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激励、理解、关爱](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09:0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则随笔[激励、理解、关爱](网友来稿)

瑾儿  

一则随笔[激励、理解、关爱](网友来稿)

  不经意间,四个寒暑从我身边匆匆溜走,再回首时,不及回味,它们便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了。眼下,又快放暑假了,我终于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二班这个集体,历经四度春秋,终于也将成为历史了--毕竟,孩子们长大了,暑假以后,他们将告别小学生活,走向人生的另一个征程。然而,我相信,我们共同度过的这一千四百多个日子,将会镌刻在彼此心中,成为记忆深处一道永不磨灭的痕迹。因为,我们之间有着一份不同寻常而又深厚的感情,用孩子们的话来说:“杨老师不但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依今天的情形来看确实如此,可我依然记得这一份认定来之不易。

一、激励,让孩子迈出勇敢、自信的步伐。

本学期是我带这个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开学初我就在想,我和孩子们已经共同度过一千二百多个日子了,在最后这段日子里,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无论是在为人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让孩子们有更大的进步。我也知道,其实这不仅是我的心愿,更是孩子们的目标,的确,上六年级了,学业成绩成为每一个学生关注的焦点,即使是那些过往大家心目中的“后进生”,他们心里也都憋着一股劲,希望赶上其他同学,重拾自己的尊严。于是,我告诉大家:现在你们又一次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不要沉迷于回忆过去,它已一去不复返;明智地把握现在,它属于你;勇敢地去迎接未知的明天,带着一颗坚毅的心,毫不畏惧。话虽如此,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班上一名女生,是大家公认的“后进生”,其学习成绩一直让她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一天,她跑来向我哭诉,说她的同桌又拿她刚发下来的英语测验卷取笑她,因为她又考了个不及格。我没有如她期许那般,对该名男生大肆责罚,只是明白地告诉她,我很理解她的心情,那名男生确实不该如此,但我又问她,男生所说的是否是事实。她沉默了。接着我对她说,自怨自艾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假如别人如此小瞧我,我一定不能让他得逞,我一定要叫他刮目相看,因此,换了我,我一定会认真地反省,努力证明给想羞辱我的人看,我比他更行,他没资格批评我。看她有点心动,我马上趁热打铁,鼓励她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气馁,顽强地学习,争取好成绩。后来,我从《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了第四届手拉手中国青少年作文大赛的启事,于是,我鼓励全班学生参加,并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不尝试则一定不会成功,当然,尝试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即使不成功,心里就无憾了。在我的鼓动下,全班都投了稿,我也花了不少工夫对这些参赛习作进行了反复修改。结果,共有十九名学生获奖,当中也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个被同桌嘲笑的女孩。可想而知,这一次“巨大”的成功对她而言,将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事实上,在毕业检测中,她的语文和数学都得了“A”,英语也及格了。问及她的成功经验,她说:“是老师的激励让我恢复了信心,让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班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理解,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

记得还在学生时代,我常常因师长对我们不理解而感到难过,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如今,我已成为他人的老师,当然更不能容许自己把这种遗憾带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重历我的苦痛。记得曾看过一本书,主要内容大概是一个旅美博士眼中的美国教育云云。书中的许多地方已然忘却,可其中的一个细节叫我难忘,说的是一位美国父亲与孩子说话时,总是蹲下来,目光平视对方。我想,惟独这样,才能把孩子放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理解他们,为他们着想。因此,我常常鞭策自己,一定要成为那种理解学生的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念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躁动期,他们特别敏感,特别“叛逆”,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尤其是大人所禁止的事物。与许许多多有同样问题出现的班级一样,我们班也出现了俗谓“早恋”的现象。看着孩子们深受困扰,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我不是不担心的,但我曾经耳闻目睹过的事实,告诉我稍一处理失当,将会产生可怕的副效应。为此,我经过一番审慎的考虑后,才采取了行动。我坦诚地告诉他们,其实老师也经历过花季,也曾有过相同的困惑,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喜欢优秀的异性是很正常的,这并不可耻,只能说明你的审美观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感情充其量只是一种好奇,跟成人之间的爱慕之情是不一样的,当你长大以后,才会发现原来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以前没发现是生活圈子太窄,见识太肤浅之故。然后我还故意给他们制造挫败感,两情相悦,还需要物质做保障,一个没有任何能力、还需要父母供养的人,凭什么给别人承诺,有什么资格谈感情。所以,如果他们希望将来有能力的话,现在就必须得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求知的黄金阶段。如此一来,这股暗流渐趋平静,我感觉得到,流淌在孩子们之间的是丝丝缕缕纯纯的友谊。

还有一件事,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那一天,我照常翻阅学生交回来的家校联系手册。当翻到一名平时表现优秀学生的手册时,看见其家长在“孝顺父母”一栏里选了“B”,在这个孩子而言,这不是正常现象。于是,我把这个孩子叫来,问她是怎么回事。孩子说,不知怎么的,妈妈批评她,她不服气,跟妈妈顶了嘴,虽然她心里明白不该这样,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母女之间起了冲突。我没有批评这个孩子,只是跟她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会让人后悔终身的。然后,我给孩子的妈妈写了回条:“我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问题的,他们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再‘盲从’父母师长,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这不代表他们不尊重、爱戴长辈了。跟她好好谈一谈吧,了解她,也让她了解你。我相信,彼此理解,一定能解决问题的。”后来,在家长会上,我见到了这位母亲,她跟我谈起这件事,那天因一点小事对孩子生起气来,还失手打了孩子一巴掌,事后很后悔,但又拉不下面子跟孩子和解。就在这尴尬的时候,没想到孩子回家后主动地向她道歉,并把我的回条交给了她,她以后也尝试着我的建议,现在,她们母女俩的感情很好……说着说着,我看见这位母亲的眼眶噙满了泪花。

我想是的,只有理解,才能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

三、信任,让孩子走向成功。

我发现我们学校的班主任都很累,这是因为在我们学校兼任班主任的恰好是语文老师,同时还兼任思想品德和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但在这些班主任当中,有的要更累些。为什么呢?据我观察发现,他们不但要像其他班主任一样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等等,而且还为学生包办了打扫教室、摆桌椅、出板报等所有工作。跟他们相比,我有时真的觉得有点惭愧,自己会不会太懒了呢?因为,我把打扫教室、出黑板报、管理图书、管好课堂纪律甚至班队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全都交给了学生。也曾有一些班主任对我说,那是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大了,可以放手的缘故。其实,我回想起来,我现在带的这个班是从三年级时带起的--那时候,班上最大的孩子也不过十岁。的确,刚开始的时候,班上所有的事我都一手包了,因为我担心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即使他们会做我仍不放心,我不相信他们会做好。结果,我天天累得够呛,天天加班,可依然“无怨无悔”“甘之若饴”。可后来发生了一个变故,有一段时间,我家里有事,无法把所有时间都耗在班上,有时还要请假,所以我不得不“分权”给班干部。结果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把班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别的不说,光说他们出的板报吧,比我出的更有创意,更为美观,还评上了A等。

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了孩子身上有无穷无尽的潜能,不管他们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生”还是“差生”。于是,我选择了“解放”自己,相信他们,课堂纪律、班容卫生、图书角、生物角等等,全归他们自己管,并且只要他是我们这个集体的一员,他就有权管。所以,到了今天,在孩子们高度“自治”的情况下,我们班可以每周都被评为“五星班”,每期墙报都被评为A等,每次班队活动都由他们自己主持,甚至由他们自己策划编排(如这次毕业晚会)……

我知道,是信任让孩子走向成功,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对此,我深信不疑。

四、关爱,让我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说到关爱学生,也许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诚然,这是应该的。但我觉得,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关爱他们的思想,关爱他们的品格,这才是首要的。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叶校长说过的这句话:“要教孩子成材,必先教他们成人。”至于其中的缘由,想必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也明白,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只举例说说我是怎么做的吧。我希望孩子们从小立志成材,因此我会经常把深深打动我的,无数清华北大英杰的事迹讲给孩子们听,也藉此打动他们,激发他们无限钦敬、神往之情,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发奋读书。我们会召开“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主题班会,谈谈“我眼中的自己”“同学眼里的我”“我希望XX同学……”等,让孩子们学会自省,学会与人相处。我们还举行“集体在我‘心’中”的班级常规评比活动,对为集体争光、行为表现优异者奖励以红“心”,对行为表现失当者提醒以蓝“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此外,说到关爱,我想还有一点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我们应当关爱“差生”。我们班有一个从香港来的孩子,他刚来的时候不会讲普通话,不会写规范字,各科成绩都不好,最要命的是他非常懒,不爱学习,学习不自觉。可想而知,测验考试不及格对于他而言,是家常便饭了。补充一句,这是他过去三年的情况。不过,在这次毕业检测中,他语文考了A,数学和英语都考了B。当然,有这样的结果,与他这学期跟过往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有关。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我在他的一次习作中找到了答案。他说,有一次他在无意中听到几个同学议论他,有的说他蠢,所以无论老师怎么为他补课他都原地踏步,没有进步。有的说他懒,有的说他没良心,等等,总之言下甚是瞧不起之意。他说他听了这话非常生气,很想揍那几个同学一顿,但转念一想,人家说的也不无道理,自己的确是偷懒、不用功。所以从此他下了决心,一定“痛改前非”,结果才有了这么大的转变。他说,幸亏老师没有放弃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帮助他,否则他也不会有此转变。所以,我想也许正因为我不但关爱他们每一个人,而且关爱他们的每一个方面,因此,他们都把我当作朋友。试问,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能比得到孩子们纯真的友谊更珍贵呢?

 作者邮箱: gz-yang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