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诗歌教学(网友来稿)

时间:2022-12-16 15:37: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漫谈诗歌教学(网友来稿)

贾小燕  

漫谈诗歌教学(网友来稿)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于灵气

与情感的一种言说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它的内容含蓄而隽永,形式灵活多变,再加上不同时代的时代因素给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迸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所以教师在教读诗歌时遇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而言传。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方法。

一、诗歌教学不能缺失情感和感情

列宁说过:“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而在诗歌的教学中就更应该突出教师的情绪感染和情感熏陶,从而达到学生对诗歌的有效感之,感悟。要让学生通过诗意的内容表现出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潜的悠然自得,李白的飘逸雄放,杜甫的沉郁顿挫;要让学生感受到“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要让学生表达出茅盾的深密,巴金的缠绵,孙犁的素淡,秦牧的厚重;要让学生流露出对舒婷的认识,对海子的理解,对普希金的敬慕……

特级教师于漪讲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声情并茂,她上课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教材,感染学生,她讲《周总理,您在哪里》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语言震撼了学生,让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而且领会到了总理的精神实质。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 ,所以,无论读诗,还是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二、诗歌教学不能缺失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语言,因此诗句间的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性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教读诗歌时,就应尽量调动学生,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用他们的想象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体现的社会生活。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作于1847年6月,诗中作者通过几组形成鲜明对比的意象,流露出“我”对爱人的一腔情怀,不管自己的处境有多么险恶,命运怎样坎坷,只要能同“我”的爱人在一起,只要“我”的爱人能够幸福,那么“我”也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当然这是我们将之看作一首爱情诗作出的解读,假如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将之看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革命理想。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靠创造性的想象去完成。

三、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歌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浅显。全诗大意是:“有一棵红色的草莓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采摘,可又怕弄脏了漂亮的围裙。过去还是不过去,我的心里有点矛盾了。如果上帝也是个小孩,他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他会,也许不会。”这仅仅是我们通过字面意思对此诗作出的一点理解,可以说这种理解充满童趣。当然,假如我们还想对此诗作出更多的理解,除了这种字面上的解读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本诗的中心意象--草莓,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结合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此诗作出多样性的解读。 

“草莓”可以说是作者主观意念在大脑中的一种投影,我们可以通过它鲜美的色泽和可口的味道,想像得出在作者的心中,它一定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如理想,追求,幸福,爱情等。而此诗中出现的另外两个意象“篱笆”“上帝”,前者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实现理想,达到目标时所历经的挫折和坎坷。后者可理解为一种扼制力量,在对这几个意象作出理解之后,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发掘潜能对此诗作出多样性解读。如:

1、 此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和无奈。

由于诗人的生活圈子很狭小,也很封闭,因此他肯定想获得和外界的交流,但是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长期养成了她本能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所以她始终无法逾越心灵上的那道“篱笆”,因此诗人面对主观意念上的“篱笆”,传达出的正是她内心世界的一种孤独和无奈。

2、此诗传达的是她对童真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本诗的中心意象“草莓”,可理解为一种童真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有“草莓”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美好和纯真,因此她想不顾一切地爬过去采摘,哪怕是弄脏了自己漂亮的围裙,但在上帝即成人的眼里,孩子为一棵“草莓”弄脏围裙太不值得。成人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灵上的距离,成人永远都走不进孩子的世界,于是孩子的天性被泯灭了,孩子的心灵被子扭曲了。在暮年之际,当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也许她在为自己的童年感到遗憾,因此诗传达的正是她对童真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四.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自身的感悟

        诗可以言志,可以传情,也可以写人生。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开展“品读诗歌,感悟人生”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以及相关的大量阅读,从而形成自己对诗人及诗作的独特观点和看法,然后在班上交流。我在教读高三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时采用过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暧花开》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关于海子的材料及他的诗作。海子,他像一颗流星一样迅速地从当代诗坛闪过,对于这样一位才子,同学们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同学A说:“其实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一个精神的世界里,仅仅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远远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海子的诗及他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让人有一种欢欣明朗的感觉,让人深深地感到当一个人不为外物所拘束,心灵自由,并且对自己所拥有的怀有知足感恩的心情,那么他永远是快乐的。”同学A饱含深情地陈述了上面的观点后,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地掌声。接着同学B又踊跃地走上讲台慷慨陈词:“对于这样一位英才的早逝,众说纷纭,也许是他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的不可调和,也许是由于他精神的极度空虚和迷惘,但我总觉得更多的可能则是出于对诗歌 艺术的一种生命的投入和精神的回归。”同学B的发言的确发人深省,听了他的发言,我的脑海里立刻出现了许多人,如:老舍,海明威,茨威格,屈原,川端康成,三毛,这些作家都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不仅在本国文坛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们最后都是以人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什么呢?我陷入了长久的深思之中。突然同学C又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他说:“读这首诗时,让人想起了《桃花源记》只不过陶渊明选择了山林,而海子则选择了雄浑开阔地大海”,并且还附了一首诗《致海子》:“既然决定离开、就怀着满心的善良,知道从此,徜徉云端。将最后的美,在人间释放。海阔仍有边,你面对的无垠,只是心中的延展,花开叶落,参不透,不能承受定数,就一定要停止了思想,隔断时空的相似,挣扎在尘世的网。所谓的幸福,是一种信仰,握不住的虚幻,太遥远的理想,得不到,于是就迷惘,当那是一点灵光,在天涯消沉。我转身轻叹,此生无望,何必来生。”

     同学们的发言确实很精彩,也很令人为之振奋,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却可以用诗一般的心灵,诗一般的语言去品读诗歌,感悟诗人的人生。

西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贾小燕

2002年2月10日

 作者邮箱: jiaxiaoyan@nwnu.edu.com

【漫谈诗歌教学(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诗歌教学反思02-19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2-18

《轻叩诗歌大门》教学反思11-24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反思11-08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12-26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教案08-24

大班诗歌教学活动:从小爱祖国03-23

诗歌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03-31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04-22

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