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1:13: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05年湖南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教师中心稿)

424100 湖南省汝城县第一中学 袁利盛

2005年湖南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教师中心稿)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予尧辅颜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错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年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15.把文方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选文解读】

  本文是写在旧本《昌黎先生文集》书后的一篇文字,相当于题跋一类。

  文章围绕旧本韩集发现、收藏、补缀、校定直到“韩文遂行于世”的线索,反映了三十年来古文兴起、发展的情况。作者在“学者非韩不学”的时候,再次称美“韩氏之文之道”,申言自己学韩并非“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而是“志乎久而已”,这对于方兴未艾的新古文运动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北宋新古文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范仲淹说:“五代文体薄弱,皇朝柳仲涂起而麾之,洎杨大年专事藻饰,谓古道不适于用,废而弗学者久之。是由鲁与穆伯长力为古文,欧阳永叔从而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变而古。”(《尹师鲁集序》)从范仲淹立论的度来理解本文,我们当对欧阳修提倡韩文对北宋新古文运动所作的贡献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文章叙事议论简略自然,真所谓“易知”、“易明”(《答张秀才第二书》。)全文分为六节,前三节三百来字就说明了三十多年来时文、古文的消长情形。把作者初识韩文、志在学韩以及长期坚持补缀、校定韩集的背景、心情讲得清清楚楚。说的是个人的经历,反映的是文坛的变化,思想容量很大。第四节阐明韩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的原因,在于“其道当然”,这个说法和作者历来论文重道,所谓“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与乐秀才书》)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五节联系当年韩文“沉没弃废”的形势和作者不以官位、黜陟为念的态度,说明他学韩文的态度端正,而且能长久坚持。这对古文爱好者学好古文是有启发的。第六节略叙旧本韩集的特征,为的是和开头照应,也是后记不可少的内容。总的看,前三节叙事成分居多,后三节议论成分居多,议论因叙事而发,前后衔接,事理分明。

【试题解析】

2003年以前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择的是优秀人物的传记片断,文段故事性较强,人物关系比较明显。2004年的湖南省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一改近几年来的人物传记而为优美的散文,相对来说,学生易读懂内容。2005年的文言文选文则是叙议结合的题跋类文章。这意味着文言文阅读考查,已突破选材、文体限制,因考点选材。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选文,高考题中的答案基本上是课文中语言材料的直接迁移。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

第11题,正确选项为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四个实词的用法都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出处。A项的“游”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中的“游”的意义相思;B项中的“悉”与《病梅馆记》“毁其盆,悉埋于地”中的“悉”的意义相同;C项中的“怪”与《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中的“怪”,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怪”,即“对……感到奇怪”的意思;D项中的“缪”是一个通假字,实际上与《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中的“谬”意义相同,另外,考生也可以从每本书中的前言部分的一些如“由于时间匆促和水平有限,本书肯定会有不少纰缪,敬请读者指正。”中出现的“纰缪”得到启示。

第12题,正确选项为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改以往高考考查虚词题一半句子出自选文、一半句子出自课文的一贯风格,全部出自选文。今年将“之”作为文言虚词考查的对象,体现了高考命题不避基本考点的特点。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的用法与之相同。A、B两项中的“之”都是代词;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之徒”即是“这一班人”。

第13题,正确选项为C,古义今义均为“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析,沿袭了去年的考查方式。A项“斯文”,古义为“这种文章”,今义为“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古义为“左右、支配”,今义为“高低、好坏等”;D项“势利”,古义为“权势利禄”,今义为“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

第14题,正确选项为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要求看懂文意,并对文章的主旨有初步的把握,才能发现D项中的问题。选文说得很清楚,是因为“我不愿轻率地加以增补的缘故”,所以导致“书最后的卷数不足”;而“韩文之大行于世”,应该承认一方面是欧阳修本人的倡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第15题,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译文:于是向李氏讨了这部书回家。此题较简单,学生应准确译出“因”是“于是”,“以”是连词,表顺承。(2)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罢休啊!此题得分关键在于“学者”意为“学习写作的人”,“至于”是“达到”,“是”指韩文言词内容深厚、气势雄伟阔大,“尔”通“耳”,表感叹。(3)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此题 “特”应为“只”(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句),“以”为介词“因为”。

2005年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翻译题比2004年增加了1分。这种主观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全文的准确理解,更重视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句的掌握和表达能力。因此,较去年要求有所提高。

【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家住在随州。随州是个边远、落后的地方,没有有学问的人。在随州城南有个姓李的大户人家,他的儿子李尧辅很喜欢学习,我做孩子时经常到他家里去。有一次见到他家墙壁下空处有一个装着旧书的破筐子,打开以后,找到了唐人昌黎先生的文集六卷,书页脱落、颠倒,没有顺序。于是向李氏讨了这部书回家,把书一读,觉得它的言词内容深厚、气势雄伟阔大。但是我当时还很年轻,未能详尽地探求它的含义,只是觉得它汪洋恣肆,无边无际,好象很可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把杨亿、刘筠写的文章称为“时文”会作“时文”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就能被录取,而且会有名声,能在当时夸耀自己的荣誉,因此没有人称道过韩愈的文章。这时,我也正准备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把礼部规定的骈文和试贴诗作为学习的内容。我十七岁在州里参加考试,被主考官刷了下来。于是我又把收藏的韩愈文集拿出来读,读后我喟然叹息说:“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罢休啊!”因而很奇怪当时的人为什么不称道韩愈的文章,但自己也没有时间来学习它,我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想着这件事。自认为我如今正在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以求得俸禄来赡养母亲,如果得到了官俸,就应当竭尽全力来写作这种文章,以实现我平素的愿望。

  在这之后第七年,我考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尹师鲁一班人都在那里,于是大家便一起写作古文。我就把收藏的《昌黎集》拿出来校补,录求别人所有的旧版本来加以校勘订正。以后天下学写文章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作古文,于是韩愈的文章就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多年了,学写文章的人不是韩愈的文章就不学,这情形可以说是很兴旺了。

  唉!“道”本来就有能在古代流行而在现在传播不开的,也有的是从前受到轻视而现在得到重视的,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世人的好恶所造成的,也是由“道”本身决定的。象孔子、孟子在一段时间内惶惶不安地到处奔波、却被后来千代万代的人所效法。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了两百年以后,却在今天广为传播。这又不是人们仅仅凭着好恶所能左右的。大概时间过的愈久,他们的光彩愈是明亮,愈是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遮掩住,终将永远闪耀出光芒。因为“道”决定他们应该是这样的。

  我刚获得韩文时,正是韩文沉没、被人抛弃不用的时候。我本来明白不能用它来追随世人的爱好和得到权势利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学习韩文。如此看来,我的所作所为,哪里是用它来急于博得名誉、求得权势利禄呢?只不过是长期以来就有这样的志向罢了。所以我做官,对于升迁不感到高兴,对于贬退不觉得害怕,这大概是我先有了那种志向和我所学的东西使我应该这样作的吧。

文集版本出自蜀地,文字刻画,比现在民间流行的版本远为精美,但是文字脱漏、错误的地方特别多。三十年来,我听说别人有好的版本,一定要把它找来用以改正蜀本中的错误,书最后的卷数不足,现在不把它补上,是因为我不愿轻率地加以增补的缘故。我家藏书有一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原有的书。唉!韩愈的文章和他的思想是万代的人所尊重、天下的人共同传布、共同所有的。我对于这个本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