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加哲理朽矣(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09:58: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事加哲理朽矣(教师中心稿)

胡子宏

故事加哲理朽矣(教师中心稿)

《读者》2004年第7期,有台湾作家刘墉的《点一盏灯在脸上》。文章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后,在结尾说道:当你怪这个世界太黑暗的时候,只要你在自己的脸上点起一盏灯,你信不信,一下子,整个世界都变得光明了。

《青年博览》2004年第4期,鲁先圣的《奇迹很简单》说,美国东部一个小镇里,来了经济学家,在大锅里水煮石头,然后发动这人拿点盐,那人拿点海米,最后凑了味精、淀粉、胡椒等等,于是大家都觉得石头汤鲜美无比。不久,这个小镇成为美国东部的新兴城市。小镇的人们说,原来奇迹很简单,我们富裕的起点是经济学家的石头汤。

像时下的励志书籍泛滥成灾一样,不少肤浅的励志散文也在鱼目混珠地骚扰着我们的阅读。譬如上面列举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讲一个或几个故事--故事可以是自己杜撰的,可以是抄来的,也可以是自身经历的--然后归纳出一些人生感悟或哲理。

笔者与几个自由撰稿人在网上聊天,聊到撰写某些人生感悟之类的散文随笔的“技巧”时,发现不少作者已经习惯于“讲个故事,牵点哲理”的套路。

“故事加哲理”的写作方式之所以畅行,首先得益于《读者》、《青年文摘》等文摘杂志的影响。不信,你随便翻开它们的任何一期,很容易找到类似的文章。这类文章文笔华丽、顺畅,令人若有所思。但是,冷静地分析起来,多数文章根本算不上原创,作者讲述的小故事大多是别人的,而归纳的所谓哲理,实际上是“废话式哲理”。像“心灵的温度将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一生”之类,无异于“饿了就应该吃饭”。

畅销的书籍未必是精品,流行文章的制作方式难以造就佳作。很多的所谓励志散文像可乐等饮料一样,有些甜,有些爽,但就是没有什么营养。有的故事被这个作者引用后,又被那个作者引用,让读者似曾相识。而类似的大同小异的哲理,实际上没有什么说服力。譬如上述的《奇迹很简单》,“煮石头汤”与经济振兴没有什么牵连,而这个故事,别的类似的励志散文也讲述过。

包括《读者》在内的很多报刊,应该对肤浅的励志散文的泛滥,引为自责。当所谓的人生感悟充斥副刊版面的时候,那些肤浅的哲理往往会变得无聊和庸俗。读者在阅读中被肤浅的哲理所蒙蔽,得到的启发往往似是而非。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转自《中国教育报》)

【故事加哲理朽矣(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哲理诗(教师中心稿)04-14

尊师故事(教师中心稿)04-14

宽容故事(教师中心稿)04-14

故事伴我成长(教师中心稿)04-14

照片中的故事(教师中心稿)04-14

梁祝故事是杜撰的吗?(教师中心稿)04-14

小故事大启示(教师中心稿)04-14

童华池哲理诗选(教师中心稿)04-14

并不感人的鸟的故事(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