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22-04-14 11:26: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时代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信息时代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科所 宋柏旺  

  人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表明,世界已处于知识激增的时代。近二十年的科技发明成果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多;作为新技术新学科,如微电子类、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新型材料发展很快;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不断激增,知识有效期变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电视计算机的普及、环球通讯卫星通讯的应用,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说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了。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也将由知识学习型社会向知识发展型社会转变,各国的终身学习体制日趋成熟。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

  1.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各科知识就是信息源。学习的实质就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贮存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研究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知识信息要加工,经过系统整理、结构性整合过程,将信息区分出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再经过聚集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有助于知识内化与能力的形成。

  各类知识在人脑中的存贮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如果是无意的,经过漫长的知识积累过程建立的,这个学习过程会很长,对早成才不利。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就知道如何建立系统,学习分类加工管理贮存信息,有利于学生系统科学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有利于能力结构的建构,对早成才有利。

  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实在大有必要。我认为应当把信息意识、信息研究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教学任务。

  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培养应当从小抓起。在低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认识结构属初建期,如能注意知识积累的逻辑结构和网络结构,教会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学习分类整理,引导学生按时间、空间、发展顺序等关系进行信息分析研究;在高年级能按照因果关系、层递关系、分合关系整理信息,尝试进行对比研究,学习概括归纳研究方法,学习用重点词语进行网络纲要表示。经过这样的信息研究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语文认知结构具有逻辑性强、知识汲纳板块大、利大思维发展等特点;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教材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有利的。这也是培养学习创造精神的重要渠道。

  现在,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学中已经重视和开展信息教育。中国的学生的主要差距就在于不会自主研究,这与我国小学缺乏信息教育、缺少信息研究能力培养不无关系。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开始了信息课科研课题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图书馆知识、计算机应用等,尚未把信息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也尚未给信息教育以一席之地,这种情况应当转变。

  2. 语文教材改革应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多年以来,人们关注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批评与意见,对此我有同感。

  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是在围绕教材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体现的,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原有教材存在不少缺陷,应当加以改进。首先,语文教材文选式的选编方法,老传统虽仍有长处,但终究太陈旧了,不能适应新的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了;其次,按语文知识系统单元式选编的新教材,虽有改进,但仍未突破前者窠臼,也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语文改革受旧教材制约已十分明显。

  从二十一世纪学习化、信息化社会特点出发,我认为语文教材改革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材知识结构要更新。知识内容要筛选,大胆删除陈旧的知识,留下“核心的”、“基础的”、“有生产性的”、“再生能力强”的知识;二是教材知识结构应有利于构建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要有新时代特点,要与新时代生活结合,要加重读、写的分量;三是教材知识结构编排体系要有利于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规律,便于应用;四是教材作业练习总量要进一步精减,减少机械简单重复性练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表达的工具,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是信息交流的依托。“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吕叔湘)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显示语文工具性特点,在语文教材改革中应当增加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的内容。我建议,新教材可以选编如何收集、加工、贮存、输出信息的说明文,依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科学安排。

  3. 关于构建信息研究型的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人们一致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教与学的活动,主要教学任务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迁移、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中介、课堂为渠道。教学过程是师生实实在在的生命历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知识也是信息,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贮存的过程;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对信息的有效识别、理解、保持、提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当符合学生认知过程、信息研究过程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策略应当符合信息研究的规律,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如,以往的语文传统教学十分提倡读,“朗朗的读书声”是学校的主要标志之一。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之一:“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在教学中强调“读”,认为读是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读”只不过是获取信息的开始,百遍之读有口无心也惘然,不会有所“悟”有所“得”,死记硬背违背教学的根本目的。经过信息处理识记、理解,才是读的目的。以往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生活信息的收集和贮存,在作文时往往空空洞洞,教师为应付考试只好授以记住一件事,视题目而穿靴戴帽,使作文教学在应该教育的泥潭中打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养,无疑将会使作文教学“柳暗花明”走出困境。

  如何构建新的语文教学策略呢?

  第一, 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对原有的教学论进行反思,敢于扬弃。如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应抛弃那些“我讲你听”的注入式传统;对已有突破的新方法,如“质疑法”、“探究法”,也应从信息研究的角度深化为学业自主研究型,摈弃当前在教改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形式主义的、表演式的教学模式。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尽量摆脱“我讲你听”的束缚,把电教现代化手段应用是为“教”服务,转化为是为学生主体性学习服务,提供更多的信息源,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第二, 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信息研究式教学策略

  我认为语文信息教学策略的原则应当是:突出教学过程以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为基础;在这过程中重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主体自然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策略设计从提高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出发;与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

  第三, 任何新的教学策略是在实践中创造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改革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界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新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运用信息论指导教学方面也有过有益的尝试,应当借鉴。

  第四, 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教育,并不是要把语文课转变为信息专业课,这不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借鉴与吸收信息学的科学方法来开展语文教学改革,这才是我们所持的正确原则。

  面对信息时代的呼唤,语文教师应当更新观念,读一点“信息情报学”,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在自身的生活工作中学习信息研究方法,提高信息研究能力。在教学中,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学生学会学习;把信息研究方法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摘自《崇文教育》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