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经典短文--兼谈高五册《孟子》单元教学(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14: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孟子》民本经典短文两篇--兼谈高五册《孟子》单元教学(网友来稿)

内蒙扎赉特旗一中 李殿林

《孟子》民本经典短文两篇--兼谈高五册《孟子》单元教学(网友来稿)

          其一 (梁惠王章句下七)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後察之;见可杀焉,然後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後可以为民父母。”

           其二 (梁惠王章句下十)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仁政”、“民本”、“性善”是孟子思想最重要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单元全是《孟子》,是经典;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优势,使学生了解经典,认识经典,对《孟子》有最大程度的接受,最大程度的走近或走进这位中国的亚圣。为此,特选两篇短文谈谈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短文是讲如何选拔人才和罢黜官吏的,第二篇短文是讲如何对待战败国的。两文都是集中反映孟子“民本”思想的名篇。语言浅近,言之成理,通俗易懂。是配合课文教学的极好材料。至于怎么用,方法多样。本人的做法是:

(1)把两文改写成两道问题;下面是根据短文改成的两道题:

题一、从孟子“民本”思想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国之君,你怎样选拔人才,怎样罢免官员、怎样处决罪犯?

题二、从孟子“民本”思想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国之君,对于被你打败的国家(当然是正义的战争),你是吞并它还是不吞并它?

(2)然后启发学生从孟子“民本”思想的角度回答;

(3)通过互相启发讨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与《孟子》的观点一致的;

(4)最后拿出原文发给学生阅读,学生读后会有一种十分亲近的感觉。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学生兴趣高、效果也好。

   这两篇短文在什么时候用为好?我的看法是在教学《孟子见梁襄王》时用最好。因为这一课是本单元中反映“民本”思想的最后一课,是总结课,需要对“民本”思想做一总结。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还应该考虑以下两方面。

   充分利用好《读本》。尽可能多地读一些孟子的文章是理解孟子、接受孟子的唯一有效途径。《读本》所选的《孟子》文章除了《许行》稍长之外,其他的都可纳入学习之列。考虑到课外阅读的特点,具体学法要做到三“当”:当堂读熟,当堂读懂,当堂背诵。我一直认为,“经典”必须要背一背,哪怕背其中的一两句话也好。课本和《读本》中课文的学习就是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熟记其中的名句。如“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寡人愿安承教》)“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所谓故国者》)“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重视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文章思路仍然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领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和说理的逻辑力量是单元学习重点之一,这需要理清思路。另外,像《孟子》这样的经典论文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也就是说,光靠翻译是不够的。下面以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为例说明理清思路对于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很长,三项工作缺一不可,即读熟、译对、理思路。其思路如下:

(1)齐宣王想称霸(但是他还没有行“仁政”)。

(2)孟子告诉他要行“王道”,不能行“霸道”,即“保民而王”。

(3)孟子认为齐宣王能行“王道”,他有行“王道”的基础:他不忍杀牛,说明他有仁爱之心。

(4)但齐国百姓并不知道齐宣王有仁爱之心:百姓把他的“以羊易牛”看做是吝啬。

同时也说明齐宣王并未施恩于百姓,从而为下文劝说宣王推恩于百姓铺垫。

(5)孟子以“举百钧不举一羽”“察毫末不见舆薪”为喻,说明齐宣王能行“仁政”,只是他没有去做。

(6)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劝说齐宣王怎样行“仁政”,告诉他推“对禽兽之恩”于百姓就能行“仁政”。

(7)但是齐宣王现在急于要做的不是推恩、行“仁政”,而是“兴甲兵”、用武力吞并他国,成就其所大欲。

(8)孟子接着以“邹楚人战”为喻告诉他这不可能实现。

(9)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行:“反其本”、“发政施仁”。

(10)齐宣王被说服了,他向孟子请教“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11)孟子告诉他应该怎么办,即怎样才能“保民而王”?分四个小层次:

   A、您不该怎么办:不能让百姓无恒产;不能用刑法惩治犯法的老百姓。

   B、您应该怎么办:让百姓有恒产;对百姓进行善的教化,得到民心;

   C、齐国的现状怎样:百姓无恒产;百姓无礼义。

   D、您当务之急应该怎么办:加强纺织业建设,解决老百姓穿衣服的问题;加强养殖业建设,解决老百姓菜篮子的问题;加强农业生产,解决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高度重视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的品德修养,尤其是敬老爱幼的美德。

    以上就是本文的思路。 理清了思路,就知道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到底都说了些什么,也领会了孟子说理的逻辑力量。单元的其它课文虽然没有本文长,但理清内部层次也是十分必要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经典里面“经典”的东西,让学生知道经典就是经典,不精心咀嚼是不行的。如果又能从经典的学习中感受、了解了中国的古老文化,那又是一大收获。另外,一个高中生对中国的第二圣人孟子知之甚少也是文化素养欠缺的表现。

作者邮箱: lidianlin_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