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题全解全译(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33: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05年高考文言题全解全译(网友来稿)

北京 王晓林

2005年高考文言题全解全译(网友来稿)

保留试卷及试题顺序:1、全国(一); 2、全国(二);全国(三);4、北京;5、上海;6、天津;7、重庆;8、湖北;9、湖南;10、江西;11、辽宁;12、福建;13、山东;14、浙江;15、江苏;16、广东

试卷使用说明:1、全国(一)供河北、河南、安徽、山西、海南5省采用; 2、全国(二)供广西、黑龙江、吉林3省区采用);3、全国(三)供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宁夏、陕西、内蒙、新疆8省区采用。

附录:寻找到此书换取500元(第一本):《高考语文考点知识手册》王晓林编写。Wxi689a@163.com

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受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迂,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以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时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迂户部中大夫。时有好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②。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烙也?”又司空许国公字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徽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未粮粟莫不备足。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溢曰贞。(节选自《北史裴侠传》)

注:①擿 (tī)揭发。②瘳(chōu):病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举手指之而言

吏人莫不怀之

B.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C.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

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为市官马

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好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 )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

李贵乃以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

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

惧遭罪打,所以位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慧,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但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们都为此感到荣耀。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译文:

(2)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

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

8.B解析:A.代词,代前面所述对象。B,前一个语尾助词,“呢”;后一个为代词,“他”。

C.所十动词的形式,译成代词。D.动词,“做”。

9. B解析:B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其他各项所指陈述对象和题干不搭配。

10. C解析:“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原文无此意,原文是李贵听说裴侠任工部大夫一职时,自己害怕。

参考译文:

裴侠字嵩和,是河东解人。七岁了,还不能说话,后来在洛城看见一群乌鸦遮蔽了天空,抬起手指着乌鸦就会说话了,于是聪慧记忆深刻,不同于平常的儿童。十三岁,父亲去世了,他哀伤得像成年人一样。魏正光中年间.渐渐的升到义阳郡守职位。武卫将军向帝推荐裴侠,授予左中郎将官职,到帝向西迁移,裴侠将要随帝西行可是妻子儿女还在东郡。荥阳郑伟对裴侠说:“天下正乱,不知道你们居住在哪里,哪如在东郡靠近妻子儿女,慢慢地选择好的居地呢。”侠说:“既然吃别人的俸禄,难道让妻子儿女困住?”就随从帝入关。授河北郡守,侠亲自做事平时很节俭,吃的都是普通的饭菜罢了,下人没有不怀念他的。这郡旧的体制,有打鱼狩猎的三十人未供养郡守,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部遣散了。又有士兵三十人,供郡守使用,侠也不让他们为自己做私事,并收这些人做市官马。一年多已经积累成群的马匹。他离开职位的那天,丝毫不取。人们歌颂他说:“美好的食物不吃,不用士兵,裴公美好的品德,应该是世人的楷模。”全国上下都信服他,称他是“独立使君。升户部大夫。当时有一自私的吏主看守仓库,几年私藏到千万,到侠在此地做官,振作精神想办法揭发,几月之内,奸险偷窃的人大致都尽了。转任工部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在府中悲伤的哭泣,有人问他原因,回答说:“掌管的财物,很多变为自己用,裴公是有名的清正严厉之人,害怕获罪因此哭泣。”侠听说这件事,答应让他自首。李贵自己说藏钱五百万。侠曾经遇病沉迷委顿,朋友担心他,忽然听到五声鼓响,便立即惊起,环顾左右说:“可是回府”。自己的病因此而痊愈。晋公护听到这件事后说:“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又有司空许国公守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徽一并来问候裴侠,居住的房屋,免不掉霜露,贵等人回去,向帝说起此事。帝怜矜他的贫困,就建造起居的房屋,并赏赐他良田十顷,奴隶、耕种的用具粮种没有不准备充足的。缙绅都把这作为光荣的事。裴侠在职位上死去,溢号叫贞。

四、(23分)

11.(10分)

(1)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2)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2、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今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礼。后十世不绝。(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⑤廉吏安可为也

A.①③④ B. ①⑤⑥

C.②③⑤ D. 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盂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盂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8.A解析:应为名词,诙谐幽默之语。

9.B解析:②③是优孟的动作非言语。④只是陈述而无谈笑讽谏内容。

10.C解析:优孟并未为相。

11.(10分)

(1)(5分)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 认为不可以。

(大意2分,“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三处各1分)

(2)(5分)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大意2分,“持廉”“妻子”“穷困”各1分)

参考译文:

优孟,楚之乐人。身高八尺,多诙谐之语,常在谈笑之中讽谏。楚庄王的时候,有一匹爱马,穿的马衣要绣有花纹,住在华丽的屋室之中,用露床为席,用枣脯来喂它。马患肥胖症而死,楚玉要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楚庄王下令说:“有胆敢用葬马来进谏的人,罪当死。”优孟听说了这件事,进入殿门,仰天大哭,楚庄王很吃惊问他为什么这样。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最心爱的,凭楚国这样堂堂大国,有什么寻求不到的?用大夫的礼制下葬太薄了,请求君王用君王之礼下葬它。”楚庄王说:“我的过错全都到这种地步了。”于是把马交给负责的官吏,并下令不要让天下人知道此事,速速处理不可声张。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他是个贤能的人,平素很善待他。得病将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了,你定会贫困窘迫。你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之子穷困不堪背柴为生,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将要死时,嘱咐我贫困窘迫时去见优孟。”优孟说:“如果没有远见怎会有这种安排。”立即更换上孙叔敖的衣冠,与其子亲切谈话,一年多时间,优孟言谈像极了孙叔敖,楚王和左右侍臣都不能分辨,楚庄王摆酒,优孟前去祝寿,庄王见到他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再生,想要让他任相位。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老妻商议商议这件事,三天后再为相。”庄王答应了他。三天后,优孟又来了。庄王问:“老妻说什么?”优孟说:“她说谨慎考虑,不要做楚相。楚国宰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当了楚相,尽忠尽职廉洁奉公来治理楚国,楚国得以称霸。现在他死了,他的儿子无立锥之地,穷困得要靠背柴来养活自己。一定要像孙叔敖,不如自杀。”优孟趁机高歌曰:“居山中耕田苦,难以果腹。出山为官,贪婪鄙陋的人会发财,只是顾不及耻辱,人死后家室富足,又担心被加以奸邪之罪,性命没了,家也灭了。贪官怎么能做呢!想做廉洁之官,尊奉法律忠于职守,到死不敢胡作非为。廉吏怎可以做呢!楚国宰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谢过优孟,就召见孙叔敖的儿子,封他寝丘封地,民四百户,来俸养祖祀。以后十代都未曾断绝过封赏。

3、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奉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吏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繇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上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

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岁竞奏行赏罚而已。

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大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御吏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译文:

(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8.A解析:应为名词,诙谐幽默之语。

9.B解析:②③是优孟的动作非言语。④只是陈述而无谈笑讽谏内容。

10.C解析:优孟并未为相。

11.(10分)

(1)(5分)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 认为不可以。

(大意2分,“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三处各1分)

(2)(5分)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大意2分,“持廉”“妻子”“穷困”各1分)

参考译文:

优孟,楚之乐人。身高八尺,多诙谐之语,常在谈笑之中讽谏。楚庄王的时候,有一匹爱马,穿的马衣要绣有花纹,住在华丽的屋室之中,用露床为席,用枣脯来喂它。马患肥胖症而死,楚玉要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楚庄王下令说:“有胆敢用葬马来进谏的人,罪当死。”优孟听说了这件事,进入殿门,仰天大哭,楚庄王很吃惊问他为什么这样。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最心爱的,凭楚国这样堂堂大国,有什么寻求不到的?用大夫的礼制下葬太薄了,请求君王用君王之礼下葬它。”楚庄王说:“我的过错全都到这种地步了。”于是把马交给负责的官吏,并下令不要让天下人知道此事,速速处理不可声张。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他是个贤能的人,平素很善待他。得病将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了,你定会贫困窘迫。你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之子穷困不堪背柴为生,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将要死时,嘱咐我贫困窘迫时去见优孟。”优孟说:“如果没有远见怎会有这种安排。”立即更换上孙叔敖的衣冠,与其子亲切谈话,一年多时间,优孟言谈像极了孙叔敖,楚王和左右侍臣都不能分辨,楚庄王摆酒,优孟前去祝寿,庄王见到他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再生,想要让他任相位。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老妻商议商议这件事,三天后再为相。”庄王答应了他。三天后,优孟又来了。庄王问:“老妻说什么?”优孟说:“她说谨慎考虑,不要做楚相。楚国宰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当了楚相,尽忠尽职廉洁奉公来治理楚国,楚国得以称霸。现在他死了,他的儿子无立锥之地,穷困得要靠背柴来养活自己。一定要像孙叔敖,不如自杀。”优孟趁机高歌曰:“居山中耕田苦,难以果腹。出山为官,贪婪鄙陋的人会发财,只是顾不及耻辱,人死后家室富足,又担心被加以奸邪之罪,性命没了,家也灭了。贪官怎么能做呢!想做廉洁之官,尊奉法律忠于职守,到死不敢胡作非为。廉吏怎可以做呢!楚国宰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谢过优孟,就召见孙叔敖的儿子,封他寝丘封地,民四百户,来俸养祖祀。以后十代都未曾断绝过封赏。

4、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琢(“琢”字右部,左边是提手旁,编者注)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弊(“弊”字取上部,下为“女”, 编者注)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抒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趸”字取上部,下部为“虫”,编者注)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固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多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一一(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杼相之 相:辅佐

B. 琢崔杼之子 琢:挑拨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庄公死,更立景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 后世以为法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8.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 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弊)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 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 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 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 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容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

崔杼和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后,又立景公,崔杼辅佐他。庆封又想杀崔杼并且代替他的相位,于是挑拨崔杼的儿子,让他争位。崔杼的儿子私下和他吵闹,崔杼去见庆封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庆封对崔杼说:“你暂且留下,我将带兵来杀他。”就命令卢满婺带兵来杀他。把崔的妻子儿子和下属全部杀掉,烧了他的房屋,报告崔抒杼说:“我已经把他杀了。”崔杼无家可归,就自杀了。

庆封辅佐景公,景公以这件事为苦恼。庆封出门打猎,景公让陈无字、公孙灶、公孙虿把他杀了。庆封跟他的属下争斗,没有取胜,逃跑到鲁国。齐国人认为他索取鲁的领地。

又离开鲁国到吴国。吴王给他朱方。荆灵王听说这件事,带领诸侯来攻打吴国,包围了朱方。占领了它。捉到庆封,让他背着斧质,来到诸侯军队中对众宣示,于是命令他高喊说:“千万不要学齐国的庆封,杀他的君主并使它的君王势力弱小,使士大夫死之。”就杀了他。

高贵的黄帝死了,贤明的尧舜死了,英勇的孟贲死了,人本来都会死。象庆封这样的人,可以说重大的死刑了,自己被杀,亲属不能够相见,这是由于嫉妒的原因。大凡乱人的行为,开始时助人,他一定厌恶你。有义气的人不这样,开始结交你,时间长了相信你,死后亲近你,后代的人把这作为法则。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5、上海卷:(五)阅读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5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玉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夫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千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

20.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1.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放表在 。 (2分)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五、(15分)

17. (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

18.BD解析:A. 介词,“凭借” C. “(借此)可以,能够” BD都是连词“来”。

19. (1)到了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重点:略、课,补出省略)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重点;患、 达)

20.担心他恃才傲物。

21.知人善任。

参考译文:

鞠咏做进士,凭借文学功底跟从王公化基学习,到王公主管杭州,咏及第,升咏做大理评事,主管杭州仁和县。鞠咏将到任,先把书和自己作的诗寄给王公,来感谢往常对自己的激励,现在又做官吏,借此可以文字互相娱乐,王公不答应。到了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也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把他当作知已,而专门学习做官吏的事,那以后,王化基升为参知政事,没有把咏推荐,有人间原因,回答说:“凭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心的是盛气骄人,我所以压抑他,来成全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到以后,开始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相知的朋友。

5、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帝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问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即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究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 来阐述为文之道。(2分)

23.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 (“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分)

笔奇:

词畅:

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元余蕴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25.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 与 两个方面。 (2分)

26.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3分)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22.避实击虚

23.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 贴切通畅

24.B

25.审题立意 写作技巧

26.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即可。)

附录:寻找到此书换取500元(第一本):《高考语文考点知识手册》王晓林编写。Wxi689a@163.com

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惺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太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嗔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B.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⑤“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 ①⑤⑥

C.②④⑥ D. ③④⑤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 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于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三、(12分,每小题3分)

11.A解析:谋,图谋。

12.C解析:都是承接连词。A.前一个“在”,后一个 “到”,介词。B.前一个代词,代“自夜相击”的情况。后一个助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D.前一个“跟”,介词。后一个动词,“结交”。

13.D解析:①“庄子当能”是别人的看法。②句说的是庄子不接受贿赂。⑥所说的陈述对象是“大王”。故应选D③④⑤。

14.B解析:A.原文第三段“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C.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备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官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王就让剑士较量7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棒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谿石城,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 “诸侯的剑,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的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肺肝,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四、(18分)

15.(8分)

(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7、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

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畸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间: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声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买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 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留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1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

(2)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

(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三、(12分,每小题3分)

10. C解析:质:抵押。

11.B解析:前一个“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后一 个“其”:译为“它的”。A. “以”:凭。C. “与”:跟,同,介词。D. “而”:却,可是,转折连词。

12.D解析:D.宾语前置句。A.省略句。B.省略句。

C.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题干中“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

13.A解析:文中没有提到他“家贫”的情况。

参考译文: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小时候行为放荡不拘束,自以为很有气节。长大后改变了以前的做法,立志求学。跟随计吏进京,乡亲们聚集钱财赠送他并为之送行。等到回来的时候,他把剩余的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说:“这钱,是乡亲们用来资助入京应诏的人,不可以做别的事。”他将要走时听说乡人生病了,想到:“我回去了,那么他就可能死掉啊!”于是留下来不走,照顾病人。等病人病好了,就用自己的马来载病人,自己徒步回去了。

孙沔征伐侬谣时,侯可请求参与军事,被表奏有功得到了官职,做巴州化城的知县,巴地的风俗崇尚鬼神而废弃医术,只听从巫师的话来治病,娶媳妇必要索取钱财,穷人家的女儿至老也不能出嫁,侯可订立规约制度,判违反者有罪,基本地改变了当地的不良风俗。后来调任华原主簿,有的富人在田籍上并没有登记他们的土地数量,却让别人抵押田契给他达上万亩。侯可责令他们交齐一年的租税。他一早就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郡吏赵至诚贪婪狡猾凶狠残暴,把持下属的短处,身边的人对他无可奈何,侯可暴露他的罪行,将其带枷押入狱中,向州官言明判其死罪,听到的人无不感到快慰、佩服。

他做仪州判官时,正值西夏侵犯边关,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急忙把他的骑兵分为三四支,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夏人围着山转着走,偶尔看到侯可的零星部队,怀疑是侯可的诱敌之兵而不敢攻击。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做泾阳县知县。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八千顷,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了他的功绩。

侯可轻财乐义,把别人的急事当作自己的急事,把别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他和田颇是好友。田颜病重,不远千里来求医,还没回归就死去了,死后眼睛也没闭上,有人说:“大概是在等候君吧?”将要装殓的时候,侯可到了。他用手抚摸好友,他才闭上了眼睛。田颜汾有子女,不能够下葬,侯可辛辛苦苦多方谋划,卖衣做活,最终埋葬了他。正值天冷,侯可穿着单衣过活,有人赠送给他白金,他就用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

一天他从远方归来,家人把家中的团境告诉了他,适逢友人郭行敲他家的门说:“我的父亲生病,医生索要百千钱,卖了我家的房子也凑不够这钱。”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关中地区的人们都称赞他贤能。

14. (6分)

(1)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2)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3)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附录:寻找到此书换取500元(第一本):《高考语文考点知识手册》王晓林编写。Wxi689a@163.com

8、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段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跃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故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那?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撅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仵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友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②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⑤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超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 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三、(12分,每小题3分)

11.A解析:鄙:知识浅陋的人。

12.B解析:两个“所”均是“所+动词”的形式,和后面的动词译成代词“……的”。A.前一句中的“以”为词把。后一句中的“以”为介词因为。C.前一句中的 “而”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后一句中的 “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D.前一句中的“之”为代词“他”。后一句中的“之”为助词“的”。

13.D解析:①交代的是尼僧对待比武的态度。③写的是李超学完武技后的心态。⑥写两人比武的状况。故含有①③⑥的项不能选。

14.C解析:A. “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原文开头位置写李超摔出一丈多远后,憨和尚对他进行教育,数日以后,僧辞去。B. “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与原文叙述不符。D. “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与原文不符,原文表面描写两个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写两和尚对李超德行的指导。

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是淄之西一个知识浅陋的人。他性格豪爽爱好施舍,偶有一天一个和尚来化缘,李超让他吃饱喝足。和尚很感谢他,就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有点小的武技,请允许我把它传授给你。”李超非常高兴,把他当作客人给他提供房子让他居住,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从他学习。三个月后,李超武艺有了很大进步,心里很是得意,和尚问他说:“你认为很好了吗?”李超说:“很好了,您会的东西,我已经完全都会了。”和尚大笑,命令李超试一试他的武技。李超就脱掉衣服跃跃欲试。像猿猴一样灵巧,像大鸟落地时一样轻巧,上下跳跃一段时间,一副看不起人的样子立在那。和尚又笑着说:“可以了。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领,让我们比试一下。”李超很高兴,就交叉手臂摆出比武的姿势,不久李超和他形成打斗的格局,李超常常被和尚的找到毛病,和尚忽然一脚飞来,李超己仰面跃出一丈多。和尚双手合掌说:“你还没有学到我所有的本领啊!”李超用手扶地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走了。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偶有一次到历下去;看见一个少年尼僧在场上耍弄武艺,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尼僧对观众说:“翻几个跟头,对大家很是冷落。有爱武艺的人,不妨到场地上比试一下权做游戏。”像这样说了三次,观众互相看,一直没有和他一块比试的人,李超在旁边,不由得心里发痒,头脑一热就到了场地。尼僧便笑着双手合掌。刚一交手,尼僧便立即停止,说:“这是少林的武艺呀。”立即问:“你的师父是哪个人?”李超刚开始时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尼僧双手抱拳说:“憨和尚是你师傅吗?如果是你师傅,就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再三邀请他,尼僧也不答应。观众一再鼓动他们。尼僧才说:“既然是憨和尚的弟子,同是习武之人,不妨只当是一场游戏,只是两个人点到为止罢了。”李超答应了她,然而因为看她文弱的缘故,李超很轻视她。并且又因年少喜胜,想着如何打败他,来求一日的名声,正在不相上下时,尼立即就停止了,李超问她停下来的原因,尼僧只是笑不回答,李超认为她已胆怯,坚决的请求再战,尼僧才起来,不一会儿,李超腾出一脚踢去,尼僧并起五指削他的大腿,李超感觉膝盖以下像被刀斧砍了一般,倒在地上不能起来。尼僧笑着道歉说:“孟浪触犯了客人,千万不要怪罪!”李超回去,在家养了一月多才开始痊愈。以后一年多,和尚又回来,李超向他陈述以前的事,和尚大惊说:“你太鲁莽了!为什么惹她呢?幸好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这样,你的大腿已经断了!”

四、(18分)

15. (8分)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3分)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2分)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分)

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 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 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 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

11.C解析:意动用法,以……为怪。若解析为“责怪、责备”都不符合语境和心境。

12.D解析:取消句子独立性,A.代词,它 B.的 C.的。

13.C解析,“磨灭”古今皆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A. 这种文章。今义为“文化”“文人”“温文尔雅”;B. “决定”。今义为“左右”表示概数。 D.利益。今义指那些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做法和态度。

14.D照析:作者认为韩文大行于世是因为“亦其理有当然者”。“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家住汉东,汉东偏僻闭塞无学识渊博的人,我家又穷困没有藏书。州南有一大户姓李,他的儿子尧辅好读书。我还是孩童时多次到他家玩耍,见到在隔壁有许多旧书贮存在破筐里,打开一看,是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篇页脱落,页章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就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读后,发现它语言深厚,主题雄博,但我还年少,不能全都明了文章含义,只不过看它渊博浩大,很可爱的样子。

在那时,天下都仿效杨、刘作品,称为时文,擅长者便可考取科举,换得功名声闻,用来在当世炫耀,却从没有人称道韩愈文章,我才要考进士,用礼部中的诗赋为范本,写文章十年科考有七次参加州试而被废黜,于是就取出珍藏的韩愈文章再读,不由喟叹说:“学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竟奇怪当时的人文不载道,而回忆自己没有时间学习领悟,只是白白的在心中怀念。因此说:我考进士是为得俸禄养活双亲,如果得到名利,便会尽力于这种文章,来报答它实现了我的志向。

以后七年,我考取三甲,在洛阳为官,那时严师鲁的徒弟都在,就与他们一起写古文,我趁机拿出所珍藏的《昌黎集》并补充、修订它,寻求别人或别家中有的旧版本来核定它,在那以后,天下求学之人,渐渐开始趋向于仿古,于是韩愈之文流行世间,至今大概有三十余年了,求学之人只学韩愈古文,可称得上盛况空前了。

唉,文道本来就有在年代之远时盛行,在近世却凝滞不前的,有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却被世人认为珍贵的区分,并不是世俗之人的好恶使它这样的,是这文中蕴含的道理令他如此的,况且孔、孟之道称雄一时,而效仿其方法的千万的人,但是韩愈的文章隐没于凡世二百多年,以后影响力又大于现今,这并非是大家的喜爱、厌恶所致,而是因为时间越久,文道越清楚,不可磨灭。即使一时间光芒被遮蔽,但最终也会光耀万世,文道也是同样道理。

我从韩文那里起步,那时正是它沉废之时,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足以追名逐利,于是深入地学习它,那我所学到的,会是急功好利之人的用处吗?学的志趣久了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为仕,得志时不狂喜,不得志时不惧怕,大概是立志在先,那么所学者也就平静如此了。

集本在蜀地问世,文字的刻印比现在俗本精美,但错误多,在这三十年中,只要听闻人有好的版本,我一定找来校定,在它之后的版本卷供不够的,现在不再增补的,我都增补上原有的内容,我家里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版本,唉,韩氏的文章、道理,万世被人尊重,天下人共传扬,我对于这本书,只因它是旧的东西而珍惜它。

15. (1)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本句为陈述句、省略句,需译出其实词意、虚词意、句式和语气来,以达到信达雅的目标。重点是省略的介词“于”和宾语“之”的补出和翻译。)

(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本句为议论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学者”“至于”的理解翻译。)

(3)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本句也为议论句。重点词有“特”。)

10、山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未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货,至时毕集谐狱,临因是知名。

再迂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 彦等申叩冤系三千徐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 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憧误将馀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间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迂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坐馅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麦里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壁,相如因持壁却立

D.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 )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馀人 ③今日气逆, 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④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⑤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于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译文: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译立: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三、(12分,每小题3分)

11.C解析:这里“请假”意为:“同意轻囚的休假要求。”

12.A解析:第一个“且”意为“应该”;第二个“且”为“将要”。

13.B屏析:②讲的是“政绩”;⑤讲的是“断案清廉”。

14.D解析:“……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不准确。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先祖是从北海迁移到关中的。他的伯父唐令则,开皇未年担任左庶子的职务,因为谄媚的侍奉太子勇而被杀。唐临和他的兄长都有好的名声。……他出仕担任万泉县的县丞。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未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明公如果有什么疑问,我请求自己来承担罪责。”县令于是同意轻囚的休假要求,唐临召来轻囚全部让他们回家耕种,与他们约定好(时间),让他们回到系所,轻囚们都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到了约定。的时间,他们全部集合一起回到了监狱,唐临因为这件事而出了名。

唐临又升迁为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外,接替交州刺史李道彦等审理涉及三千余人的冤案。后来累官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唐临性情俭朴寡欲,不修宅第,服装用具都很简单朴素,对待事物很宽容,他曾经想要去吊丧,让家僮回家取白色的衣衫,家僮拿错了,心中害怕,不敢呈给唐临。唐临察觉了这种情况,就派人把家僮召来对他说:“今天气逆,不适合哀伤哭泣,刚刚让你去取白色的衣衫,就不要去了(暂且停止这件事吧)。”又曾经让人煎药,那人没按程序煎,唐临暗中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说:“阴暗不适宜服药,应该马上把它丢弃了。”竟然没有张扬他的过错,唐临宽于待人到这种程度。

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满一年之后,又升迁为大理卿。高宗曾经问唐临在押囚犯的数目,唐临的回答很合皇帝的心意,皇帝高兴他说:“我从前作东宫太子的时候,你已经在侍奉我,我承继皇位,你又居近职,因为从前对你的委重,所以让你担任这个职务。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阀。”高宗又曾经亲自记录死囚的姓名,以前的官员裁断的死囚都号叫喊冤,唯独唐临裁断的死囚没有喊冤。皇帝很奇怪,向他询问原因,死囚说:“我确实犯了罪,唐卿的裁断既然不是冤枉我,所以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皇帝叹息了很久说:“主掌讼事的人不应当像这样吗!”

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第二年,……不久升迂

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历任兵部、度支、吏部尚书。显庆四年,因事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岁。

四、(18分)

15.(8分)

(1)(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未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

(2)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

11、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未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聊,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

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陛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免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恒其业 恒:固定

B.可以喻大 喻:比喻

C.道能讽之 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 遽:立即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

①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唐未衣冠,履行浮躁 者,必抑而置之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何浅狭之甚耶 ⑤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俄而崇韬人谢,因道之解焉。(3分)

译文:

(2)陛下以至德承大,天以有年表瑞。(3分)

译文:

【文言文答案及译文】三、(12分,每小题3分)

11.B解析:讽,吟咏。

12.D解析: A.被 B.对 C.取独 D.把,用

13.C解析:①说明冯道好学能文。④说明冯道忠于职守。⑤冯遭批判朝中士子学识浅显。

14.A解析:过分绝对、以偏概全,文中写出孤寒士子中衣饰浮夸者未被任用。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饥州景城人,他的祖上或为农或为懦,行业不固定。冯道年少性格淳朴忠厚,好学问且擅长做文章,不以粗食布衣为耻,除了奉承双亲外,只以背诵吟咏为业,即使大雪封门,灰尘满床也安然其中。不久升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管书记,当时庄宗正攻占河北,文笔之事十分繁忙,全部委任给冯道。

庄宗与粱军在河两岸对垒,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军校人数口粮太多,军队很难承受,请求减少粮用开支。庄宗动怒了,说:“我为卖命的军卒定粮用都不自由,那河北三镇领地之内的三军将士另选一人为主帅,我请求回太原封地来给贤能之人让路。”立即命令冯道当面起草文辞,并将草成文书示众。冯道持笔良久不动,庄宗面色严肃不断催促他。冯道慢慢地回答说:“我负责文笔之事,怎敢不按命令去做,现今您屡建功勋,刚刚平定南方贼寇,郭崇韬所奏谏的情况也没有什么过分的,您拒绝抵阻也就可以了,却不可以用刚才的话使众人议论纷纷。如果敌人知道了,可知大王与臣下不和。您若可以深思熟虑刚才的话,那么天下就太幸运了。”一会儿郭崇韬进前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人们都开始称道他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就对身边近臣安重海说:“先帝时冯道官位何处?”重海说:“最近升为翰林学士。”明宗说:“这个人我一向熟知,是个宰相的好人选。”不久,升迁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是孤困贫寒的书生,胸怀才学,有知识的,冯道都会引荐任用;但着唐末衣冠,行为举止浮夸的人,冯道必定会压制置之不理。工部仕郎任赞,趁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戏弄冯道说:“如果走得太快,一定会掉下《兔园册》。”冯道知道了,召来任赞说:“《兔园册》都是天下名儒所著而合集,我可以吟咏它,可朝中的官员们只看看官样文章,花哨文句,便可以考取举子,都窃取公卿相位,多从肤浅粗陋?”任赞惭愧不已。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和乐丰收,朝中无大事。明宗每日纵情欢愉,派冯道探访外事。冯道说:“陛下用最高道德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显示吉祥,陛下更需每天谨慎,来答谢上天之美意,臣经常记起先皇在霸府的时候,我曾奉命出使中山。因路途险要,到井径险关时只担心马有失蹄,不敢有一丝怠慢。等走到平地,就不再控制马匹,结果被马摔了下来,几乎到了受伤的程度。我所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它来比喻大事。陛下不要因为四海丰收太平就纵情安逸享乐。兢兢业业治理天下,是臣的希望啊。”明宗深感冯道言之有理。

四、(22分)

15.(4分)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一处扣1分。

庄宗与粱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12、福建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 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仍,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鳌。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椽,屡从大将北征,有劳,罹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字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篷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候,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篷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