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0: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有源头活水来(网友来稿)

宋冬英 张月  

 

     语文,从古至今都说是学生的主科。随着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下发及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的“板块漂移学说”已固定为两大板:阅读与写作,它们就像人的唇齿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活水,写作是阅读的蓄水池。正如宋代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今天新大纲强调作文的自由表达,淡化文体,降低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写出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示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这就更要求学生多角度去拓宽视野。而这一目的的达到只有靠--阅读,而阅读什么?

  一 读“生活”

生活如同聚宝盆,里面的甘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作文课上学生往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变视而不见为见而止步,变无目的观察为有的放矢。如读朱自清的《春》学生虽觉的美,可只能在脑中绘画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一种似懂非懂的心理。春天来了,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田野去观察美丽的紫荆花。指导从花的外形、颜色、结构上仔细观察,重点看看它的娇小朴实无芳香,却能飘扬在香港的区旗上受人爱戴……如此学生写的文章令我陶醉,也许会令朱自清憾颜。

二、读“亲人”

   总觉得生活中的人千篇一律,却忘了莎士比亚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莫泊桑之师福楼拜的“睁开第三只眼”的理论,才发现世界上的确有“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手拿了块木头削了几下按上的”其实学生不用刻意找对象,天天在亲人的呵护下成长,却很少用眼去观察。我曾布置学生回家观察父母的背影半小时,结果作文课上的一篇篇作品令我潸然泪下。一位同学写道:“我第一次如此专注的偷偷望着父亲沉思时的背影,昏黄的灯光下并不能掩盖他的高大强健的身影。我知道这高大强健的身影曾经负担过整整三个家庭的重担,也曾为他赢过半抽屉的奖状,更为我们营造了现在这个温馨美满的家庭。然而……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在风风雨雨中艰难跋涉时的身影,……”读读身边的亲人,既进行了情感教育,又积累了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三、读“名著”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可少的,通过专业知识,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像名著中的思想文化著作。如《论语》教会学习方法、态度,《鲁滨逊漂流记》教会人学会坚强,《童年》教人学会苦难。而这些文学作品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在自己的写作时时刻注意“情景交融”。如《骆驼祥子》,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文章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因而在作文课上,学生在《忘不了……》中这样写道:“又下起了倾盆大雨,云带着伞飞快的跑着,天空万箭射地,泥泞不堪,风狂怒的无情的抽打着云的脸……”

四、读媒体

    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使教育方式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课堂已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家庭、社会即将成为学习的主阵地,而网络的日新月异,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打开网络,读尽天下之事。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们利用媒体共读了野生动物頻危的画面,看到了藏羚羊的犄角,目睹了熊猫合不上的双眼,亲历了大象牙骨的脱落,记下了熊被抽取胆汁的苦不堪言……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大自然在被破坏,于是课堂也消失了以往的喧闹。在作文课上,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森林受阳光抚照的地方,孔雀出来散步,多么悠闲;百花之王牡丹盛开,多么娇艳;狐假虎威的狐狸也改过自新了;大森林呈现;地球村上流出一条清澈的小溪,是用欢声笑语融会成的。”当然媒体还有电视,这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其发挥积极作用。像“人与自然”、“道德与法制”、“电视散文”、“东方小故事”……等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于漪老师曾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流淌。”只要学生多读,多角度去读,时代的活水定能激活学生的喷薄难羁的审美清泉。

 作者邮箱: shiqingguo_7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