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师生间的一崇斗想到的……(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8: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由师生间的一崇斗想到的……(网友来稿)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任德芳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女子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教学参考)课堂上学了《木兰诗》,对木兰的人物形象、材料的详略安排、语言修辞的运用等充分讨论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因为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木兰乔装代父从军为题材的各种地方戏有很多,尤为著名的当属老艺术家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修课上,我们打算对搜集到的关于木兰的各种材料集中欣赏。没想到,却引起了师生间一场激烈的辩斗……

一上课,我用精心设计的导语引入新课。一片欢呼雀跃,他们还兴致勃勃地背诵了《木兰诗》全文。接着,我按计划播放常香玉的著名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和《脱去了连环甲》,那声音真是珠圆玉润,淳厚中透出一股阳刚之气。当我从讲台上转过背,哎呀,不得了,看到的是一张张苦瓜脸……有的还夸张的长舒一口气:“唉!可唱完了!”我很生气。我批评了他们。我的语调很高。但我马上静下心来,自觉有些莽撞,学生的这种表现是有来由的,不妨来场辩论。现在,将辩论双方的观点归纳如下:

正方(师):应该热爱我们民族的东西。民族的,中国特色的,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这正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不但要热爱,更要继承和发扬。当然,不否认有年龄的因素。可是,我们(为了避免树敌太多,不用你们)喜欢什么呢?游戏?可乐?流行歌曲?涂了厚厚奶油的汉堡包?西化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据我了解,一些日本和欧美的卡通片和游戏软件,并不在本国销售,就是为了本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干嘛要舔着人家吃剩的西餐碟子上那点残渣还自鸣得意,呜呜不已呢?

反方(生):不好听,所以不喜欢,也就不关心。(沉默。但脸上分明写满不在意、不服气--老师老土!“我只要快乐就好”的论调冲昏了他们的头脑。)

针对这件事,我做了如下反思:

第一、我们大多数老师跟学生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代沟”,跨越鸿沟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尤其是教师。不同的生活时代和背景,造成了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要做到“0距离”接触学生,就需要教师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社会上不断涌现的现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做法要坚决摒除;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对年轻人的观点要敢于承认和接受。当我们看不惯学生的一些举动时,就想想“我从学生时代走来,我也有过年轻的躁动和迷茫”。在学业和为人上,我们是他们的师长,可是在其他方面,他们或许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我们上课时电脑操作不是经常请教学生吗?我喊过牛宗元“老师”,感觉自己和学生很平等。另外,不断充电很重要。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可以获取全方位的信息时,我们还固守着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就严重落伍了。跨过“代沟”,我们所作的任何付出才会被理解,也才会发挥实效,而非教师的一厢情愿。

第二、从反面看来,我们又不能因为要接近学生而一味的迎合他们,对他们思想上的不良端倪放任自流。今天的社会,肤浅、浮躁的空气布满了每一寸空间。我们的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新奇事物很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而他们的处世态度却不成熟,辨识美丑的能力还不高,不会不被环境感染。作为老师,想扭转整个社会风气,或许是螳臂当车。可是,面对学生,我们是镜子,是阳光,我们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影像。我们是有理由也有可能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当然,这要求我们本身品行端正,趣味高雅,不追风逐浪,不随波逐流。然后,以各种方式尤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升他们的品味。这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程,也许需要我们一辈子的付出。

(以上看法或许并不恰当,亦有不自量之嫌,却属肺腑之言,此刻,感慨万端,不知所言。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邮箱: goldenfish89520@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