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避免重理轻文(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9:28: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要避免重理轻文(教师中心稿)

刘星河       --谈对语文新教材的理解 `

语文教学要避免重理轻文(教师中心稿)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形容为: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缺乏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教学内容程式化,从字、词、句、语法、修辞、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到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生硬刻板。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分数,得不到享受,没有乐趣。所以,语文老师苦心钻研教材,呕心沥血,一节课下来声嘶力竭,但吃力不讨好。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埋头苦记,被动地咀嚼一切知识,吞咽费劲,苦不堪言! 究其原因,原来是应试教育在作怪,教师重视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从2000年秋季开始,现行高中语文教学课本便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开始“更新换代”。本人通过学习它的内容、体系和它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觉得我们的教与学都不能再用以前的老眼光老来对待它了,必须要有全新的观念和方法,其中最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语文教学要避免“重理轻文”。

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

    课本前面的“说明”谈到了这次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说明”中提到了要“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所不曾重视的,这是对语文的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一个新特征,它赋予了新教材一个神圣的使命--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也就是把语文的“人文性”摆到了重要地位。

二、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说明了语文教学不能“重理轻文”。。

    以高二新教材为例: 新教材对高二学年的教学内容是这样规定的: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规定了高二一学年的学习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是高二一学年的学习要求,这就是要能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图示如下:

      初步欣赏        文学作品

                       ↓              ↓

(要求)        (内容)

    这就是说,通过高二一学年的学习,我们将基本了解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名家经典,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既是高二学年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

    第三册课本共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第二、三单元古代诗歌;第四、五单元现当代散文名篇;第六单元古代散文名篇。很明显,新教材的选文思路和培养目标是非常一致的。

三、新教材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来。

    长期以来,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主要是内容语法修辞上,而现在变成了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强调鉴赏能力代表了高考命题的新导向。

    1、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

形象指诗中的意象;语言侧重于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则包括典故的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

    2、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包括诗词和词语的含义、主旨、意境等要素。

   3、文言文阅读中要“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最容易忽视的。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新要求。以前的文言文教学比较重视字、词、句的解释,而不注重文章整体的分析和理解。一篇文言文一首诗歌名篇,有的同学能倒背如流,但他对课文只是死记硬背而对意思并不完全理解,更谈不上感悟、熏陶和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了。

    同样以高二第三册教材为例:本学年度各个单元的编排顺序及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象征手法。

第二单元,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第三单元,诗词的意境,诗词的声韵美。

第四单元,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第五单元,散文的情和理。

第六单元,古代散文的语言,古代散文的议论和抒情。

这些“说明”都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再也不能“重理轻文”了。

四、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避免“重理轻文”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避免“重理轻文”的有效方法。高中新教材重视培养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体裁中的名篇,这样的编排最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根据教材单元安排,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到图书馆找资料或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搜寻材料,写研究报告。如:第三册学习唐诗宋词,我就让学生确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来进行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要求多渠道查找资料,丰富自己论文的内容。学生选取的角度多种多样,写出来的文章富有内涵,渗透着学生的文化底蕴。比如有学生写《奉旨填词柳三变》,有同学写《苏轼的赤壁情》,有同学写《〈诗经〉中坦率的爱情》《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等等。 读到学生写出来的研究报告,我感受到:只要给学生研究的空间,给学生研究的信心,他们是可以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认识的。当然,他们的研究在专家们看来,还是相当幼稚和肤浅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问的成就感,一种探究知识的欲望,这就足够了。 

    总而言之,新的语文教材,新的指导思想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巨大兴趣,同时也给语文老师带来了新的思索,仅仅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语文的“人文性”已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愿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要再“重理轻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