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语文考试何去何从!

时间:2022-04-14 09:21: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1世纪,语文考试何去何从!

作者:山东美澳国际学校     郭鲁江 

21世纪,语文考试何去何从!

    引言:近一个时期以来,经常能从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关于语文教材、教法的研讨、争鸣文 章,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亦是层出不穷,这对整个语文教育系统的改革来说无疑是有着极为重 要的意义的。尤其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那场由《北京文学》点火引发的语文界的大讨论, 其涉及领域之广泛、探讨层次之深入是长久以来所不曾有过的。这一举动吸引了更多关注语文 教改的目光,并为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教法改革 的成功是不会也不可能脱离语文考试改革的成功而单独成立的。我们在为语文教材、教法改革 “摇旗呐喊”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语文考试这一历时弥久、积淀弥深的领域也已经远远滞后于 整个时代前进的脚步,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它的要求,不能适应“大语文”教学观对它的要求。 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崭新的课题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全方位的挑战,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中,语文考试作为其子系统之一,应该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 式存在。换句话说,语文考试应该怎样面对素质教育。为此,我想就未来语文考试改革的走向谈几点认识,希望能与各界朋友共同探讨。                                                    一、 由考察烦琐的知识点向考察语文综合能力转化。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没什么疑问的。然而,长久以来在我 们的语文考试中形成了一整套考察零零碎碎知识点的“烦琐哲学”体系。几年前笔者曾经从报 纸上看到过某省的高考评卷小组把整个高考语文试题分成两千多个知识点进行评分的报道,其 烦琐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果 以扩大知识覆盖面为由任意考察一些零碎的知识点,那无论怎样覆盖也只能是挂一漏万,根本 无法据此判断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因为就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言,它的主要标志是语文综合能 力的高低而不是掌握知识点的多少,一个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他的知识面必然是宽厚的,但 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全面的学生他的语文能力却并不一定强。如果我们可以给语文综合能力下 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说:语文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 括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功。烦琐的知识点的考察是以知识倾向掩盖能力倾向,忽视 能力的存在,割裂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功的联系,形成了片面追求读、写而实际上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尴尬局面,反而削弱了整体发展的效应。 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语文考试技术方面的突破,从听、说、读、写诸方面考察 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将占领语文考试的舞台,那种直接导向机械记 忆,拼凑语言文字符号的“技术工人”型考试将被淘汰。然而,听、说、读、写四者以怎样的 比例,怎样的测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它的解决只是一个 时间问题。谈到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在突出能力倾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的基础地位, 不搞“烦琐哲学”不是抛弃语文知识,恰当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重视知识的积累,突出能力的考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 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师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建立起自评、互评、共评的多维立体反馈机制。 历来,语文考试结束后,作为考试主体的学生往往站在一种等待训斥或褒奖的被动位置,忐 忑不安。而本应作为学生辅助者、引导者的老师却摆出一副外在的、客观的面孔,俨然如审判 席上的法官,以成绩的优劣去宣判一个学生学习的命运。这种现象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 源的。随着语文考试自身的成熟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现象将会逐渐消失。首 先,考试结束后,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剖析考试中的优劣得失;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考试的得失及原因,使个人对考试的反馈信息得以碰撞、交流、 融会,教师则应适时的对这种讨论进行恰当的指导,使之纳入积极归因的轨道,并在此基础上 获得从学生方面反馈来的一种考试评价信息;再次,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考试进行全面 的分析、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把握其清晰的脉络,获得更具指导意义的考试评 价信息,从总体上把握考试。这样,互动的评价信息都以积极的姿态出现,既指向学生的学又 指向教师的教,从而构建一种多维立体的考试反馈机制,使学生与教师均受益于考试,促使教学获得正迁移。

    三、 构建以“教育--激励”为主体的动态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考试以分数为衡量学生的标准,采用一锤定音的形式,主观性命题,经验性评分 ,过分强调了对思维结果的考察而忽视了对思维过程的考察。孤立的看待学生的思维结果,很 难真正反映学生的语文潜能、语文素养,从而导致一大批学生体验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最终 讨厌学习语文。再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一次考试究竟教学上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如何加以矫正;学生哪方面能力欠缺,能力结构如何完善等都不甚了了。 这种充分重视“选拔--淘汰”功能的终结性考试倾向将会逐渐转变为充分重视“教育-- 激励”功能的的形成性、诊断性考试,这首先基于人们对考试的实质性的功能--教育功能的 认识的深入。多年来考试科学的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使这一功能越来越凸显在我们面前。在 教育还未普及的时候,考试的选拔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语文教材、教法 人文性的加强,语文考试也要走上弱化“选拔--淘汰”功能,更好的利用“教育--激励” 功能的道路。语文考试的主要目的正逐步转变为:获得对学生和教学的诊断信息,了解学生的 语文学习程度及潜能,了解学生的语文特长,以便提供最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教育环境。在此 基础上形成以考察学生能力结构的完善度为原则,侧重于考察学生平时语文积累过程、语文思 维过程和语文特长的测评方式。建立起过程、结果有机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完成从侧重终结 性考试向侧重形成性、诊断性考试的转化,终结性考试只在特定的阶段有目的的使用,以便能更加及时的反馈、分析、总结、提高。

    四、 由“大一统”式的测量模式向个性测量的方向发展,“因才施考”为期不远。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协调统一。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考试中共性的或 者更确切的说社会性的要求一直占主导地位,适用于个体个性发挥的空间很少。然而,无论那 一个层次上的语文考试,不考虑其自身的教育属性,不具备语文素质培养的全局观念,不顾及 个体语文特长的发挥,一味的追求高度的统一、高信度、高区分度这些生硬的指标,必然背离 其初衷。从考试的终极目标讲,我们的语文考试一方面要满足社会进步对培养一个具有什么样 的语文能力的人的需要;一方面又要满足使人的语文能力的充分发展适应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需 要。这样,在未来的语文考试中考试的设计者们就要正视学生语文特长的发挥,并为之提供可 供发挥的空间,在听、说、读、写诸方面达到合格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 表现,以赢得成功。如此,一些实践性、应用性强的适合语文特长展现的新题型将走进考试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也会使考试方式由目前单一的笔试发展为笔试、口试、操作、实践等多 种方式相结合。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才施考”的理论和实践将会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谈到个性的测量就免不了要谈到目前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是与目前整个 教育教学系统的缺陷分不开的。在语言训练的初级阶段,求同思维的因素较多,诸如读标准音 ,写规范字、词等等,但是随着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化,求异思维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常说“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的独创性、多样性、模糊性、答案的不唯一性将会在未来的 考试中越来越得到重视,读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鉴赏要有自己独特的品位,写作要有自己 独有的风格等等,这些语文素质的特征以及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对于语 文考试的特点给予充分的考虑和足够的重视。要求我们的语文考试应鼓励学生具有超脱书本的 独立思维、独立见解、积极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避免因强求统一而使学生亦步亦趋的跟着 书本规定的思路行走,避免使学生如同生产车间制造的“标准件”一样被“格式化”。那么,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是通过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就能教出来、考出来呢?我个 人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个体头脑中潜在的东西,而并非一项具体的、有章可循的技术 ,简单的说:创新并非技术。面对这一点,我们将来的语文考试要做的不是摆开阵势逼着孩子 搞“空穴来风”似的创新,而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可供创新的天地,允许创新的氛围,激发或者说“引诱”他自觉、自主的创新。 因此,未来的语文考试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的语 文特长。长久以来在考试应用中不曾“浮出海面”的探究性题目也将因其测试内容广泛,鼓励 创造性和批判思维等高级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向现代社会的需要转换而逐步走进我们的语文考试。它的应用研究将成为语文考试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语文考试的整体发展轨迹来审视现行的语文考试体系,或许更能客观的、辨证的认识它, 自语文考试诞生以来,定量与定性、客观与主观等矛盾的交织、交替、转化促使语文考试不断 的自我完善。未来的语文考试将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它 只能也必将服务于社会的人才需求,服务于个体语文特长发挥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考虑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这是语文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总之,我们在着手进行教材、教法改革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与之相配套的考试改革体系,以 完善整个语文教育改革系统的构建。我们应当看到,未来的语文考试会呈现出一种开放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格局,“因才施考”的形成将为期不远。 21世纪,我们相信语文考试将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作者:郭鲁江 山东美澳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3、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编写:《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4、周正逵著:《论语文考试问题》,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