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我新课改(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05: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教我新课改(网友来稿)

龙虎中学:陈毓君

学生教我新课改(网友来稿)

            2002年八月的一天,坐在教育局五楼的会议大厅里,第一次听到“新课改”时,我有些不经意;在随后的报刊上读到“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颠覆”时,我有些诧异;当我在互联网上随手打开几个教育论坛,看到铺天盖地的“新课改”时,我终于感到了震栗。

           此后是忙碌而又紧张的上岗培训,我认真作好笔记,认真领悟会议精神,将那本厚厚的《课程标准解读》读了又读,在“人教网”上将“实验区来稿”浏览个遍,总以为这样该行了吧,但心中还是惴惴的,于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不是连专家都说,新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咱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吧。

            终于就站在了七年级的课堂上,第一堂课的具体情形已经忘了,只记得我把“自主、合作、探究”这六个大字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时,孩子们都一脸好奇的看着我,我转过身大声对他们说,孩子们,我们要进行语文学习的革命啦,然后满怀激情的将这六个大字罗里罗嗦的解释了一节课。

开学没几天,一堂预习课上,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要放在往常,我就告诉他了,但现在不行,问他带工具书没有,他没带,我到处借,还别说,班上就没几个孩子带,好不容易借到一本词典,我守着他查,查字法小学就学过,他显得轻车熟路,我不放松,又问他这个字在这个语境里该作什么讲,他也很容易的回答正确了,于是我借题发挥,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又慷慨陈词了一番,最后沉痛的说,孩子们,我们7-9年级要学习大约3500个汉字,如果老师都一一告诉你们它们的读音和意义,那我们的语文课还上不上了?这以后的预习课,我发现孩子们的桌上都悄悄的放了一本字典或词典,心中甚慰。

           讲丰子恺的《竹影》,在探究这一环节,有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会有一缕烟气?我一下子愣住了,在往常,我会说,这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可现在新课改能这样搪塞学生吗?我只好老老实实的告诉他,老师也不懂,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好吗?于是下面一片议论纷纷,争吵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汇总了几种意见,下来虚心向物理老师请教,老师看了孩子们的答案,笑着说,你班上的孩子还真有点探索的精神呀。这几个答案都有点道理呢,我一边暗喜,一边说哪里哪里,语文课只是一个平台嘛。在当天的教学札记中我写道,也许这节课我偏离了教学的重点,但是我没有熄灭探究的火花,我为孩子们致知的精神而欣喜。这让我联想到前些天到一中听课,是泰戈尔的那篇《金色花》吧,当老师问到为什么孩子要将他小小的影子投到妈妈的书页上,而且是正投在所读的地方。孩子们通过合作后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匪夷所思,那位刚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女教师幽幽地叹道,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呀。我相信这句话是教案中没有准备的,也以为这句话是整堂课中最为精彩的一句。

此后的语文课逐渐变得热闹起来,我记得《皇帝的新装》我们是在学校的旗台上的,孩子们拿着简陋的道具,把这个课本剧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课文,我就干脆让一些孩子来当老师,把教师用书、教案、下载的资料一股脑儿给他,让他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他在上面讲,我就坐在下面当学生,孩子还不放过我,偏要抽我起来回答问题。

渐渐的,孩子们的置疑能力大大提高,我有些招架不住了,一次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边有一句,“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一个孩子说翻译得不通顺,我不敢贸然回答,刚好当时初三也有这篇课文,找来一对,是这样翻译的“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孰优孰裂,显而易见,我不由得对这个孩子很是佩服,第二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上《斑羚飞渡》快要结束时,我和学生都沉浸在斑羚为了自救而自我牺牲的壮举中,忽然一个平时有些沉默的女孩子在下边怯生生的举手,我让她站起来说,她说,老师,人类真是残酷啊,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这么多斑羚掉下悬崖而不去救助他们呢?我一下子愣在那里,很久,很久。

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过去我一直以为这是特级教师的矫情,现在回味起来,觉得里边的确是大有深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于低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忽略了大脑与大脑的对垒,漠视了那些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在那些沉闷的课堂,老师忙于讲解,学生头也不抬的记笔记,我忍不住要像巴普洛夫一样发问,你们是要作速记员还是科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学生让我学会了怎样进行“新课改”,是为记,感谢我的孩子们。

 作者邮箱: chenzhou@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