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时间:2023-04-27 09:54:42 炜玲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欢迎大家分享。

  老子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___________________

  《道德经》各章的主题思想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

  研究老子《道德经》的人都承认它是一篇为帝王进谏的“面南之术”,然而“面南之术”就是“治国的方法”。学者给“道”下的定义是:“道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引伸出:凡是符合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论、标准、方法”。很明显如果治理国家的方法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这种方法就是“道”。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要求侯王治国的方法要符合自然规律,他是用极其富含哲理而又简练的语言向君王进谏的。那么治国的方法如何去做才符合自然规律呢?通过《老子》整篇文章的内容便可以看出:“治理国家要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办理一切事务都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样做就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我便把《老子》各章之中提到的治理国家要符合的“道”,以爱民、为民、以民为本等字眼代替。

  第一章:老子文章的开场白。他认为“道”的理论是玄妙而深奥的不可能讲清楚其中的原因,希望读者能像学者一样“有欲,以观其徼”,认真思考事物发生的各种原因和它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发扬人的坚忍不拔和喜好猎奇的精神,越是深奥的东西越要努力钻研才能进入“道”的大门。

  第二章:美丑、善恶是对比而形成的,君王是百姓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以要以身作则不能只说不做居功自傲。

  第三章:不要人为设置名利地位以此勾引人的贪欲之心,使之为名利而争斗。只要让百姓吃饱、身心健康、没有怨言,反对者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办事不为个人名利任何事都能办好。

  第四章:自然规律是万物之宗,但它似有似无,仔细分析也解释不清,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好像没有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第五章:君主如果没有爱护百姓的心肠,他和百姓之间就像个风箱会不断地产生摩擦生出是非来。不要为这种君主出谋划策,话说多了可能失去性命,最好是保持中立。

  第六章:宽容是人类遗传下来的好品德,每个人都可以发扬光大,能做到宽容就不会感觉精神劳累。

  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国家要想长久,君主就要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人民利益之后,人民利益满足了个人私利自然就有了。为民而牺牲自己就会永远被后人怀念。

  第八章:当领导就应当像水一样采取低姿态,为民办事要有爱心、有信用、有工作能力。你不争这个地位群众也会拥护你。

  第九章:当官的为己谋私应当适可而止,过分贪欲会留下罪孽,功成身退是自然的规律。

  第十章:办任何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你要尽量有所作为。

  第十一章:“有”是现实存在的条件(包括:实物、时间、人的创造力),“无”是将来要达到的目的。以“有”做为工具来为“无”服务就是我们当前的工作。

  第十二章:对任何东西贪多都会影响身体,所以不能像眼睛一样看见好东西就想占有,人的思想要像“腹”一样各种事物都能容纳。

  第十三章:得宠就高兴失宠就惊惧,是因为他只为个人利益的得失着想,一心为公就不会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所以百姓的爱心要想赠给一个人,就赠给一心为了百姓可把天下托付给他的人。

  第十四章:“道”很玄妙,看不见摸不着也讲不清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现在的治国方法和古人的有何不同。

  第十五章:古人能按道行事的君主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在问题不清楚时同样不知应该如何下手,但他态度严肃、谨慎小心、冷静思考、事后放鬆,有这种能力按道行事的人不需要很多。

  第十六章:一切事物的发展根本就是“平静”,侯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能做到心里平静处理问题就不会有凶险。

  第十七章:太高层的官员不能具体管理百姓,百姓对他们知之甚少,最了解的是基层官员。所以基层官员办事要按百姓的需求去办,不能为了个人私利影响国家的信誉。

  第十八章:以辩证的方法看,当前之所以突出地去强调忠、孝、仁、义、信,是由于“大道”早已被废弃了。

  第十九章:杜绝对个人的崇拜;杜绝宣扬个人的善行;杜绝金钱主义的诱惑,使得百姓保持朴素,不以学礼为尚国家则无忧。

  第二十章:由于人们不能分辨好坏界限,老子的主张无人问津,因此他悲叹孤独。但他知道曲高和寡的道理,所以他不但感到自己主贵而且感到自豪。

  第二十一章:有道德的行为再小也符合道的要求,但是讲不清楚其中的道理,我是根据事物名称古今不变的原因分析出来的。

  第二十二章:谦虚谨慎、不争不贪、戒骄戒躁、委曲求全,是做人立于不败的方法。

  第二十三章:长久办一件事不容易坚持到底,只要下决心必然成功,信心不足就等于没有信心。

  第二十四章:骄傲自满、自高自大者不配当领导,好的领导决不会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自然规律是最伟大的她是天下万物之母,她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国之君也是自然界四个伟大之一,所以侯王治国的方法也要复合大自然的规律。

  第二十六章: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能轻视要冷静地对待,轻视百姓则失去根本,处事烦躁则失去君位。

  第二十七章:要尊重别人的长处并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对于缺乏生活技能的人要资助他们,不要随意抛弃任何人,这样做很重要。

  第二十八章:以守弱的方法时常检查自己的不足才能坚守正道,如果当官的都能这样做就不会改变道的本质。

  第二十九章:当官的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改变国家为百姓服务的本质,改变者必然失败,所以当官的为己谋私不要过分。

  第三十章:辅佐君主的人,不要以强兵去掠夺别国财富这样做容易得到报应。战胜了不要占地不还,不要骄傲,这就是不逞强的做法,逞强就会早亡。

  第三十一章:兵器是种不吉祥的东西,迫不得已才使用。喜爱好的兵器就是喜欢杀人,爱杀人就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对生命要尊重,对战死的士兵要用丧礼去悼念他们。

  第三十二章:君王如能以爱民为本和谐共处,百姓就会自觉的遵守法令,治理国家就会顺利。

  第三十三章:了解别人者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自己缺点的是强者;知足才会感到富有;死而不被遗忘的人长寿。

  第三十四章:为民办事不为出名,一国之主也不要以主人自居,君王只有不认为自己伟大,才能称为伟大的人。

  第三十五章:以爱民治国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这个道理太简单了,不值得看也不值得听,但用起来可以解决任何困难。

  第三十六章:抗击敌国的战争要用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方法,但是你的目的不能让对方知道。

  第三十七章:治国要对那些私欲发作的人进行严格的教育。人人都没有私欲国家就平静端正。

  第三十八章:当官的如有私欲之心就会影响国家政策的贯彻,私心越重影响越大(他的排序为:上德、下德、仁、义、礼),只知讲“礼”的人最自私,他们是国家混乱的罪魁祸首。

  第三十九章:侯王做到一心为民国家就安定平静,反之就会被人民赶下台。你再高贵也要以民为本、以下为基、不然就是孤家寡人。荣誉是争不来的,所以办事不要为了争夺荣誉,也不要任何事都不干。

  第四十章:事物向反面发展是自然的规律,守弱是用来保持强盛的工具。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由少增多,由弱到强。

  第四十一章: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道”也是如此。但只有实行“道”,办事才能善始善成。

  第四十二章: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由少增多、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多了就会减少。然而人类却厌恶稀少和不多,君王自称孤寡是为了不忘以少为基。因此人的财富有的是由少变多,有的却由多变少,这种变化很正常。抢夺别人财富的就是强盗,不得好死!应当以此作为教训。

  第四十三章:柔弱寄寓于刚强之中,这种规律是不变的。因此我知道柔弱的身教必然胜过强制的言教。

  第四十四章:名誉和财富比身体还重要吗?贪多必然费神劳力,财物越多丢失的就越多。知足并不耻辱,适可而止才能保平安。

  第四十五章:常检查自己的不足不会犯错误;节约使用资源不会受穷;以诎、讷、拙来守弱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所以君王头脑清净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四十六章:罪过最大的莫过于贪图别国领土而发动战争,不知足就会招灾惹祸,只有知足才能长足。

  第四十七章:只有多学古人的经验,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实。

  第四十八章:一心为百姓着想的人不会有私心,不为个人私利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要想统治百姓就得为百姓办事,等到百姓起来反抗你就无法统治他们了。

  第四十九章:圣人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对他们都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关系。为了改变现状他小心翼翼,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在战场上,越是惧怕死就死得越快,只有机智勇敢无所畏惧者,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第五十一章:加强对人的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们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这样做不能认为有何功劳而去主宰他们,这是自然而然就应当做的事,这是国家最高贵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对于治理偏离了祖宗传统品德的言行,要从很小的事就抓起,等到他们形成了气候就难以治理了。如果他们讲得有道理就接受,这是常理不会给我们带来危害。

  第五十三章:为民着想的“大道”是平坦的但侯王不愿意走,他们的宫廷洁净、穿着华丽、财物有余,老百姓的生活却一贫如洗。侯王这样做就是个强盗头子,不符合道的要求。

  第五十四章:以学习好的榜样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坚守正道,子孙就会延续不断地执行下去。我就是以好的榜样来观察自己国家治理的好坏的。

  第五十五章:一切为百姓办事国家的“德”就厚重,就能像婴儿一样精气和合、元气十足,国家的一切都会表现正常不会受到任何侵害,了解这点即谓聪明。国富,民穷为不道,不道就会早日灭亡。

  第五十六章:对于说错话的人要做严肃的思想教育,解开他们纷乱的思想同心协力相处。对这种人即不要歧视他们也不要重用他们。

  第五十七章:要以正确的方法治国:“不让百姓做其他的事就会贫穷;民间利器多就会滋生混乱;反对者多就会滋生邪事;法令条文增多违法的人就增多”。

  第五十八章:国家政策经常改变,人民生活就会破碎。不知道为什么福与祸总是相互依存的,你改变国家政策的出发点虽好但结果带来了危害。

  第五十九章: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和根本,只有爱护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上下都有积极性治理国家就能解决任何困难。人才根深蒂固永不间断国家才能长期发展。

  第六十章:治国如煎小鱼,政策来回翻动国家就会乱。只要以爱民为基本国策,那些反对国家的人就嚣张不起来,再嚣张也损害不了人民的利益,这样国家就会安定。

  第六十一章:大国想指挥小国,小国想得到大国保护。想达到各自的目的就需谦下才能被对方信任,但大国首先要做到谦下。

  第六十二章:爱护百姓要包括所有的人,其中就有犯过罪的人。古人治国注重以民为本是为了什么,因为人活着不是为了求得什么,而是为了有错误能及时得到纠正,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邪路。

  第六十三章:做事不能贪大求全,任何事都是从小事做起,小事做多了就是一件大事。所以为民办事不能有私心,不管百姓的事大、小、多、少,都要以德抱怨耐心处理。小事都能解决则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小事容易谋划容易解决,始终谨慎办事则无败事,圣人就不会改变这种方法。圣人是一心为了百姓,他的私欲能自我控制不会喜爱贵重物品。这些该学的你不学就会犯前人的错误。

  第六十五章:古人以爱民治国,却不让他们知道国家的机密这也是爱护他们,省得他们闹事被抓进监狱。这种做法是国之美德意义深远,它与百姓的要求正好相反,这样做才能大顺。

  第六十六章:要想充当百姓的领导而且得到百姓的拥护,你必须像江海一样谦虚为下。这样做别人想与你争这个地位也争不过你。

  第六十七章:要想成为伟人就要做到三件事,第一要仁慈、第二要节俭、第三要谦让。上天早晚会建立一个以“慈爱”围成的墙来保护百姓的国家。

  第六十八章:办任何事都要有不争强的好品德,要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和自然规律相匹配的极好方法。

  第六十九章:用兵打仗要以弱胜强不要为争强而轻敌,轻敌就会因为你失去“仁慈”而死伤更多的士兵。因此在兵力相当时则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我讲的话都针对着现实的人和事,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而他们不理解也不想这样做就因为他们无知。理解我的人越少我就显得越尊贵。

  第七十一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便可以当教师,不知道而假装知道就是一种病。圣人知道这种病不好,所以他没有这种病。

  第七十二章:如果百姓连死都不怕了,统治者的大难就来临了。只有不去压迫百姓,他们才不会感到受压迫。所以统治者要自尊自爱而不要自高自贵、自以为是。

  第七十三章:刚与柔的利与害,没有人能讲清楚原因?但自然的现象总是不争强而善胜,不抢言反而善于应变,心地坦然则善于谋划,而且谋划时计策不招自来所有的细节都不会被遗漏。

  第七十四章:现在的老百姓实在是无法生活了所以都不怕死,你就甭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都怕死,把领头闹事的杀了看谁还敢!杀人由司法部门处理,不要伤及无辜。

  第七十五章: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饥贫,都是因为国家收税太多!老百姓闹事难于治理,是由于国家改变了政策。只有无法生活下去的人才觉得死了比活着强。

  第七十六章:柔弱永远胜于刚强,因为柔弱是生长发育的标志,刚强是老化将死的象征。所以柔弱在上,刚强在下。

  第七十七章:自然界是损去多余的补给不足的以此保持平衡。现在人的做法却与之相反,穷人反而向富人纳税养活他们。

  第七十八章:世界上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者没有比水更好的。这种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道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如此去做。怪不得有人讽刺说:“只有给国家带来耻辱和灾难的人才能当侯王”。

  第七十九章:君王不要等百姓的怨恨大了才去和解,这样做容易留下余怨。爱护百姓就应当没有亲疏之分永远是与人为善的。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的政策是牢骚话。他知道这样做国家就会永远贫穷,统治者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抢夺了。

  第八十一章:牢骚话虽然不好听但出于真心,是为了国家能富强永存。自然规律是对万物有利而无害,治国方法是为民办事不争功。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历史评价

  中国

  西汉·司马谈(史学家司马迁之父)《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司马迁《史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三国曹魏·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代·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北宋·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北宋·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北宋·苏辙: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明代·明太祖: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代·魏源:

  ①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②《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民国·严复: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民国·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民国·林语堂: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毛泽东:《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郭沫若:《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相关文章:

《左传》概述07-30

文学评论概述09-30

东亚概述地理教案02-09

道德经心得11-12

《道德经》 读书笔记11-27

《道德经》读书笔记11-28

道德经读书笔记08-31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01-29

白象似的群山(全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