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心理渗透一得(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09:20: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学科教学心理渗透一得(教师中心稿)

山东省胶州三中  张守卫

语文学科教学心理渗透一得(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

学科渗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的有效做法。积极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的自己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关键词:

学科渗透  暂缓评价  多用表扬  教学相长

正文:

学科渗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的有效做法。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各位同仁商榷。

先请大家看一篇我的学生的习作

雪糕

(作者:宫晓东 )

终于

我得到了你

娇小的你 完全在我的手中

你别无选择

轻轻地 我撕开你的衣服

白嫩嫩的你 赤裸裸地

暴露在我的面前

我忍不住

轻轻地 吮着你

一种凉凉的感觉

好惬意

为什么

你流泪了呢

说明:这是一首很容易产生歧义的诗歌。如果从某种狭隘的心理、带着有色眼镜来读的话,很容易认为作者在赤裸裸地宣扬某种东西…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而从文本的方面来欣赏的话,应当说这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歌。小作者选取了拟人的修辞格,把自己喜爱的、舍不得吃的雪糕当作一个美丽的姑娘来欣赏着、赞美着、怜爱着、呵护着,那种心情如同朱自清《绿》中把梅雨潭的绿当作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掬之入口,拥之入怀。是的,从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来说,看到这首诗歌后,都觉得语言精练,有意韵。作为校刊主编的我在接到这篇习作后,对是否予以刊录犹豫再三。因为,毕竟我们刊物的读者群是一些十七八岁的敏感的中学生,他们的阅读心理跟我们这些成年人是不同的。经过跟同仁们再三商讨,决定录用。

诗歌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下面是作者经受的心理压力,我们节录如下:

9月17日那天,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

那天,我是值日生,在自习课上搬个凳子坐在讲台上。可就在这时,发校报了。瞬时间,叽叽喳喳的声音忽然小了不少。可仅几秒钟之后,班中又活跃了起来,有人在对我指指点点,有的早朝我挤眉弄眼,更有的在介绍:“前面讲桌那位就是宫晓东。”

嗯?出什么事了?就在我疑惑之时,一张《远航》发到了我手中,仅用一眼,我就看到了我的那首被修改过的诗-《雪糕》。诗本来写得一般,可经王老师的修改,变得十分完美。

“他们在嘀咕什么呢?”我不明白,“不就是一首诗吗?”可事实不是我所想的。一下课,有人就热情地称我“三级诗人”,还有的在对着我大声朗读,而且不念上题目。

“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自我安慰着。

可后面那“残酷”的事实将我这一点点心理防线攻破了。可以说消息无脚走遍校园吧。才半天,“街头巷尾”无不在谈此诗。课间教室中,你一声“三级诗人”,我一句“A级诗人”,我头都大了;餐厅中,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那天的话题,全成了《雪糕》;上趟厕所,出恭的,小便的,都在谈。

我该怎么办?才半天,“二七,宫晓东”已成了名人。我走在路上,只听周围全是在谈我的,只不过他们还不认识我,但我的脑子里已全是乱七八糟的评论了。

整整一天,我都没心情上课。

接下来的十天,我原本还以为会风平浪静了,哪知还是有人陆续地找到我,大谈特谈此诗。我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看着他们张着大嘴,对我一番“赞扬”后又哈哈大笑,我真想用拳头给他们堵上那个大洞。

我真后悔:为什么没坚持用笔名。

尽管我们已有准备,但是没想到会给作者带来这么大的心理压力。怎么办?经过商量,经作者同意,这篇出现在作者“周记”上的文章也被我们全文刊载在校刊《远航》上。正好,这期间教材上有一篇《断臂的维纳斯》的文章。对这篇文章如何施教,同仁们也是意见不一。于是决定结合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就此开展一个审美教育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上有一个“暂缓评价”的话题。从这个意义讲,学生的安全喜悦感或焦虑失望感常常和教师的评价时机与内容直接相关。因为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否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评价运用得好,学生就会受到鼓励,可能成为成长和进步的转折点;如果评价过急或不当,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磨灭学生的自信,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承认,受到别人信任,而不是自己在班集体中无足轻重,更不是常常让人讥讽。其次,要竭力鼓励学生乐意把自己所思、所想和已发现的东西告诉他人,即使讲错了也不会被人嘲笑或谴责。再次,要设法使学生在教师评价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满意感,获得自我肯定,让自己有“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鉴于此,我们结合这首诗歌,告诉学生:一般地说,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观点和方法不同,往往会对同一个事物得出大相径庭的甚至迥然不同的结论。譬如“断臂的维纳斯”本来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可是却在对它的鉴赏审美上,由于鉴赏者的年龄、文化差异而发生了种种可笑的事情。正如鲁迅所说的: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是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也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品位。对《雪糕》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应该说,我们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者本人呢,我们还是借用其“周记”上的话:

9月27日,正好为10天了。意外的相遇,我又抬起了头。

9月27日早上,我碰到了高一语文老师--张崇春老师。他热情地请我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讲我的那首诗。他说:“那张老师看了你的诗,当时就说,你一定成名人!”正说着,张守卫老师来了。张守卫老师很热情地讲了对我的那首诗的看法,并且说:“你的诗发表得早了,应该在大学发表,那时一定会轰动全校。虽说现在也‘轰动’了全校,可同学们大多缺乏对诗的鉴赏品位……”

听了他老人家一番话,被流言压抑了10天的我,终于可以用平静的心情去重建自信的长城了。我自豪地对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还是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上来。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家长或者老师若要毁掉一个儿童,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对他说一遍“你真笨”或“你真坏”,这样便会使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笨”或“坏”的圈子里。行为科学家的时间也早已证明,任何人都会重复一个将立即产生愉快结果的工作。而接受表扬总是与社会肯定相联系,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们就不能发育成长。这个“多用表扬”的原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虽然作者并没有把我说的话全部列出,但是据任课老师反映,作者对语文的学习更认真,写作更积极,成绩越来越提高。我们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