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致用问题(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9:28: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致用问题(教师中心稿)

   宾玉平

语文教学中的致用问题(教师中心稿)

(康定师范学校,四川康定   626000)

【摘   要】剔除应试之风,认清语文学习目的,明确以“致用”为本的教、学目标;改革评课标准和考试制度,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教学导向;改革语文教材,充实新鲜的应用范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致用   改革   构建   培养   应用能力

早在23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曾大声疾呼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如今改变了多少?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了多少呢?

青年科学家杨卫在《仰看中学语文》中说:“清华大学的学生是高考中的佼佼者,但语文水平却不敢恭维。仅以我指导过的学生为例,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能流畅地用中文表达的人不足一半。我这个没有受过正规语文教育的人却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们批削论文,润色文字。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同时,需要写一篇‘哲学论文’,这又成了那些中学语文不好的同学的鬼门关。”[1]原华南师大教授曹础基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多读书》中也说:“60年代之前,拿起一本书,发现有错别字就当怪事,今天,发现一本书没有错别字也当怪事;每天,翻开报纸,错字病句,要找就有;最近看青年歌手比赛,连最流行的歌词都读不断句;收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送来的毕业茶会的请帖,希望找到一份没有错误的,很难。”[2]

大学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语文水平如此,更何况中小学生呢?

究其原因,可能有许多种,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没有解决好“学以致用”问题。尽管近些年来,语文教研教改成果不少,从语文学科性质讨论到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从教材编写到学法训练,可谓“应有尽有”,但受限于“应试”教育和落后的教育评估制度,研究的多,推广的少。放眼于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满目多是应试、应试、再应试。“中小学生忙着应试,没完没了地练习,哪有时间读书?大学生呢?平时记笔记或者复印别人的笔记,考前背笔记,毕业摔笔记。”[3]学以致用无从谈起,语文水平岂能提高?

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剔除应试之风,认清语文学习目的,明确以“致用”为本的教、学目标

教的目的在于不教,不在于考试;学的目的在于运用,也不在于考试。要做到教以致用为本,学以运用为上。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学生优秀的语文素质和应用能力。有的人背功极好,整天啃读书本,考试时分数极高,近乎考试机器,却不能正确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

语文教学的应试目的,与“语文教育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宽容性”的特点显然是不相容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但不是简单的容器。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全部历史。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4]高分低能的现象,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与21世纪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

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都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精神。结束了近年来语文界关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论。我们应该在教学的致用问题上、在语文学习的运用上、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问题上多下下功夫了。

二、改革评课标准和考试制度,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导向

语文课有其自身的客观的规律性的特点。就中师语文课来说,这堂课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而不是政治课、历史课等其他课;这堂课是否是中师语文课(中师语文课特别强调要具有教与学的师范性),而不是中学语文课或大学语文课或其他语文课;这堂课是否体现了创新教育、学法训练等新的教育思想;这堂课是否体现教者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和恰当的教学艺术;这堂课是否展示了教者的教学基本功;这堂课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评课中必须注意的规律性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是长期以来人们评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的最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应试的狂热已经形成对教学改革的难以解脱的束缚。这是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的恶性竞争所造成的。改革考试与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已是当务之急。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个性心理、个人情感、创新思维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大面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必须彻底抛弃唯考试成绩而论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

什么样的考试才是科学的?就标准化考试来说,在国外曾流行了相当一段时期,后来引入国内,又流行了这许多年(如今还在流行)。标准化考试是科学的考试吗?不是。标准化考试除了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准确“存储器”以外,还有什么呢?没有!“存储器”可以当书本、可以当录音机使用,但绝对是没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

很多事物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硬要用标准化的方式去考,岂不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吗?去年的高考作文考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就出得很好,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也出得很好。这两个作文试题都是材料作文,除了在字数上都要求不低于800字以外,没有其他的限制,给了学生很大的思想和写作空间。考生中写作水平高的有足够的发挥余地,写作水平低的也不会无话可写或无从下笔。能考查出考生是否学得灵活、学得通脱,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是否具备学以致用、用中创新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对于那些只知读死书、啃书本的考生来说,就很难写好这样的作文了。

这两个作文考题的导向是很好的。可是其它的考题呢?这两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中,除了作文以外,都还有60分的纯标准化试题。本来,适当采用一些有完全标准答案的试题,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阅读分析类试题,也让考生在众多答案中去挑选那“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显然违背了语文阅读的模糊性特质。同样的事物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也可以有相同的答案。用文学的观点来看,“形象总是要大于思维的”,怎么能用一个标准答案去统一不同人的认识和理解呢?这不是钳制人的思想吗?也许,很多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在这种“唯一的标准答案”中被迫丢失了。

素质教育并不反对所有考试,但必须反对一切唯考试而论的评估观念、评估制度、评估行为。有些地方的小学,在评价小学生的学业与操行时,也不再用百分制,而采用了富有情感的描述性和综合性的评估方式。事实上这种方式更能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个性品质、创造素质和应用能力。但愿这样的方式能得到推广。

只有彻底解决了教学评估和教学导向问题,才可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中创新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改革语文教材,提供富有时代特色、充满新知和活力的应用范例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本的依据,更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范本。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和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我们的教材有全国版、地方版,有高中版、中专版……版本不可谓不多,也有些版本教材作了些新的探索。可是,在众多的文选式语文教材中,所选范文都大同小异。全国众多的教师、教参编写者,都在全国统一的考试指挥棒下,按照统一的“模板”阐释课文,让几亿孩子学着全国统一的教材文章,不是试图在用统一的言语方式、统一的审美视点、统一的“精神”、统一标准的考试去“统一”全国几亿孩子的大脑吗?如此“统一”能培养出多少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呢?这样的教材显然是不符合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的要求的。

教材是用于教学的最基本的材料,选文必须具有典型性、模范性、时代性,足以让人学习、理解和模仿。现有语文教材的问题,一是“厚古薄今”,反映当代文化科技的课文少之又少。这显然不适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二是由于狭隘的“思想性”、“教育性”观念作怪,思想不够解放,以至不少名家入选的并非他们的第一流作品。例如,鲁迅《文学与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早可以更换成《热风》或《准风月谈》中其他一些文章了。冰心的作品,为什么老是一篇《小橘灯》呢?她的《寄小读者》、《繁星》、《春水》中的许多作品,写得不是更好吗!《红楼梦》节选,如果选《戴玉葬花》,也绝不会比《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差。为什么不把思想观念再解放一些呢?三是有的选文因年代久远而难为学生所理解。如屈原《离骚》,尽管其思想性、文学艺术性都堪称典范,但其语言文字较为艰深,难为现代中学生所理解,是否可用更易阅读理解的古诗文来替换呢?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现有经济、文化、教育条件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和贫困地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需要(在不少地方,教材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因此不断更新教材,提供富有时代特色、充满新知和活力的应用范例,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19世纪以来形成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智育教育、学科中心的教育,是以博取功名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是提倡和造就一种民主的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按照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与中国传统教育存在极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

现代社会由于分工的越来越细致和突飞猛进的知识更新,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现代教学“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课程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性实践,在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5]

现代课堂教学要多用自学辅导、问题教学、以“探索-发现”为主的研究性教学、合作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良好合作精神的、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并进入家庭,为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可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的重要意义。

五、用“大语文”观点,建立好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学体制,不断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学习课外用,这是基本的教学观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存在,是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重要特征。校内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家庭语文学习活动、社会语文学习活动不仅是课堂语文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所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才能使学生的应用技能得到不断的巩固、熟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卫,《仰看中学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3-14期。

[2][3]曹础基,《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多读书》[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8期。

[4]顾明远,《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5-16期。

[5]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一期。(转自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