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补(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20: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学诗》补(网友来稿)

河北张北二中 岳送军

7月7日我在《关于学诗》一文中,曾经谈过我们日常学诗的一些误区。如何解决好诗歌学习的问题呢?下面谈我个人的一点小经验,作为补充。

在初一的语文教学中,我曾用两周时间开设了李白、杜甫专题。因为初一学生已对李白、杜甫有所了解,也学过了他们的几首诗,故比较容易接受,此为专题学习之基础。专题以“人--诗一体”为指导原则,力求为学生搭建一个全面立体地学习诗歌、走进诗人的平台,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背会几首诗,更让他们感受到“诗言志”的特点,关键还要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全面、立体地解读诗歌。专题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在统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总结。然后在课堂上探讨、交流。在短短两周时间里,面对新鲜的学习内容和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查资料、做笔记、写心得,忙得不亦乐乎,甚至有时为某些颇有争议的问题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热情,老师有激情,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下面付两篇学生习作,相信会对我们的诗歌教学有所启发。

我心中的李白 王鹏翔

说起诗人,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李、杜二人了。但在我心中,李白的“豪放”略胜杜甫的“沉郁”一筹。

论生平,李杜二人可谓是各有所“长”。杜甫的官是越做越“大”,而李白更是不得志,仅有两次机会也屡屡破灭。不过,李白人生上的不幸反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近下层劳动人民,使其创作出大量抒发自己壮志的诗歌,从这个角度看,李白生平的不幸却成了我国文艺史上的大幸。

然而,我敬佩的不是李白艰苦的生平,而是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那意境非凡的诗作。

在李白的诗作中,有的表明他治国安民的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有的抨击了当时的不公社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些诗句都想象丰富,气势奔腾,激情豪放。浪漫主义风格在李白的诗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豪迈奔放,不畏权贵,情感抒发直接了当,不管是抨击朝廷的,还是揭露官僚腐败的,都毫不隐含,也只有李白才敢 放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说李白不畏权贵,那我倒要“朽朽”杜甫了,他的诗大多沉郁顿挫,意志沉含在内,是不是“畏惧权贵”哪?

好了,以上都是历史中的李白 ,下面再谈谈我心目中的李白 吧。

李白 嘛,就是李白 ,不管在哪儿,他也不能成为杜甫,不过他也太李白了吧。当着皇上的面羞辱他的宠臣,有的诗矛头直指皇宫贵族,皇帝和那些既好面子又贪财的大臣们怎么受得了嘛!俗话说:“阔得 展,摔得 惨。”的确,李白生前阔得 够展的,可临死前也够惨的。

我心中的李白 ,应该既帅又酷,帅度大于华子,酷劲大于廷锋。李白他为什么没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性格。如果李白 有高力士、杨国忠百分之一的谄媚术的话,凭他的才华,或许早已官居一品了。要是真的那样,他的雄才大略,不就可以为百姓造福了吗?不过,话又说回来,真那样了,李白还叫李白吗?所以,我觉得李白的性格既使其成为万古诗仙,也使他一生怀才不遇。

大家对李白还有什么见解吗?让我们一起讨论吧。

不同的人生 一致的追求 苗润博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唐诗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唐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两位当属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正是这两颗璀璨的“金星”照亮了唐代诗坛,照亮了文学历史长河。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爱国诗人。诗人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盛世,加之性格豪放不羁,因此,他的诗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诗中用大量笔墨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借以抒发其强烈的爱国情感。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还用其他方法来抒发情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了诗人对前途的信心。李白诗歌创作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又有所创新,形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磅礴气势,使浪漫主义诗歌达到了新的高峰,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唐代又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继承了《诗经》和汉魏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目睹了封建社会的严酷现实,忧国忧民的思想与年俱增,他用那如椽巨笔描绘了唐代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一生贫困潦倒,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当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时候,雨声难捱,他却想到天下穷人的痛苦,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得呼唤,并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热爱人民的情感由肺腑之中倾泻而出。对于封建剥削阶级的残暴和奢靡,杜甫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给予了尖锐的揭露。他的诗,笔调客观严谨,极富有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诗情,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推向高峰。

公元744年,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洛阳相识,并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是什么使这两位相差11岁的诗人如此交好?李白诗的豪放和杜甫诗的沉郁本是互不相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也截然相反的,又是什么使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奇才“珠联壁合”呢?是两人对诗歌创作的满腔热情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他们二人平生做诗皆上千首,两人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论是李白的“济苍生,安黎元”,还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正是这两点,使两位惊世之才走到了一起。

李白和杜甫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人类创造出不朽的精神财富,是比任何宫殿园林更有价值的。自古以来,无数帝王将相求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但未免一死。然而李白、杜甫虽生命短暂却流传千古,每当人们吟颂、学习他们的诗句时,就是他们复活之时。 作者邮箱: yuesongjun19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