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语文课读起来 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

时间:2022-04-13 19:57: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怎样使语文课读起来 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

 怎样使语文课“读”起来

怎样使语文课读起来 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

石门县维新镇中心学校  盛孝华  1378667421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琅琅书声渐渐在校园里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读”成了课堂的点缀,或仅仅被作为控制教学时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大幅度下降。鉴此,我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读”的现状,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让语文课“读”起来。 

怎样让语文课“读”起来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 

时下,语文课堂上最时髦的朗读方式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为这样的朗读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标理念,两全其美。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不然,这样的朗读,学生跟着感觉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认为教师只有做好朗读的指导,告诉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才会使朗读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不仅要做好朗读示范,还要担当好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深入研究各种读的技巧,适时教给学生读的要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各种类型的“读”。 

1、在朗读前,可以先告诉学生在朗读中使用一些固定的标号进行识别标记,如停顿、拖音、上扬、下降、重音等,都用不同的标号记录,这样形成一种习惯,有助于今后的朗读。 

2、在指导朗读时,注意语言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中的顿挫,注意重音和语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 。我在教学这课时,让他们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还有“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 

3、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教材中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朗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壮,因为诗中用了“激怒的风”“悲壮的河流”,诗人借助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悲愤的情感。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但最终落在问号上,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节时,就应是深沉而悲壮的感情基调。读出那种怀着悲壮的情感书写抗战现实,读出诗人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之情。适当的语调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正确把握感情基调,激起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理解文章。

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味。这样,可满足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气氛的问题,是幽默风趣的,还是富有哲理的?是沉重不幸的,还是轻松愉快的?不同的气氛要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嗓音来表现。是轻松愉快的作品,我们要用明亮的嗓音,跳跃的节奏来朗读;气氛是庄严,沉重的,我们要用低沉的嗓音,缓慢的节奏来朗读……

第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学生只是应教师的要求被动地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甚至读“望天书”,那么会读得很辛苦,听得也难受,很感人的文章被他们读得“苍白无力”,很优美的散文被他们读得“索然无味”,韵味很深的诗句被他们读得“稀里哗啦”。 

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乐读、爱读。 

1.创设意境,让学生乐于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带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朗读热情。

如教学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此诗作者结合自身经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四个关键意象,再现了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亲、眷恋祖国的深情。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肤浅,对乡愁的体会少,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对故乡亲人祖国思念之情,所以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领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有感情朗读与看画面、听配乐朗诵的方法,为学习诗歌创设情景,进行情感铺垫,便于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再现的情景,从而联系自已生活经历,领悟诗歌感情,收到较好的效果。

2.评价激励,让学生爱读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往往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而对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性的评价则能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在教《小溪流的歌》这篇童话故事时,巧妙地化指导于激励之中。

如:在指导朗读第二段时,就采用了评价激励的手段。这段文字写得很优美:“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害怕,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长了小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

好,现在谁来读读这段文字?我的话音刚落,班里的伍中庆抢先举手朗读了这段文字。

“你的朗读那么欢快,那么欢畅,真使人舒服啊!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感觉到了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景,谁再来把这种感觉强调一下。” 

“你的朗读真符合你这个快乐女生的性格,让我们一齐来唱响这美妙的小溪流的歌声吧!……” 

从那一张张红通通的脸蛋,一双双闪光的眼睛,一只只高举的手儿,我知道,如此热情洋溢的话语,学生听后,心里暖洋洋的,学生朗读的兴致被充分调动起来,朗读的热情也顿时高涨。

语文课堂就是“读”的课堂,有了朗读兴趣,有了朗读热情,学生便会“孜孜以求之”,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降低教学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读”是我们语文课的主旋律,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以声传情地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创造出最佳教学情境,教师、学生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能激发起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愿我们的语文课“读”出精彩! 

 

盛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