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34: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网友来稿)

长汀县濯田中学 北马

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网友来稿)

关键词:大语文观 学科间 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急遽变革,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这一特征日益凸显,与之相呼应的是素质教育渐入人心。这一切迹象表明,传统的语文课程(即文本)性质,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证明,语文课程教学(包括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理当成为这场改革的开路先锋。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应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下进行,结合学校及师生具体实际分阶段推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品格的发展,具有先导性意义;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事件,家庭生活等等。因此,语文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或“文学性”的横向认识上,而应深入实践、体验、探究、合作、竞争、整合等纵向认识。就语文教师素养而言,首要的是具有现代大语文理念,即一切入耳入目入心之情皆视为语文学习的素材。质言之,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亦语文,这样便把学习语文过程看作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时却又在运用着语文。生活是实践,实践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抓住这一点,才能真正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改变空泛的说教,转到通过创设情境“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自主获取书内书外知识,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其次,语文教师要因时而动,讲究教学策略,打破旧有的固定教法,形成鲜活开放的教学特色或风格。在课堂上,依据教学目标或重点难点,积极寻找其突破口,如“迂回战术,背景破题法,欲擒故纵法”。整体感知后由学生自定学习目标或重难点,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仿效影视导演那样讲究布景艺术,营造情境,调度自如,又要以演员的角色倾情地忘我投入,平等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综合运用语调、手势、表情、服饰和现代教育手段等激情澎湃地感染学生,使师生双方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出个体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并适时加以引导,尔后培养之,形成之,升华之。

再次,语文教师要有学科全局观念,树立通才意识(首先要求教育者兴趣广泛,博专并蓄),打通交叉学科甚至不同学科间的经脉,使学生主体内蕴藏的资源在与其他学科资源的特定联系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笔者认为,语文科可有机地贯穿于中学几乎所有学科如历史(“文史不分家”)、政治、音乐、美术、地理等。如讲诗歌时,可运用“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对意象、意境进行多角度分析,教学生深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诗境,从而由直观的审美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符号分析;又如讲散文,对写景状物,可运用绘画中的粗细线条、丹青、写意、泼墨等术语进行散文的写法分析;训练朗读时,可运用五线谱知识培养充满情感乐感的诵读习惯,从而增强语感;讲游记文体时,可挂旅游地图来增加直观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要做到切实有效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不能停留在语文实施者的单方面行动上,还要争取联系其他学科的实施者(教师),形成合力,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如可建议化学教师在讲述有机物或无机物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性质时,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文学的笔调(如用第一人称拟物作“自我介绍”)描述之,从而消解理科枯燥的讲述,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促成文理科学法的融合。同样,语文教师在讲解科学小品文(或说明文)时,可借助理科实验室或简易器械演示小品文的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从直观(实物)与抽象(符号)的全面体验与理解。可建议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者,在讲述中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时,可与语文教师联合开展学生辩论赛,针对既定的话题展开大讨论,前者负责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后者负责训练学生辩论赛的语言技巧。又如,数学科中文字应用题的内容表述(涉及多义性)可与语文科中歧义句、病句修改(涉及语法分析)联系起来。

如此种种,足可见不同学科教育实施者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尤其是语文教育者要争取主动介入,架设起学科间教法、学法、知识的桥梁,这也是推动大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最后,语文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博杂并蓄的学风,向生活、书本、同行、专家,还得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这才是教师素养提升的源泉所在。总之,语文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树立大语文观,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理念,增强爱生情愫,突破学科桎梏,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那么,语文同仁们定能担当起新一轮课改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