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时间:2022-04-14 10:04: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北京青年报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的人,开始时,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乐园,但当他们寻找不见时,便亲手创建了它。

  --乔治-萧伯纳

  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办着世界上最大最难的教育,其间,问题多多,人所

共识。现实是,指摘多于建设。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致力于建设。2002年,他与志愿者在民间操作的“新教育实验”旨为实现新教育之梦---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新教育实验”现实施于全国21省市,205所中小学、一所大学。同年,他又与学生李镇西等创办了公益性网站“教育在线”。迄今,注册会员82000人,点击率300万人次。

  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论及了缺失及缺失成因。他的“新教育实验”志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建设对缺失进行着力所能及的补缺。

  教育一线呼唤教育在线

  苏州市部分市民熟悉副市长朱永新口头禅:“我周一至周五为苏州市打工,周末为理想打工。”分管教育的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论其理想“实现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具体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特色课堂。该行动,朱永新称之“新教育实验”。该实验,现行全国21省市205所中小学、一所大学。多数地处农村。北京是清华大学附小、中关村一小。

  朱永新为什么要进行新教育实验?他说是补缺失误。邓小平说过,“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论及失误成因--缺公平、缺特色、缺理想、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教育理念……核心病灶急功近利。其结果,不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一时有用,是为了某年某月某一天。初中三年是为了中考,高中三年是为了高考。因此,长跑12年身心倦怠的孩子往往错将高考当终点,殊不知,此为人生起点。

  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见分不见人恶果,朱永新预测,6年功利教育将带给学生60年混乱和迷茫。他在网上告诫教师,“教孩子6年,我们要为他的60年打好底色。”我们,也包括他自己。直面中国教育失误,坐而论道者遍地,朱永新欲以力所能及的补救起而行道。

  促成行道契机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一书。1999年,书中一段话终结了朱永新“也曾陶醉在文字变铅字的乐趣中”。约瑟夫熊彼特弥留之际对亲友说:“我现在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意义。”朱永新由此反省自己此前乐趣之意义--“等身成果中有多少改变了人们生活?多少改变了教育?”答案为零。

  2000年夏,朱永新在太湖作一场4小时报告《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时即已勾勒他理想中的德智体美劳,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后将勾勒清晰细化在《新教育之梦》中。梦想来自30多年思考和日本早稻田大学铃木慎一教授针对中国教育之弊警言:“中国教育应避免对文化本质省察的懈怠,忽视青少年内心的主张和要求。懈怠忽视愈久,以和平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形成愈迟。”朱永新与铃木交流中,教育观不谋而合,“培养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现代人。”培养路径,从教师入手;培养手段,网络。

  2002年6月18日,朱永新拉开实验序幕--创办公益性网站“教育在线”。其费用,主为朱永新稿费、讲课费、科研费。“赔钱赚吆喝”的朱永新志给沉默的大多数教师一个吆喝、交流的平台。“唤起新生代教师激情,唤醒觉悟。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再就是,他欲在虚拟世界看到想听而听不到的真话。他提倡实名上网。朱永新在“教育在线”开篇道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教育做点儿事。我是一座桥梁,希望大家顺利到达彼岸。”他开专帖“朱永新教育小品”、“朱永新教育小语”。发主题帖《教育,我的至爱》、《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教育家与教书匠》。他在《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写道:“……学生不满意老师在课堂上、办公室里以两种声音说话,不满意用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话语征服学生,即鲁迅批评的‘上讲台,讲空话,盲人瞎马,引入危途。’还有学生视老师‘教育警察’。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是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要教育好孩子,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应以孩子为本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教育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而非千人一面,万众一心。”

朱永新提倡教师上网写教育随笔是受苏霍姆林斯基启迪“随笔教给我们思考,教给我们创造”。他初中就在本上记日记、写随笔,后在网上写,迄今30多年。他希冀网友随笔在交锋、认同、启迪、思考中推动教育改革。2002年6月26日,朱永新发帖子《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保期十年。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十年后,投保方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十。保险公司第一投保人,江苏盐城张向阳。2002年10月12日,这位农村教师写下他第

一篇随笔《听课随想》。8个月后竟有30万字,其中50余篇7万余字见诸报刊。张向阳将上小学女儿作为新教育之梦实验对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吴樱花为李靓靓写了成长随笔《孩子,我想对你说--学生评语系列》。邳州八义集中心小学校长感慨写随笔教师“看孩子的眼神都变了”。 朱永新读到虚拟世界里的真话--《体制改革带来超常发展》、《课堂设问和情境创设》、《追寻新语文教育梦想》、《教师,你为什么跳槽》、《新课程如何关注贫困生》、《求解中国教育21道难题》……《一个赤子的哭泣》文后,朱永新跟帖“我能为你做什么?”有网友抱怨“忙,没工夫写”,朱永新问“你比我还忙吗?”于是,网友间便以该话相激,“难道我们比朱老师还忙吗?”“教育在线”在盘点“内存”中,教学实践“升级”显著。迄今,“教育在线”注册会员82000人,点击率300万人次,有3000多名专栏作家。“教育一线呼唤教育在线”,网友称其这一网聚教育力量的平台是“网络师范大学”。平台由苗速生成树,朱永新始料不及。随其势头之猛,他添加功能,定位“上天入地”。“上天”是让上层听到下层声音;“入地”即扎根一线。网上留下朱永新改革中国教育上天入地呼声--《教育与人的现代化》、《中国教育欠缺服务意识》、《考试“地狱”》、《停止“名校办民校”》……

  迄今,网友面对面交流已举办三次。其间,最让朱永新感动的是37岁的滇南布衣。来自滇南普洱县凤阳小学的滇南布衣舟车劳顿近70小时,只为“见见网友,说说心里话”。2003年7月底,朱永新与网友去云南安宁县、贵州遵义义务支教。今年去了陕西定边,宁夏中村、石嘴山市。

  朱永新家电话公开学生,网址公开市民。“哪家学校又办补习班了、哪家学校乱收费了……”他在《自从上了网》中畅言:“我听到了真话。真话使我多了压力、有了动力,真话促我思考和创造。”

  2003年,朱永新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两会前夕,他征集网友提案。经整合,12份提案出台--《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关于保障教师权益的建议》、《关于设立国家读书节的建议》、《择校之我见》……  

“教育在线”尽管长势喜人,朱永新却有隔靴搔痒之感。同年10月28日,朱永新拉开实验正幕。他将“新教育实验”铜牌首挂昆山玉峰小学。期望该实验基地实践六大行动--小学、中学六年各读一百本书,听一百场报告,每天写日记,能讲双语,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出自己特色。核心理念“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他承认六大行动“并不是什么

创新,仅是基于现实整合了传统教育精华”。其实,玉峰之前,朱永新已在儿子朱墨身上做过实验:读书、写日记及随笔、使用双语、掌握电脑。他做苏州大学教务长时的实验是,本科生四年至少读20本世界名著,考试合格者,准予毕业。

  现实世界,网络半统天下,读书之风日趋衰微。朱永新曾在苏州大学做过阅读调查。中文系没读过四大名著学生达60%以上。据上海一项读书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年人均五千字,而美国学生三万字。五千字中,70%家长为孩子选择的课外读物是教辅。朱永新视此“有功利心的阅读”。一旦无功利驱动,阅读自会停止。教育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学生离校后,书籍就是自我教育的老师。叶圣陶言“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好习惯”。遗憾的是,五千字的阅读量距好习惯甚远。朱永新还做过教师阅读调查,数字显示也不理想。他在网上读到这样一份帖子《教师的日子这样过》--“教师的日子是迷+忙。十年如一日的日子匆匆忙忙,教法理念的花样翻新迷迷惑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一本书,几个月也看不完,哪儿有时间捧读啊!”朱永新跟帖,“你难道比我还忙吗?如果你让学生感到你持有的不是旧船票和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你就读书吧!”阅读狭窄的教师,业务难以拓展。朱永新就此提请教师既读学生读的书又读教育名著。一为了解学生,二从教书匠过渡到教育家。

  朱永新以事例和数字论证阅读习惯之重。犹太人年人均阅读64本书。因酷爱阅读,犹太人亡而又兴。酷爱阅读的国度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盛产诺贝尔奖得主及富豪。他由此得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精神延续主要为书。”目前教材仅是知识传授,远达不到精神归属,所以六大行动,朱永新首倡“营造书香校园”--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朱永新自己体会“一日不读书,心里没着没落的”。他焦虑远离书香的年轻网虫“失去书的滋养以什么底气竞争世界?以什么本领立足社会?以什么教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在阅读中发现名人多有论及读书之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罗曼罗兰);“生活中没书籍就如没阳光,没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翅膀”(莎士比亚);“你玩索的作品越多,鉴别力越可靠”(朱光潜)。朱永新欲把埋头题海,沉迷游戏机、网吧学生移至书香上来。他在《读书改变人生》中论及理想“由书香学校变书香社会,建学习型社会”。随后,他开出营养结构均衡书目并亲随教育局乘大卡车前往杭州购书。

  2002年11月,朱永新组织“21世纪教育沙龙”。主题“营造书香校园”,宣言《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

“营造书香校园”行动吹使香味次第弥散。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设立了三级书香网络--学校书苑、楼层书吧、班级书橱。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感动接力”书架24小时开放,自由还借。有人忧心有借无还,校长思维却是“是因书读得还未达到君子境界”。朱永新问过校长丢书现象,校长承认存在,但不能因噎废食。其间,最具创意的是“感动接力--分一瓣书香给万里人”,其旨,传递文明。捐书者须在感动自己的书上写上推荐理由。如林语堂的《中国人》推荐理由:“君为中国人,应知中国事。愿林语堂笔下的中国人给你启发

。”

  张家港高级中学,每月出版《大语文阅读》,内含时代精品、古代经典。校长高万祥每期撰写卷首语,如《有书的冬天不会冷》、《阅读是旅行》、《阅读拯救自己》……高万祥如此做法,是因“现行语文教育仅是应试工具。如果没有以自由阅读和超量阅读支撑的阅读,精神不会卓拔。他理想“让每个孩子都是读者、书痴”。他视“图书馆为最好课堂”。因此,每本书他亲自采选。

  口才训练,朱永新之所以建设它,是因他看到一代失语大军、寡言集体。他在《请让孩子“说”起来》文中分析一代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哑口”无言成因,“课堂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老师使学生没胆量说、没机会说;家庭内,代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又使他们不屑于说。久之,形成交流尴尬、沟通障碍。即使言说,嗓门亦细小。”朱永新透视“小嗓门看似私人之事,实际上是自信心问题”。相反,大专辩论会辩手的就职业绩给朱永新启发“能干的人自然是能说的”。与他们交流中,朱永新发现其大多独当一面,业务能力强支点之一,沟通力强。为使沉默的多数不再沉默,朱永新倡议“让每个孩子说起来”--给每人在班级、年级、校际上发言机会5-10分钟。不仅要说,还要说真话。朱永新曾做调查,问学生什么最重要?结果令他在网上痛心反思,“不是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吗?国家、社会最重要,这个几乎是标准性的答案是真话吗?不说真话就不是真人,不是真人就是教育的失败。”

  “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发展加速器”,因特网尚处萌芽期,朱永新便预测“它会改变教育。”于是顺应潮流,提出“建设数码社区”。2002年,苏州市教育局买断某大网站资源库,让其使用权下放各校,为我所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在不少地方以“黑色”、“反动”、“堕落”、“色情”论及网络之弊时,朱永新以其作为变堵为疏。他说法“堵则废,疏则立”。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世界十所最具特色学校。日本四谷小学特色是,每个学生都有发明或专利。荷兰一所大学是每个学生能用两种以上语言写作、对话。评选启发朱永新:“好的标准多样,特色却是惟一。留在历史上的是个性。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比如苏州,即是因园林被联合国评为中国最具特色城市。特色,朱永新评价学校最高分值。他说:“学校没个性,学生也难有个性,没个性就没创造力、竞争力。有特色才有出路。”朱永新的理想学校:“学校以特色兴校,孩子以特色择校。”因此,他视察学校,不问升学率而问特色,问校长教育理念。特色形成重在校长。朱永新的理想校长“是为教师服务的,而非以教师成绩铺垫自己业绩;是为学生服务的,而非以学生升学率升迁自己”。他提请校长注意“歪才、怪才可能就是人才,不能用正常标准毁了非常之才”。

  特色行动中,大多数学校已经和正在形成独树一帜。如第六中学以音体美见长,城东中心小学每人会两种以上民乐。校长理念令朱永新欣慰:“技能在次,主养性情。”同里二小、唯亭小学重书法,草桥小学写日记文学。昆山柏庐小学拿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吴江市金家坝小学注重四季赛诗……特色建设中,朱永新纠偏一些学校以特长生混淆特色,即用个别特长生装点门面,而非涵养每个人。

  六大行动首创尚文重教的苏州,朱永新承认“戴着镣铐跳舞”,但他“服从事实,相信真理”。六大行动现立足苏州,辐射全国。实施其中两项学校,朱永新给其挂牌,如果走偏或背离,摘牌。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两年的新教育实验,部分费用来自朱永新稿费、讲课费、科研经费。但这一支有着庞大志愿者群体的公益事业能做多大做多久?朱永新思路:富帮穷。如让205所学校中富校结对穷校。

只要我在位一天,就不搞电脑派位

  消灭薄弱校、拒绝电脑派位、办新父母学校、施行主副修制,是朱永新与“教育在线”、六大行动交叉进行的新教育实验。

  消灭薄弱校,他采取优劣结对形式抹平差异。7年前,平江实验小学与十一中一墙之

隔,却是天壤之别。朱永新提出并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并校,多数人担心把平江搞垮。朱永新反问:“为什么怕把好学校搞垮,而不怕把弱校拖得更弱?”扶持薄弱校,使之均衡发展,政府责无旁贷。他以木桶理论做比政府职能,“将最短的木板接长,取长补短。”事实给朱永新并校举措打了高分。朱永新接着将东部一中与西部三元中学合并。此前苏州西部学校薄弱,西部大量学生乘车到东部求学。为保证相对公平,重点中学每年拿出30%学额分配全市各校。现今苏州70%至80%是重点校,85%学生就读重点校,强化重点即消灭重点。如此,降低了老百姓择校成本。

  电脑派位,朱永新深恶痛绝。这一新生事物看似公平、公正、公开,但事实上它限制的是普通人,而给拥有金钱和权势之人以暗箱操作空间,造成新的不公平。弱势群体拥有资源本已有限,电脑派位的强制化再将弱势捆绑在贫瘠资源上。电脑派位是成人让孩子承载了自己不能主宰并带有宿命色彩的命运,使孩子人生观初建时便形成“人生而有别”。此招最是背离教育宗旨。朱永新要把把握命运的机会交给孩子。他请家长孩子安心:“只要我在位一天,就不搞电脑派位。我们实行就近入学,允许自由择校。”

  奥数,朱永新视为教育的另块病灶--“过头教育”。它现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果实呢?有数学天分的孩子毕竟少数,但绝大多数盲目从众,甘做绿叶并自费“陪太子读书”。奥数不仅使孩子丧失童年,还抑制了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孩子的灵性,是扬短避长,是用别人的特长拆解、泯灭自己的特长。主办方是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摧残孩子。朱永新理念“用人文教育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奥数对大多数人很可能一生没用或运用有限,但这一愿打愿挨的产业之花仍枝繁叶茂,尽管挨打者内心叫苦,却不敢偏离轨道。朱永新说法,中小学进行的是公民教育,大学才是兴趣发展、潜能拓展,而现在颠倒了,竟异化成全民运动。他开根治病灶药方,“奥数全面停止,彻底取消,与升学彻底脱节。”朱永新在其力所能及范围内,为捍卫孩子童年,他不支持奥数生长。对有数学天分的孩子,他建议可在寒暑假、夏令营释放能量,积蓄能源。朱永新把家庭教育说成“最容易出冤假错案的地方”。为减免冤假错案,他办了新父母学校,又称父母教师学校(PTA)。志在形成学校、学生、父母三方互动新教育。年轻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青年结婚后,顺理成章生子。如何抚育孩子成人?多沿袭传统,要么放羊要么棍棒。传统管教与21世纪信息撞出诸多矛盾。苏州娄葑第二小学是朱永新首家实验点。专家讲课后,朱永新问父母感受。反馈是“一直以为不打不成才,原来孩子不能打啊”、“按老师讲的试试看,多表扬少批评。”专家未及之地,朱永新邮寄光盘,资源共享。

  朱永新在苏州大学做教务长期间,就尝试过系列改革。为造就知识与能力交叉渗透的复合型人才,1993年,他施行一本一专主副修制,即本科生跨学科选修一专科副修。毕业就职时,不少人是以应用性较强的副科竞争上岗。

  1997年年底,朱永新当选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教育。副市长位置成全了他“以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并提供了继续创新的机会。机会的系列捕捉使他获得“教育市长”之称。

高考不改教育难兴

  有媒体称新教育实验是“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从物质层面解决读书问题,新希望工程是从精神层面解决读好书问题,但根本问题仍为死结--高考。“教育在线”网上有重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高考不改,教育难兴”。朱永新直言“应试教育是教育发展肌体上的一颗毒瘤。高考制度不改革,任何层面的改良都是化疗,而根治毒瘤的有效的惟

一办法是手术。”

  今年政协会议,朱永新交“手术”提案《加快高考制度实质性改革》。他首论现行高考制度之弊“落后时代,不利于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不利于各高校专业人才选拔上的自主性,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分类指导”。

  实质性改革如下--

  一、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独立考试。国家集中力量办好10所一流国立高校,各省办好1-2所省属高校,有条件地市办好一所市属大学。国立大学面向全国公平招生,条件是全国统一试卷或者国立大学联考试卷,严格按分录取,没有地区分数差异。为边远地区培养的定向人才,大学毕业后须按合同去边远地区工作。省属和市属大学对本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有条件城市可采取国外社区大学模式凭高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民办学校则完全自主录取。所有学校须将录取情况公开,接受监督。

  二、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主动权交给大学。以往大学招生办毫无自主权可言,他们惟一工作,即在政府已决定的分数线基础上选择生源。有香港学者认为,“大学乃学术机构,崇尚科学讲究声望,有了这个主动权,相信大学管理层一定重视并加强招生办作用,依据自身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择优选才,所取生源肯定较前更具个性和符合大学自身期望。”不否认大学权力过大产生腐败,但也不能忽略每所大学视声誉为先。另外,自主权并不等于各省和直辖市可自行高考。如果自行高考,其分数只对所辖学校,而非全国通用。

  三、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论,把综合评价列入招生评价体系。招生选拔上,考分不应是录取惟一标准,应在考分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如:高考成绩、中学最后三年学业成绩及校内排名次序、中学办学特色、声望及校长、教师推荐信、学生课外活动、专长、竞赛成绩、奖状证书、社会服务、学生自撰申请文章、自我介绍及其社会人士推荐信、必要面试等,尤其是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与社会服务的记录。如用科学方法操作,便可逐将录取标准多元化,从而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如此,应尽快制定具体操作程序,为那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直通车。

  四、实行“基础课资格考专业相关课高校考”制度。(1)语文、数学、外语(除重点大学需要外语成绩作为必考内容外,一般大学可以不考外语)。三门基础课实行全国统考(也可采取高校联考),每年两次(条件成熟时也可逐步推行多次考试。多次考试可以是一年考多次,也可以是一年有各科目考试。学生从高中二年级起就可参加考试,最后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如此,可改变一考定终生制度)。通过者(只要通过,不记具体分数)即获得报考“专业相关课”资格。试卷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要突出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让死记硬背不再有市场,题海战术不再有效益,应试教育不再成全既得利益者。因此,应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在高考命题中作用,建议教育部考试中心逐步取消直接命题,而改为考试管理。(2)由各高校自行确定各专业“专业相关课”12门(如报考物理专业,可确定“专业相关课”物理或确定数学、物理)并由高校自己命题(包括面试)和阅卷,自主决定录取标准。(“专业相关课”可在高校内进行,亦可委托考生所在地考办进行)。 五、建立校际间立交桥。加强校际间学分互认和交换。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学校可通过鉴定程序为优等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这样,省属大学优等生可到国家重点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市立大学优等生可到省属大学直接插班学习。

  “只有淡化高考”,朱永新说其教育理想“才能全部而非部分兑现”。

  朱永新言他身具三重角色:知识分子、政府官员、政协委员。作为知识分子,他代表社会良知,是不公正制度的批判者;作为政府官员,是建设者;作为政协委员,是谏铮者。他明确“当官是暂时的,从教是一生的”。因此,他较中意老师称谓。作为教育战线上一员,他在网上畅言:“我无力改变制度,但可以在制度空间里做力所能及的改良。”

  四年来,诗人气质的朱永新在其书房“滴石斋”中,以其力所能及的渗透躬行着“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文/李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