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与教参的几处矛盾(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6: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与教参的几处矛盾(网友来稿)

陈林森  

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与教参的几处矛盾(网友来稿)

  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与教参的几处矛盾

陈林森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估计会稳定三五年。这套教材与上一套有较大变化。在使用中我们发现在有关作者和背景介绍上,课本与教参存在几处互相矛盾的地方。

一、第1课:毛泽东有没有指挥上杭战役?毛泽东词二首中《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介绍,课本的注释说:“1929年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这一年秋,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领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当地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了红军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当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后,作者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9月来信。11月26日,作者又回到前委工作。”但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通称“教参”)却说:“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两处叙述的矛盾在于:按课本的说法,上杭战役应当发生在1929年11月26日以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四军领导岗位,这次战役是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进行的,战斗的结果是攻克了上杭。按《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攻克上杭是在1929年9月21日这一天,即重阳节之前,而毛泽东是在上杭战役之后、重阳节这一天(10月11日)来到上杭的;上杭战役不是由毛、朱指挥的,是在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之后发生的。课本的注释自身还有一处矛盾,即按其所说,上杭战役结束时至少离重阳节有一个多月,即使课本的说法属实,作者也不可能在重阳节这一天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上杭,反过来说,毛泽东不可能在上杭战役胜利之前一个多月吟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

二、第2课:徐志摩出生于1896年还是1897年?关于徐志摩的生卒年限。课本上标注的是(1896-1931),教学用书上标注的是(1897-1931),生年相差一年。

三、第2课:剑桥大学在伦敦还是在另一座城市?对于剑桥的解释,课本上说是“英格兰的一个城市”,教学用书的说法是:“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按后者的说法,剑桥是属于伦敦的一处地方。至于称英国还是称英格兰,另当别论。

四、第10课: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害的时间,课本注释说:“1968年3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教学用书上说:“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

五、第12课:史怀哲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第12课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的《我的呼吁》是一篇新课文,对于作者的国籍,课本的注释为“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教学用书的“有关资料”中说他是“德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一个说是法国人,一个说是德国人。一个人的出生地和他的祖籍可能不一致,但他的国籍一般只能有一个。

六、第12课:史怀哲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在哪一年?课本上的注释说史怀哲“195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而教学用书写道:“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

以上资料,课本和教学用书在打架。虽说大千世界,不少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常识,其答案只能是“唯一”。例如徐志摩出生在1897年,就不可能还出生在1896年。其实,要从以上两种说法中找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并不难,如果教师手头的资料不够,到图书馆、新华书店、互联网上都能查证到准确或比较准确的说法。问题是,课本和教参应该保持基础知识的统一,如有不同说法,应一并罗列并提出自己的倾向,而不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根据这两本书的封面可知,它们的编者是一个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这就更使人难以理解了。在实际教学中,这可能给教师带来备课的困惑,也可能给学生传播错误的信息,至少这是很不严肃的一件事。(正文1586字)

2003/9/5

 作者邮箱: xzcls4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