诚的言语,折射出完满人格的光芒。在实践中我尤其注重写一些振我民族浩然之气的文章,要求学生面对名与利,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正义凛然,让浩然之气充斥天地之间。古语云:文如其人。人正则文盛,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其次,培养创造精神,强调人格魅力。写作贵新,不能人云亦云。新世纪的教育更是要求学生有首创精神,充分展示个性,展现人格的魅力。有一次布置了一篇作文《学会微笑》,批阅后对我这个不苟言笑的“严师”触动很大。他们说,微笑看似平淡,真正做到却需要勇气、自信和坦率。在生活中应该以真实而轻松的微笑去面对缤纷的世界,在微笑中显现人生的自信与洒脱。读到这里,联想起自己为人师表却又动辄训斥学生,为是否也有表里不一的虚伪而汗颜。后来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点击心灵的鼠标》,发表在《江苏教育报》上,并获得江苏教育报刊社“新世纪园丁行动”征文二等奖。

三、审视社会文化,发展主体的创造能力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到了高二、高三,写作教育情感化、艺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应该引导他们调动多种手法观照内心世界,审视社会文化,提高分析鉴赏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形成表达欲。对生活思考多了情感丰富了,一有灵感,便能调动生活的积淀,表达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主体的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创造能力也就不断提高。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罗曼罗兰也说,“唯有创造才有欢乐。”写作给学生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开创了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学生素质自然不断提高。

其次,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内驱力。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写作教学的真谛。正是这种需求形成了内驱力,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完善这种审美追求,形成创造力,这是活化作文源头,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最终目标。

再次,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形成辨析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作文教学正是训练学生发散、逆向、求异等多种思维形式的理想天地。在实践中我对课型进行改革,尝试立意创新、不拘一格的交流型评说课、评比型汇报课、论辨型口语课等,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形式上的改革和创新,活跃了气氛,使思辨能力不断增强,为作文内容和形式的深层把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了有益的尝试。

                    (载《阅读与写作》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