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时间:2022-04-13 18:39: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中国教师报     2003-04-06     万 伟 

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也正因此,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出现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建立在这种知识基础之上的教育,人与知识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占有与被占有的对立关系,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是知识的奴仆。 

     “对话”精神的引入,使得知识的权威开始逐渐被消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知识,不仅是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反驳。因此,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科学知识型所谓“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知识开始被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不断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变得非常重要,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存在的,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对话是人与知识联系的纽带。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我--你”的商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我--它”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平等的,是对权力的一种消解。这种平等是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我因实现“我”而接近了,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也就是说,一个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教育本身的工作之一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对话式教育正具有了这样一种品性,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因为谁也没有保证对话会指向哪儿,但能保证的是以经验为基础,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这样,教师的权威就被消解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教育,要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发展、知识结构等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作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话教育已经不再把教师或学生看成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的教和学看作是相互影响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仿佛都在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感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感觉对方“陌生东西”的新奇,学生感到新奇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感到新奇时,可以谈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教师和学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双方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