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口头表达(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9: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标准下的口头表达(网友来稿)

■温州中学    郑可菜

“重读写,轻听说”,是中学表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口头表达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按许多教师的理解,“口头表达”是幼儿班的讲故事,初中的复述,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加上高中课时紧张,高中阶段已无须针对“口头表达”加强训练。但实际上,现今高中学生“说”的能力低下,平时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一到给话题正规的“口头表达”时间则是辞不达意或缄口不语。尤其是在南方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极大,而平常学生的交谈多用方言的情况下,这种“笨嘴舌拙”的现象更是普遍。更由于语文教学中对这个重要的环节忽视,许多同学更是不敢说也不知道怎么说。现状可谓堪忧。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在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把“表达与交流”作为必修课程的要点:要求学生“……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同样在2003年版《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等并列作为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口语交际有这样的要求:“自信地表达,文明得体地交流,关于倾听,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头表达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演讲和辨认能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校园里,当班干部要演讲,组织活动要说明规则;走上社会,种种就业、竞争、挑战与口头表达息息相关,它是应用最广泛的交际方式:找工作,推荐自己;就职上任,阐明主张;参加活动,即席发言;合作共事等等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不应该光提倡“为高考而表达”,语文表达教学不应纯粹是为高考作文的那一篇表达,更应提倡为“为做人而表达”。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口头表达”恰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表达思想方式之一。它一改教学中由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也来做课堂的主宰者,大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口头表达”应当作为素质教育的这曲大戏中“重头戏”上演。

一、遵循性情,培养兴趣 

“让全班同学听我一个人讲话?”乍一听,许多同学的回答都是“不行!”“即使我有胆量也没有材料。”对于上讲台作口头表达大部分学生畏缩不敢的。怎么办?能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现今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渴望表现自己的才智。他们思想开放、生性活跃,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类型。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根据这种基本的心态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适当地加以引导使他们有机会显露“才华”,唤醒学生表达的表现欲,从而表现自我才能--演说才能。

“口头表达”的开展,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较强刺激的兴奋点,让学生跃跃欲试,培养“说”心理态势。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的积极性。消除“害怕”心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能把“苦差”变为“乐事”。要想让学生站起来讲,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了解学生最敏感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来出题,来迎合他们的心理和爱好。话题设置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诸如“周杰伦的酷”、“灌篮高手”、“我眼中最有特点的同学”……一给这样的题目,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因为这些正是他们平常最爱讨论、争议的,一股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学生兴致勃勃。记得元旦那一天,过节日的气氛很浓,学校恰逢校庆没有放假,班级又没有组织活动,受气氛的感染,学生一个个自发的上讲台讲述“我最喜欢的歌手”,末了,还都深情唱起歌来了。学生的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有吸引力,有感染力,那渗透情感的语言,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同学带入境界,让人忍俊不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老师给出一些难度较大的话题,可关于时事方面、思想意识方面或是校园建设方面等,如《我看明星的炒作》、《我们的校训》和《我说抢购板蓝根之风》,这些都校园的、社会的热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只有前提--话题设置有意思,让学生觉得我也想说几句,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教师要创设的自由、民主、活泼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老师的角色谈化,尽量以鼓励,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量让较大胆的学生开始,引导其他不善言语的同学。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加强口头表达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表达、讲述。

二、教学设置,活跃课堂

“口头表达”,不等同于一般的“说话”,它要求对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的材料进行筛选,提取其中有意义、有艺术表现力的进行讲述。怎样才能使学生“动之于心”而“发之于口”,“情动于衷”而“辞发乎外”?从“心中”到“口中”,要经过周密的思考,通俗地说“想清楚、想明白”,才能作完整的口头表达,口头表达对于思维训练较高的要求。

《语文思维培育学》中谈了思维分类的问题,即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可作出不同的分类。例如:从思维者是个体还是群体上,可分为个体思维和社会(集体)思维;从思维规律上,可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从思维程序上,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从思维品质上,可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上,可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需要训练,训练应有可操作性。为此,设置了以下几种“口头表达”的模式:

(一) 每堂语文课的开始三至五分钟可以让学生按学号轮流上讲台将自己已准备好的话题内容作口头表达;对声音、姿态表情都作详细的要求,发音正确、清晰,要做到音量适中,抑扬变化,语速适当。对内容不作具体的要求。

(二) 专门抽出一、二堂课让学生作一句话表达、片段表达,进一步要求口语表达内容得体、充实、生动。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环境中向听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三) 课堂即兴口头表达,如结合课文请学生介绍作家或时代背景,请学生讲解名人名言或成语,让学生讲故事等;如讲到字词的锤炼时插入的贾岛的“推敲”故事。

(四) 布置家庭作业式,如提前布置口头表达题目,使创学生通过充分的准备后再到课堂当众表达。如“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使你最动感情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口头讲述这件事,要讲出真实的感情来。”又如,对一句诗、一段话、一幅图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 评述性的口头表达。让学生观察事物或阅读材料,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评析,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看法、感受。可选取《语文读本》的篇目作为阅读材料来评析,这样既保证了读本的阅读又落实了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大部分同学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之后,认为围绕话题自己有话可说,喜欢上这样活泼轻松的课,可以让自己看到同学的闪光点,连“金口难开”的同学也受其他同学的感染也慢慢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作些口头表达了。对此,我特意在任课的三个班级中作对这种口头表达作了一个调查,数据统计情况见下表:

          项目

班级 不喜欢口头表达 喜欢口头表达

入学时 第二学期末 入学时 第二学期末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2002级高一(6班) 52 74% 40 32% 51 20% 48 68%

2002级高一(7班) 54 71% 45 26% 50 26% 46 79%

2002级高一(8班) 53 80% 52 38% 49 28% 43 72%

上述是通过不计名问卷调查得出的的结果。结果显示,一年后学生对口头表达感兴趣的平均已达73%,其余的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前后数据对比明显,证明了上述种种口头表达课堂教学设置是成功的,它的确能够激起学生对口头表达的兴趣。

三、训练思维,表现自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谁就首先要发展人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从“心中”到“口中”,从“静”到“动”,口头表达可以训练以下几种思维:

1. 训练流畅性思维。

口头表达与说话同属于表达,但思维表现有较大的区别。许多学生平常说话口若悬河,但口头表达时却表达得支支吾吾,内容拉杂。究其原因是自然说话的特点是比较“散”:可以东拉西扯,可以前言不搭后语--前言后语缺少连贯;而口头表达恰是要尽量回避这一点,要求目的性强,不允许“散”,不允许跑题,必须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如学生说话时有这样的句子:“今天我忘了戴符号”、“让我们来看看现状先”(温州方言中习惯将“校徽”说成“符号”;往往将副词“先”等放到句末),就是没将方言式口语向正规口语转化的典型例子。

2. 训练逻辑性思维

自然说话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短”,说话的内容“简短”,即使有一个集中的话题,也是三言两语,说完即止。但口头表达要求有程序性,即指口头表达要保持正确的方向性,明确的层次性、条理性和合理的逻辑性。要形成一条线索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严密的思路。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①它不允许“短”,要化“短”为“长”,化“点”为“面”,把较集中的一个“点”,进行扩展,学生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此进行扩展、生发开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求具体、细致。如对于“珍珠”,说话时就说“珍珠美丽亮洁”,但口头表达,要东扩西展,可说到一位风情万种、珠光宝气的贵妇,可说到大海的眼泪,可说到“十年磨一剑”的辛苦……

3. 训练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要求人们跳出点、线、面的限制,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各个方向去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考虑问题,也就是要“立起来思考”。相对来说,这是对口头表达最高要求,大部分多的同学难以达到这一要求。但在教学中老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大胆设想,综合思考,从而抓住重点,从而将口头表达表述得有声有色。如 “台阶的联想”一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联系社会的不同方面等等,便可得到多种主题。如“要循序渐进”“成功的路是不平坦的”“战胜困难前进”“从零做起,永不止步”“打好基础,扎实提高”“赞人梯精神”等等。

思维是决定了一个的人思考、行动等,是一切行动的准绳,是“源”,口语交际、写作能力,是“流”。只有“开源”才能“畅流”,我们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口语交际应付自如,使学生在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在关键时刻产生一个“飞跃”,因为有“相当的思维能力”是“写得好的先决条件”(张志公)。训练了思维,无论平时口语交际还是应试作题,都会很有章法,成竹在胸。

三、激励落实,长抓不懈

由“笔写”到“口述”,就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当然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处于口头表达是在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则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加大辅导力度,从心理方面予以引导。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挖掘、多鼓励,不能奚落。使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情感发展脉搏,从而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口头表达角度来看的“能说会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好能从小学、初中、高中做到口语训练一体化。高中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有关表达的学识、情感蕴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观察生活、收集材料以及构思、剪裁等写作技巧也有了较高的驾御能力。口头表达训练的侧重点可以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可以说,口头表达训练让学生敢想敢说,想什么说什么,是学生从为“写作而写作”转换到说出有自己真实情感、独到看法来的关键之一。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标提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在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二、三册中将“写作”与“口语交际”并重;在第一册中设置了“口语表达的要求”“即席发言”“演讲”三个专项训练,口头表达下逐渐地被重视起来。对口头表达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学生的素质重视,它可以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部分地方教育行政科研单位提出“做人表达”教学模式中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方法。经过不断地历练,提高一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胆量,也能达到优化写作课堂的教学目的。

注: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