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

时间:2022-04-14 11:42: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

  

世纪中国 王一川

    新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似乎总能给文学带来新的惊喜。德国美因茨

的工匠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约14世纪90年代生,1468年2 

月3 日卒)曾发明活字印刷术和机械印刷机,印出《42行圣经》,从

传播媒体的技术层面促成了包括传播、宗教和文学等在内的一场影  

响甚为深广的革命性变化。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和“国际互联网”

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场新的传播革命或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已经和正

在以磅礴之势席卷全球,当然包括中国。这场“网络革命”是否会像

印刷术和机械媒介一样给文学带来又一场“革命”呢?是否会如  不

少媒体所热望的那样,给在影视及其他力量冲击下无奈地“失去轰动

效应”的不景气且  不争气的文学,带来新的奇迹或机遇呢?近年来

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新术语“网络文学”或“网络时代文学”,就逼

迫我不得不考虑这一问题。但由于这提问来得太快太陡,我对这陌  

生领域又过于无知,所以尽管费一番工夫思量,却总感到山重水复,

在新奇中难免一分忧  虑。

    我暂且把自己的初步思虑集中到一个问题上:何谓“网络时代文

学”?也就是说,“网  络时代文学”这一术语究竟指什么?我的看

法是,它的基本含义应当是指网络技术或信息技  术普遍地和大量地

运用时代的文学,这一点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但这样的界说还显得过

于  宽泛和含混,还需要分析它所牵涉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主张在认

可这一基本含义的基础上,  进而具体地区分出它所包含的几层不同

意思:一是网络文学,二是超级文本文学,三是超  级媒体文学,四

是网络盛行时代的文学。而正是由这些不同层次,可以见出“网络时

代文  学”的具体含义及其引发的一些新问题。    

    网络文学(或称网上文学),当是指以“国际互联网”(internet)

为媒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  的双向(two -way )文学传播活动。这

可能是“网络时代文学”的最直接含义了。一个作者  在网站上写出

一篇小说,供其他“网民”上网阅读:而网民上网阅读后有感而发,

把自己  的感想“贴”上去反馈给作者,或者干脆自己也有写作冲动,

创作出另一篇小说贴上去,  形成双方之间的文学交流,如此循环下

去。这大约就是所谓“网络文学”吧?与我们现成的  “文学”对比,

它的不同是显著的:1 以网络媒介代替纸质书本而实现作者与读者之

间双  向性沟通,即在不再是大众媒介那种“单向”(one -way )

沟通,不再由作者对读者施以单方面的“灌输”,而是让读者与作者

地位平等地行使反馈、反驳、批评或创作的权力,从而  形成双向沟

通;2 这种双向沟通具有超乎寻常的及时性和大量性,即由于是网上

写作-传播-接受-写作-传播-接受,以致循环无穷,所以作者与

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速度可以异常地快捷而方便,而相互之间生产和

传递的信息也就异常地数量众多;3 这种网络沟通由于发生在人与人

之间的日常网络交流中,同其日常生活本身并无多大区别,因而具有

明显的个人性和日常性,与现成文学写作的社会性和精神性有所不同。

或者还应该想到另一种相关情况。有时,如果一篇网上小说访问的人

越来越多,这网络文本就会在网民中逐渐  造成轰动,加上各种媒体

的宣传攻势的威力,它就可能从“网络文学”家族抽身而出,摇  身

变成在图书市场畅销的“纸质文学”了。台湾网民“痞子蔡”(蔡智

恒)的《第一次的亲  密接触》就是这样成为所谓“网上第一部畅销

小说”的。它在台湾热销近60万、在大陆又  迅速批销数万册以致供

不应求的辉煌业绩,似乎正在向我们昭示“网络文学”在文学沟通  

之中占据主导性权威的可能性(参见《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29日

第一版)。

    由此当然能见出网络文学的最显赫的优势:一是新的双向沟通方

式有助于打破作者对读者的霸权统治,为读者带来阅读和写作的自由

度;二是这种双向沟通导致更多文学本文的及时地或大量地生产,使

文学产品迅速丰富;三是这种文学活动的日常性标志着文学有可能从

精神高空解放出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过程的一部分;四是通过把网

络文本转化为  纸质文本,可以为整个文学活动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但是,我想对这四点“优势”都不能  过分乐观。这种日常双向沟通

往往难以避免成批生产空洞的情话、无聊的语言游戏或流行  文化的

拙劣仿制品,形成新的网络废品或语言垃圾。如一篇“网络文学”写

道:“看海人来  拜年了。我就要去新加坡了,我希望我不在的日子

里你能快快乐乐的……即使我们已经断  了消息,我也会想起我们今

日的这些约定。”(《北京晚报》2000年3 月12日第22版)这些  看

来个人化的“文学”表述,难道不过是常见的流行歌词的翻版?我在

那些“网络文学”中  读到的,往往正是这类缺乏独创性的日常无病

呻吟。不妨想想,靠这样的网络文学怎么可  能导致文学的新发展?

    网络时代文学的第二层含义应是超级文本文学。与网络文学主要

显示文学沟通媒介的  新颖性不同,超级文本文学则是突出文学文本

资源的丰富性,“超级文本”(hypertext )原指  在计算机视窗体

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互连接的数据系统。而应用到文学中,所谓超

级文  本文学则指如下一种特殊情形:一个文学文本的创作总是来源

于对其他文本资源的阅读。网络正是一个巨大的多重或超级文本系统,

它向作者和读者源源不断地供给文学资源。这个超级文本的一个基本

特点,正是链式结构。你在键盘上敲击一个词语,这超级文本链条  

可能会向你显示几个或几十个相近或类似词语供你选择使你的联想与

想象能力大大拓展;你在写作或编辑一个文本时,它可能会共时地向

你显示呈链状或树状分布的一大群不同文,导致众多文本在一个文本

中的聚集。于是,你写作的哪怕只有一个文本,它本身就可具有或包

含着更大的“超级文本”,从而具有一种超级文本特点,丰富读者的

阅读。这表明,超级文本文学可以突破通常文学文本的线性结构而呈

现链性特征,体现出网络时代的  文学特有的文本资源丰富性、文本

多义性和阅读开放性。这一点也恰好可以同当今文论界  时髦的“intertextuality”

(互文本性)之类术语相应和(这决不是简单的巧合)。但是,超级

文本  文学所具有的所谓文本资源丰富性,文本多义性和阅读开放性

如果仅仅出于网上随机选择、提取或组合,或者字典辞书式的资料堆

积,而不是来自独特的精神创造,那它就极可能是  苍白无力的文本

拼贴,由此也就不大可能产生出真正伟大的文学了。

    超级媒体文学是那种由多种媒体组成的文学。当超级文本文学突

出文学的文本资源的丰富性时,超级媒体文学则显露文学媒体的多重

性。网络或称国际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由文字、声音、图像等不同媒

体组成的巨型“超级媒体”(hypermedia)。正是这种网络超级媒  

体系统,可以同时调动其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手段,去多层次或

立体地表达同一个文学“题材”。例如在网上“阅读”余华小说《活

着》,可以同时调出其文字文本和电影VCD 或DVD ,真正做到“图文

并茂”、“有声有色”。这种超级媒体在同一个文本中的“立体”运

用,确实可以强化文学的修辞效果。但另一方面,这种修辞效果也往

往可能仅仅体现在  技术或技巧方面,并不能必然地保证文本的个体

独创性的实现。

    网络时代文学的最后一层,也即最宽泛含义,或许应是网络盛行

时代的文学。当各种名目的“网络”在社会的经济、商业和娱乐等方

面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愈益普及、或者显示出强劲的普及趋势时,人们

当然有理由说已进入或即将进入网络盛行的时代,简称网络时代。而

在如此网络时代,上述网络文学、超级文本文学和超级媒体文学在日

常生活中可能会得到更为经常的使用。它们也许不会真的就成为文学

生活的主宰或主导样式,但却极可能显示为文学生活的一种令人趋之

若鹜的新时尚或新趋向,使人产生一种网络及网络文学已经盛行的感

觉或幻觉。我想这一天是可能到来的,它已经在向我们逼近了。这种

时代的文学不妨尝试称为网络盛行时代的文学。就这一层含义而言,

网络对于文学的意义可能并不像前几层那样直接体现在文本的写作或

构成上(如从网络的超级文本中提取文本资源),而是更多地显示在

对网络时代的作者和读者的社会生活的影响方面,通过对这些生存于

网络时代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即他

们的文学写作和阅读的  趣味及理想等。如何看待网络的这种间接影

响对文学的意义?这应当引起注意。

    这四层是无法将网络时代文学的全部含义包罗无遗的,但似已涉

及其主要方面。很明显,网络时代文学有可能给文学带来新的有着革

命性意义的变化,如前面说的打破作者霸权、寻求读者自由、从精神

性到日常性、文本资源丰富性和阅读开放性等。这是谁也看得到的。

但问题是,这些所谓革命性变化主要牵涉的是文学的媒体技术层面,

而不是其内在意义层面。不能否认,这些媒体技术变化也会以种种不

同方式渗透进意义层面中,划出这样那样的痕迹。不过,我始终坚信,

有一点在文学领域似乎是真正致命的:不同时代的文学或许各有其媒

体技术方面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无法代替一种可能会以不同面貌显现

的深  刻的同一,就是体验、想象力和才华,及由此而生的独创。不

是那种无病呻吟时尚的模仿,而是对自己所身处于其中的时代的深切

的生存体验,应是文学的生命之所在。仅有体验还  不够,文学需要

以非凡的想象力去自由地翱翔于大地的高空,俯瞰缺失和提示升腾境

界。个人的才华(亦称天才)同样不能少,它使作者得以找到表达独

特体验和想象力的语言形象  和其他形象。而正是这些有助于形成文

学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这似乎正是真正的文学的  标志。“网络时

代文学”确实正成为必须面对的真正问题。但重要的与其说是赞美它

多了什么,不如说是考量它少了什么,即什么是它所不能少的。     

                                      载《大家》2000年第3 期