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本位论(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36: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本位论(网友来稿)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中 吴云

语文教学本位论(网友来稿)

  语文课程标准组组长、华东师大教授巢宗祺在2005年第5期《人民教育》上发表了题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的文章,在此文中,他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追求的是语文本位基础上的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这一观点,为语文教学究竟如何改革指明了方向。无论如何改革,我们所关注的是语文教育效益的发挥问题。如何使语文教育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呢?巢宗祺老师要求我们关注语文本位。要使语文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必须注重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语文本位。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是生活的需要,一个人要生活,必须交际,语文就是交际的工具,这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文明,语文教学必须传承这种文明,这是语文的人文性。但传统语文教学却因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而使语文教学走上了“少慢差费”的死胡同。

  传统语文教学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本位,致使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问题。原因何在?刘国正先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实际,背诵了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易;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根号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能大大减损学习语文的效果。”他说:“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第二,教学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他还指出:“我觉得,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最欠缺的是缺少生活的活力,要注入源头活水,增添活力……把语文学习看成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诸多弊端的导因。”这些论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本位。以生活为本位的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同构浑成。刘国正先生曾指出:“有人提出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其实,人文性应是语文教学所固有的,只是在一个时期淡化了,甚至有些丢掉了。语文这东西,是同人的思想、情感、情操和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把语文教学看成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许多弊端的导因。”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纯工具,也是文化的构成,在人文性是语文本体固有的,它和工具性一样,是语文本位构成的基本要素。“语文的运用与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语文训练并非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语文课决不是单纯的工具课。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就如断源求水,折本求化,是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的。”语文产生于生活、反映着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就是语文之本位。

  要使语文教育效益发挥最大化效益,我们必须把改革的视角投向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本身。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让语文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聚会存在于一定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语文交际场。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语文交际者通过交流学会使用语言,语文交际者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不断增强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获得语文知识,练就语用能力,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交际场的基本特征。从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使语文教学发挥效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关注语境创设与语用过程这两个决定性因素。没有一个优化的语境,语用行为无法优化,没有优化的语用行为,语文教学便会劳命伤财,语文教育便不可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那如何优化语境、优化语用行为呢?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用行为优化的前提是语境的优化。语境如何优化呢?我们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语境的优化。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可见,语境对语文教学多么重要。但这一点,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许多中文教师都是为教语文而教语文,根本就是关注这一问题。这一点,英语教师比我们做得好!我多次听英语老师的课,我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哪位英语老师,在借助语用行为(听说读写)给学生教英语新单词或语法知识时,他们无一例外的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即把这个单词或语法知识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教学。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英语教学从某个意义上说,也是语文教学,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在这一方面应该是相通的!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境是人为设置、控制的客观情景,语境按优化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优化语境、较优化语境、不优化语境,课堂是高度优化的语境。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所、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场所,通常称为狭义的语境。此外,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语境的范畴,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境。在以教学为表征的语文交际场聚会里,语境对处于语文交际场里的语文交际者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境是由许多与话题相关的资源组合在一起的产物,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形成的场所和环境

  由语文资源组合而成的语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哪里有人的活动,那里就有客观存在的语境,以语言文字为交际工具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就存在于其中。《学会生存》一书中说:“儿童,乃至成年,都是在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他们大部分的教育的。”《新语文读本》编委之一的商友敬在《南方周末》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语文老师挑剔语文》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说:“语文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当中(进行学习的课程)。一个孩子若在菜市场长大的,他就充满了菜市场的语文;若在医院长大的,他就充满了带有药味的语文。”他认为,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生存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环境中,以有秩序的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语文来立人。

  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内和校内的狭隘空间,吕淑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刘国正先生也多次告诫我们:“学习语文,学校的课堂教学虽然十分重要,却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形成都施以强有力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张鸿岑先生在《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一文中也指出:“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无论是听、说活动,还是读、写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里,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听、说、读、写活动无不具有随机性。因此,课内进行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训练,一定要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并注意国际上日益增多的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自觉地提高适应各种复杂情况的随机应变的能力。”综合几位专家的话,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学习语文的场所无处不在,但由于学校这一教育场所的特殊性,它对人的教育应与日常环境中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语文教育也不应如日常情景中的教育那样随机和偶然,它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即它是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指导的语文活动,它尤其重视语境创设和语用过程的优化。语文学科教育活动是在一定时空条件形成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场所的设备、布置等有形环境,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和学习氛围等无形环境,都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教育应如何根据自身学科教育的特点,将存在于语文交际场里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这应成为每位语文教育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

  关于作者情况、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等资源的调用,我们在课堂上的做法大多是这样:在进行文本的对话式解读之前,教师先花几分钟时间介绍本文的作者、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是不是此类的资源在所有的文本都应这样调用呢?这样调用是不是可以发挥这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呢?如此习以为常的行为似乎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但这却是语文交际场教学十分关注的问题。一位实验教师在与学生解读《天上的街市》一文时,他对写作背景是这样调用的。在学生通过多遍的诵读之后,进入了"互动交流"阶段,教师提供了这样一组问题供学生讨论:①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的原型是怎样的?②在诗中,作者将故事做了哪些改变?③结合本文产生的背景,探讨作者做此改变之动机是什么。④所改故事之结局一定会实现吗?作者在诗中用哪些词向大家表明?我们应如何读这些词?⑤作者借诗抒了怎样的情怀?我们在读诗时,应如何读出这种情怀(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诗情)?文本的写作背景在讨论中才得以调用,而这种调用对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是多么有利呀!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一、可利用的语文资源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随时可以调用这些资源。二、语文资源调用应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即我们应在最能发挥资源效用的场合调用这一资源。用张鸿岑先生的话说,“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无论是听、说活动,还是读、写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里,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课内进行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训练,一定要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并注意国际上日益增多的需要。”说得更明白一点,资源调用要以“是否需要”为前提。以“是否需要”为前提调用资源、结合话题进展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是语文交际场教学语境创设的原则。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境按其场景作用的不同分为教学过程中的语境与日常情景中的语境两类,教学过程中的语境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它相关语文资源组成,而日常情景中的语境由语文交际者、相关语文资源组成。在课堂语文交际场里,作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与学生通过语用过程实现教学,这种语用过程不是“日常情景中的学习”过程而是基于精选话题的“教学情景中的学习”过程。所以,这样的教学既不是“牧羊式学习”,也不同于由教师把持的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一种新型的以语言文字使用与占有平等为基础的聚会。日常情景中的语境是自古至今每个人都有的,与生命、人生经历共存的学习成长环境,语文交际场教学理念的最终指向也是将语文人推到社会化的生活(日常情景)中去自觉自主地学习,基于学校教育的语文交际场教学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语境创设,因为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唯有基于具体教学的语境才能更好地为学校语文教育服务。学校语文教育的有序性、针对性要求语文教学把语境创设做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做,语境创设不到位的语文教学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二、语境创设是对语文资源的优化组合,没有资源的优化组合,语境便不可能发生其应有的效用

  语文资源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利用资源呢?标准总的要求是“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标准从学校、语文教师两个方面提了具体要求:一、“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资源,标准在具体要求中没有做更为明细的阐述,但我们可以窥之一二:一要从硬件上开发资源,二要通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来利用资源。如何从硬件角度来开发,我在此不累述,我仅从如何借助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来谈谈对资源的利用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要让教育发挥最佳效用,就应该“选择可能适应教育过程具体情况的最佳方案”进行教学。他指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最优化的前提是:在全面考虑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该班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所提的各项标准,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套用他的这一理论,要想让语文教育发挥最佳效用,就应该“借助最能发挥语文资源效用的语境实施最适应教育过程具体情况的最佳方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处于语文交际场中的人、事、物都是资源,最能发挥语文资源效用的语境是语文资源优化组合的产物,没有资源的优化组合,语境便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语文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便无从谈起。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在语文交际场里,语文交际者有两个学习任务,一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二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生活。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是因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生活,是基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应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语境创设源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达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境创设源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是从语文性质的角度来说的,这个工具性,不仅仅是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是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直接来源于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读写听说实践。听说读写是一个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者认为,听说读写是语用行为的四种外在表现,这些语用行为能否得以最好的实施,与人所处的环境--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境应该是“最优美的”、“最典范的”、“充满了营养的”、“能使学习者高度吸收的”学习环境(商友敬语),这样的语境是人依据某一特定目的而主观创设的。实际上,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都是在为实施教学过程而服务,只不过,少有教师从营造学习环境这一角度来关注备课内容,因而语境创设在很长时间受到忽视。语文交际场理论认为,语境创设是对组成语境的资源进行有利于实施语文教学过程具体情况的优化组合过程,其直接目的在于营造有利于语用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氛围。具体到解读一篇课文,能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的资源是很多的,如作者背景、历史资料、影像声音、图片等。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在课堂上应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下运用,采取什么方式运用,运用后会产生怎样的效用,这都需要教师事先做好预测、安排,语境创设便是履行这一职能的活动。

  语境创设为教学过程的实施“供之以池”,有利于教师、学生与文本更好地对话。《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标准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境创设提出的具体要求,理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是为创设学习情境服务的,不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资源的效用便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情境便不会有利于听说读写等语用行为的发生,没有行之有效的语用行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发生,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便不可能形成,这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语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的是“供之以池”的工作,是对能用于具体语文教学过程的资源进行的优化组合,是教学过程行之有效的可靠保证。它为师生进行平等对话提供场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没有资源的优化组合,语境便不可能发挥应有的效用,语用行为便无从优化,语文教育更不可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