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说老师,让我再想一想

时间:2022-04-13 18:46: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学生说老师,让我再想一想

               中国教师报     2003-05-19     顾寅娟 

当学生说老师,让我再想一想

 

    在教学“用厘米量物体”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量物体的方法后,为孩子们提供了直尺、软尺、折尺、短尺,量的物体有硬的、有软的(如纸条)、还有一些很长的。我这样做,只是想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用折尺量时,可以自己确定一个零刻度,或者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长度;短尺不够量时,可以在量过的地方作个记号再量;软的纸条可以把它对折再量。

    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法。量着每一个物体,有独自操作的,有同桌协作的,有小组几人合作的……

    欣赏着孩子们在探索的情境中学习的场景,我真的为孩子们的进步而高兴。

    “这个怎么量啊?”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一看是班上一个成绩不算理想的孩子,只见他手拿一把折尺,扯着一根绒线无从下手。

    见此情景,我发现自己出差错了。本来这个操作材料是应该发给他的同桌的(发材料时我有意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材料,其用意是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于是,我赶紧跑到这个学生身边,想要告诉他应该怎么量。他说:“老师,让我再想想吧。”这一句话堵住了我的口。 是啊!谁说他就不能量出来?我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以更多的期待呢?

    我点点头,用我的目光告诉他:“老师相信你。”

    班上的学生都量完了,只有他还在摆弄,学生们有些等不及了,都急着想要告诉他。我说:“我们先交流一下,等等他,相信他一定会量出来的。”

    果然,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一个惊喜地声音:“老师,我量出来了,是26厘米!”只见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说道:“我把这根绒线对折,然后在4厘米处开始量,量到17厘米处,我想如果它是一根的话就是17减4,应该是13厘米长,现在它有对折的两段,那就应该是26厘米。”学生们都讶异地看着他,同桌已经急不可待地帮他检查起来,也喊着:“对,是26厘米,他量对了。”望着他充满自信、洋溢着灿烂小脸儿,我也笑了。

    “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是能力,最后是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般学生通过思考已经得出结论了,可是后进生却离结论还差一步,限于教学时间,教师便会以很多学生都懂了为理由而草草收场。可是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潜有的灵性就让老师在无形中抹杀了,失败的阴影会一直笼罩着他们,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他们仿佛是个旁观者,任凭其他学生情绪激昂而自己却无动于衷,这样他们还能有自信吗?还能谈得上体验思考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幸福吗?有时候想想,所谓的后进生真的是由我们教师造成的,只要愿意给他们时间,只要给予他希望,他们完全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出色。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不仅是孩子们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师生情感有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作为老师,我们应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特别是后进生,要让他们也和其他孩子一起共享学习的快乐,能够使他们在课堂上就有所体悟、有所得、有自己的一定想法和收获,让他们也在课堂上昂起头来,而不是靠课外的辅导来提高他们的成绩。要知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的那份快乐是老师永远无法给予的。 

    让每个孩子轻松、自信地展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自我吧,也许这样我们才能真实地感受到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最为真实的变化。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