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33: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

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    徐邦桃

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

  摘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切实加强语言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健。而这一点在实际语文教学过层中却又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语言 能力 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好几年前,《人民教育》就曾指出:现在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较差,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很普遍,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①。那么时至今日,这种现状是否有所改变呢?据笔者调查,很多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普遍存在说话前言不达后语、不知所云、语病甚多等现象,别说写作文,就连简单的书信都写不明白。其症结何在?许多语文教师都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为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总结了好多宝贵的经验。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症结在于部分师生对语文课教学的首要性还没有认识清楚。笔者认为:语言水平决定语文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语言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语文课“就应该姓语”,语文教学中应该紧紧扣住语言教学这一重要环节,牢固确立语言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牢牢把握这一重要环节。本文试从加强语言教学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方法、注意事项三方面来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愿它作为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一家之言,以期与同行商榷。

二、加强语言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要加强语言教学。什么是语文?吕淑湘认为:语是指语言,文是指文字。叶老也指出: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语文教学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方面。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理解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养成实用语感,培养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能够理解一般文章语言和口语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能够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字面义和隐含义,能够鉴赏文学语言的生动和优美。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语言、思维、思想三者得到和谐的发展。

其次,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必须要加强语言教学。教育学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而语文教学又是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工具。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好语文不但对于学好其它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知识日新月异,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是工具,是基础,通过语文学习要让学生正确掌握并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培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的能力”。这是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对学生进行严格而又扎实的语言教学对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决定了必须要加强语言教学。部分教师虽然摆脱了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又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满堂问”、“满堂练”的形式怪圈。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基础教学。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组织教学中对每一篇范文一味地分析写作背景、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教学,说话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变成一边是教师滔滔不绝,一边是学生恽恽欲睡,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根本改变这种劳而无功的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基本功教学上。

三、加强语言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教学。

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书朗朗上口,熟练成诵,有助于培养语感,把握语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脱口而出。同时汉语语言特点也决定了要加强朗读教学。汉语富有音乐节奏,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易于朗读,朗朗上口。古人也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书声琅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学生读课文只是为了教师讲而熟悉课文的做法。教师要运用较高超的朗读手段示范性地读课文,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出语境,读出文章的语言特点,而且还要读出文章的情感来。通过朗读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学生、课文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教和学的双重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朗读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导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分组读、预习性读、理解性读、鉴赏性读等。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语言,首先必须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而背诵是促使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要任务是识记大量语言材料,可见必要的“死记硬背”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有人认为不理解怎么背诵?这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吗?我认为只有先吞进一篇篇文章,再不断反刍消化,随着知识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自然是会理解的。巴金早年能背诵《古文观止》,陈独秀能背全杜诗,不就是如此吗?而现在学生能有多少人背出一二百篇经典范文、名章佳句?可见,对于教材范文中的精美文章,光有反复朗读是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背诵,典范文章、精美段落如《岳阳楼记》、《出师表》、《故乡》等精美的文章大量烂熟于心,做到“腹中贮书一万卷”,就会自然知道话怎样说,词怎样用,文章怎样写。

2、加强说话能力的教学。

语言是文字工具,是在生活中运用的。说话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大意义。因为一般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靠听说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时候更多些。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那些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有的学生说话时吭吭哧哧,前言不达后语的关键所在。张志公先生曾说:我们就是太忽视、太不重视说话,有多少人能够坐下来侃十分钟?拿金牌的运动员回来一下飞机,面对新闻记者,他紧张了,十个有八九个结结巴巴说不上一段话,从来会的都是作文,从来就没有训练说话②。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要想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教学。教师要利用学生课堂发言、课后交谈等各种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把说话教学同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训练、同写作听读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指导学生敢说话,即要克服畏惧心理,能大胆地畅所欲言。接着再指导学生能说话,即要说普通话,说得清楚明白,能围绕主题,不偏离中心,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后是培养学生善说话,即要求学生说得好,讲究说话的技巧,能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处理好语调的轻重高低,语速的快慢,善于根据说话的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3、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每年要读三五本课外书”。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中,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内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好多教师迫于升学压力,热衷短期行为,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认为课外阅读同考试无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闻不问,有的毕业班的教师为了抓紧复习备考,提高升学率,甚至禁止学生读课外书,认为这是白白浪费时间。致使部分学生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在社会信息化、知识社会化的条件下,语文学习已经远远超出课堂学习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立足小语文,树立大语文的观点,要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外文章,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名篇佳作要反复品味鉴赏,这样其语言的典范性和艺术魅力就会永久地贮存于学生的大脑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一定的阅读目标,给学生列出每学年度的阅读书目,明确阅读任务,指导学生采用精读、略读、必读和选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只有多读,才能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素质。

4、加强复述能力的训练。

复述是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头脑语言。而复述的形式又很多如概括性的简要复述,变换角度、变换人称复述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文,如《故宫博物院》、《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文章,加强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

5、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生只有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这样说话写文章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不至于搜肠刮肚。语言积累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水滴石穿的功夫。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指导学生博览群书从中摘录优美词句、警句名言,写学习心得,体会语言表达技巧等等。

6、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练习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语言交流,除常规教学以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周记、随笔,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办手抄小报和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好祖国语言兴趣。

四、加强语言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语言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律的总体设想。这就要求在加强语言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加强语言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进行教学训练。不能为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进行机械训练。

2、语言训练的内容要全面。

语言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它既有字词段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有指导听说的基础能力的训练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往往过多地侧重于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训练,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用得最多的是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中解放出来,走向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语言教学的过程要完整。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体现“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语言教学全过程。也就是通过表层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要做到既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张志公先生也曾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先借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蕴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再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是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

注释:

①见1994年5月的《人民教育》。

②见1985年8月30日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邮箱: szxb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